“套路貸”的鍋,應不應該讓金融來背?
來源:讀懂新金融作者:陳爾冬
近日,公安部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全國公安機關打擊“套路貸”新型黑惡勢力犯罪有關情況,也再次將“套路貸”這個黑產、惡產展現到了社會大眾的視線中。
?
“套路貸”比套路多了一個貸字,這讓很多人感覺,這似乎是一個金融的問題,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談“貸”色變,尤其是網絡貸款。
?
現實真的是這樣嗎?“套路貸”的套路體現在哪里?它與我們日常接觸的網貸、現金貸(指助貸,下文同)有什么異同?
?
1、“套路貸”的套路
?
2018年初,讀懂新金融曾花費一個星期時間,調查了一場以房養老的騙局(原文:《以房養老之殤》):
?
一家名為“北京益富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私募機構獲取受害人陳紅(化名)的信任后,用“以房養老”為誘餌,讓陳紅等受害人抵押房產,陳紅將價值700萬元的房產抵押給了“兩個自然人”后,獲得了350萬元資金用于投資私募機構的“理財項目”,益富投資承諾,貸款的償還由公司負責,并且每月給付陳紅11000余元的工資。
?
從表面上看,這大概率是一個理財騙局,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起“套路貸”。
?
益富投資給陳紅發放了3個月工資后,便表示資金緊張,暫停工資發放,6個月后,益富投資又停止了對劉、張二人的利息償還,再之后,益富投資人去樓空,而陳紅此時要背負抵押房產帶來的債務,并且借款合同的公證、銀行流水等關鍵信息一應俱全,甚至陳紅還曾被誘導簽署一份可以任由他人處理房屋的委托書(后取消)。
?
隨后一段時間里,這筆350萬元的債務迅速擴大為400多萬元,隨著借款時間的增加,利息越來越高,一名業內人士表示:就算你真的湊夠400多萬元,人家也不一定會收,讓你找不到人,利息還一直漲,漲得差不多了,直接起訴收房。
?
陳紅被套路的情景與公安部介紹的手法如出一轍。
?
據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巡視員童碧山介紹犯罪團伙一般采取以下手法實施“套路貸”犯罪活動:偽造民間借貸假象;制造資金流水痕跡;故意制造或者肆意認定違約;惡意壘高借款金額;軟硬兼施侵占財產。
?
2、誰的鍋?
?
據童碧山介紹:在“套路貸”中,犯罪嫌疑人往往以小額貸款公司、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網絡借貸平臺等形象來做宣傳。但實際上,他們并不是金融機構,在公安部的官方通報中,也明確的將“套路貸”與金融劃清了界限。
?
據公安部刑偵局政委曾海燕介紹:“套路貸”團伙普遍不具有金融資質,以民間借貸為幌子從事非法放貸活動,表面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與借款人簽訂的是年利率24%的借條合同,而實際還款中往往是按照超過2000%收取利息,遠遠超過法律規定標準。
?
從曾海燕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核心信息:首先,“套路貸”是違法行為;其次,“套路貸”普遍不具備金融資質,而且還會擾亂金融秩序。
“套路貸”與市面上主流的網貸、現金貸產品有何異同?
?
在金融資質方面,網貸和現金貸目前都不明確具備:雖然網貸的監管體系越來越健全,但最關鍵的備案遲遲未下,依然處在去存量的階段,不能排除存量平臺中有人掛著“網貸”的羊頭,賣“套路貸”的狗肉,收割借款人、;而現金貸分兩類,一類是公司形式,多以科技公司的面貌出現,同樣不具備金融資質,或金融資質不足以支撐其“貸款”規模;另一個以個人或團隊形式出現,他們以三方科技公司研發的現金貸系統(比如王者智能系統、至尊AI現金貸系統等),以“民間借貸”的名義去做現金貸或者“套路貸”。
?
從這個角度看,網貸和現金貸不是“套路貸”,但是“套路貸”可能隱匿于網貸和現金貸之中。
?
但本質在和息費上,網貸、現金貸與套路貸有著很大的區別:網貸、現金貸都已成為金融體系中的一部分,網貸的地位被監管認可,一旦備案落地就是可以擺脫灰色身份,現金貸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資質說明,但頭部企業也都在《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要求的各項規定內開展業務,而且合作方多為銀行等持牌機構,對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有很大幫助,但個人形式的現金貸多在意短期受益,而且良莠不齊,極易滋生“套路貸”;在息費上,頭部的網貸和現金貸機構,息費都在36%乃至24%之下。
?
簡單來說,正經做事的網貸、現金貸企業,都會相對自覺地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而且不會輕易涉及“套路貸”,有正門可走沒人愿意走偏門。
?
3、“套路貸”的復雜性
?
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消費金融高層論壇上,樂信副總裁趙明提到:“許多的言論,經常會講,游戲毀了年輕人,后來網上購物出來了,講網上購物毀了年輕人,之前還有很多言論講過電視、手機毀了年輕人,其實年輕人也沒那么容易被毀掉,我們要相信他們的理性。”
?
趙明所說的這段話,有一個大的背景:就是在手機銀行、微粒貸、借唄、網貸、現金貸等諸多貸款產品出現后,金融機構常常是一面做著普惠金融的事情,一面被民間妖魔化成禍國殃民的洪水猛獸。
事實上,金融確實存在被妖魔化的土壤。
?
比如,甲先生在某銀行或網貸平臺又或是借唄、微粒貸借了3000塊用于消費,到了還款日發現無力償還,于是又在B公司借了4000塊,當他反復借貸后會發現主流的借款平臺都不會再給他授信,那么“套路貸”就很容易成為他最后的選擇,一年半載之后,甲先生可能就會成為新聞中被套路的受害者。
?
這種事一但被報道,大概率的標題就是:一用戶借款3000元,利滾利一年后負債50萬元。讀者一看,何其驚悚,但問題究竟出在哪個環節?
?
如果甲先生不具備還款能力,卻依然借款,到期不還,這是不是一個“老賴”行徑?如果他選擇拆東補西,最終走向“套路貸”,他得以擺脫“老賴”的名聲,成為了一個受害者,“套路貸”的環節自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之前一連串的合法借款,要不要還?
?
如果在一個案件中只有“套路貸”、借款人兩個存在的群體,很容易辨明是非,但如果想“甲先生”這種例子那樣,出現一個或幾個合法合規的借貸機構,事情就復雜很多,在聚投訴上,很多借款用戶維權,其中很多是真正的受害者,但也不乏渾水摸魚,想要逃避還款的老賴。
?
受害者和施暴者的界限,往往沒那么清晰。
?
4、金融行業應攜手構建軟實力
?
前不久發布財報的美股上市公司簡普科技有一項很有趣的投入,他們做了各類研究報告、短視頻的制作和推送,并開始嘗試更多更新的社會化媒體營銷方式,以此推動業務觸達3、4線城市的Y世代和Z世代。原創的“百騙大扒秀”等一系列金融教育和普惠類短視頻在騰訊、愛奇藝、抖音上每月吸引粉絲超2億人次,在融360的媒體矩陣中,累計播放量達到5000萬的超過10個。
這種投入的動力來源于哪里?
?
融360|簡普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葉大清表示,這些戰略性的投入最終將有利于融360長期的品牌打造和為用戶創造價值。
更深層次的邏輯是:金融的生意需要信任的基礎,這種用戶教育是建立信任最好的方式。有的時候最無用的舉動可能就是最關鍵的投入。
?
金融行業很多時候過于注重業務規模,逾期情況等硬數據,但是對于用戶教育、品牌設立這種軟實力的搭建上,顯得有些不足,但在“套路貸”這種界限模糊化的黑惡產物襲來之時,沒有足夠的軟實力,往往會從白的變成灰的,甚至黑的。
?
正如上文表述的觀點那樣;一個新事物產生之初,往往會被妖魔化,如果想要長期健康的發展,行業內的企業應該聯手構建軟實力。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