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糊涂商人”李靜 || 深度
做樂蜂網8年,李靜還是看不懂財務報表,連投資人沈南鵬都抱怨“這哪叫生意”,主持人李靜的商業之路,走得坎坷嗎?
作者:胡慧茵
編輯:陳澗
來源: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
做樂蜂網8年,李靜還是看不懂財務報表,連投資人沈南鵬都抱怨“這哪叫生意”,主持人李靜的商業之路,走得坎坷嗎?
9月18日,被稱為“美妝唯品會”的樂蜂網停止運營。這個已經被淡忘的中國第一家有專家、明星進駐的美妝購物網站,被重新拉回大眾視野。 正式停運的21天前,唯品會用“業務調整”的理由草草解釋。同一時間,樂蜂網原創始人李靜也在朋友圈發文,言語間頗顯情真意切,“那個小姑娘十八歲的時候,她不知道未來要為夢想為好奇心要付出那么多想都想象不到的經歷,今天很傷感,懂得人就懂了,為了我們曾經的付出,點贊,為了我們的未來,加油。” 想當初,李靜從主持跨界,依靠著資本“誤打誤撞”做起了樂蜂網,而后又在聚美優品的狙擊下,無奈提前退出。從種種跡象看,貌似是“不懂電商”也“不懂財務”的李靜拖垮了樂蜂網。 不過,這真的是樂蜂網“死亡”的全部真相嗎?自嘲“李沒準”的李靜,走出了一條怎樣的創業之路? 看不懂報表的商人 在幕前,李靜總是言辭犀利,是能“看穿”嘉賓的主持人。可下了節目之后,她又是另外一種形象——算數不精,一個不折不扣的“馬大哈”。恰恰是這樣一個人,卻有著極為強烈的“賭徒精神”。 李靜承認,她是那種從小就特別有自我主張的人。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喜歡有命懸一線的感覺,甚至是翻過那座山可能掉進海里。” 1999年,李靜從地方臺“三級跳”進入央視,卻因為覺得“特沒勁”,索性丟下“鐵飯碗”一股腦跑去創業。 隔年,李靜如愿開了公司,做起了《超級訪問》。但她沒有想到,自己會迎來“至暗時刻”:被騙給人家“免費”播了將近半年的廣告,顆粒無收。在最低谷的時候,她負債200多萬,還抵押了自己的房子。 ?“我就像個桀驁不馴的孩子,總想做出點什么來。”自認膽大的李靜,好不容易才靠電視臺打開了一個盈利的缺口,就馬不停蹄開設了多檔節目,再次把錢的問題拋諸腦后。 訪談節目《非常靜距離》由李靜(右二)一手打造,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缺乏成本概念,但李靜總能得到“好運氣”的眷顧。? 一次飯局上,李靜結識了紅杉資本的沈南鵬。“我們不缺錢,是紅杉非要投。”盡管李靜聲稱當時是公司賺錢最多的時候,但她還是“糊里糊涂”地拿了紅杉的錢,“他(沈南鵬)描述的那個世界,一半我聽不懂,但一半我很向往。” 僅憑著一腔激情就決心闖進新的行業,這確實很“李靜”。在被夢想沖昏頭腦時,李靜得到了沈南鵬的幫助:2008年,樂蜂網成立,從百思買挖來了運營總監做管理和運作,還做起了自主品牌。即使如此,樂蜂網面臨的形式依舊嚴峻。 2010年以后,樂蜂網業務開始顯露短板。只過了兩年,在與聚美優品“二選一”的對壘,樂蜂網就以失敗告終,其當年的銷售額僅為前者的三分之一。 外敵環伺,樂蜂網內部也一團糟。 李靜坦言,自己對管理絲毫不感興趣,很少去公司,也不去拜訪企業家。做了樂蜂網整整8年,她依舊看不懂財務報表,只能讓財務總監直接告訴她賺了多少賠了多少。 不單單是對數字沒有概念,更致命的,是李靜在管理上的粗放。她不知道運營團隊需要多少人,網站運營需要多少人,每個部門來加人她都同意。最嚴重的一次,是招了一個不稱職的職業經理人,結果公司虧損了兩百多萬,花了兩年時間才得以消化給公司帶來的傷害。連沈南鵬都忍不住說:“這哪叫生意啊?” 好運氣沒有再眷顧樂蜂網。2014年的情人節,李靜把樂蜂網75%的股份賣給了唯品會。事后,她向戴軍表示,“終于卸下了擔子,我把樂蜂網賣了,75%給了唯品會,把35%(該數據來源于媒體原文,編者注)自己留著了。”按照當時的交易價推算,樂蜂網的估值與聚美相差了整整20倍。 2014年,樂蜂網賣身唯品會,圖片來自網絡。 李靜也由此成了眾人眼中的“糊涂商人”。 一次成功的套現 李靜人緣好,主持一流,卻少有言論認為她做商業是成功的。直到聚美優品衰落,外界才開始意識到,當初李靜并非“賤賣”樂蜂網,反而有適時止損的意味。 收購之后,唯品會一直在積極“同化”吸納樂蜂網原有的用戶和供應商。只是,樂蜂網的情況早已大不如前,還一度拖累唯品會的運營利潤。即使有唯品會支撐,樂蜂網也經過好幾年的運營,才成功扭轉了在渠道業務方面的虧損。 相較于樂蜂網,聚美優品的衰落勢頭更為明顯。 2016年,聚美在B2C網絡零售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已經從2012年的22.1%跌落到 0.7%。如今,僅為2.3億美元的市值還不足巔峰時期57.8億美元的零頭。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就在樂蜂網和聚美優品奮力掙扎的時候,整個美妝垂直電商市場份額正被綜合電商、新興的社交電商平臺不斷蠶食擠壓。 讓人頗為意外的是,“迷糊”的李靜對此早有察覺。 “當下我就覺得垂直電商會有危險,當時京東已經在賣洗護了,他們再賣化妝品,這些垂直網站就會有一種危機感。”原來,當初李靜選擇“賣”樂蜂網,是因為受到綜合電商壓力。 時至今日,外界可能才真正理解李靜當時所說的“意外之喜”,“唯品會跟我們的交易,它只買走了70%,同時還投資了東方風行傳媒。我們的交易很成功,在于我們把一塊資產賣出去了,還引進了新的股東。” 細看還會發現,李靜在這筆交易中留了后手。 樂蜂網發展情況回顧。 在并購前,樂蜂網的業務曾經過分拆。李靜把樂蜂網渠道業務的部分出售給唯品會,將自有品牌靜佳以及《美麗俏佳人》中的達人資源留在母公司東方風行。 從營收占比來看,渠道業務的確在總銷中占主要比例,但容易被忽略的,是渠道業務的毛利率水平遠低于自有品牌,并購交易前,自有品牌的營銷占比已經達到40%。自有品牌才是樂蜂網最強的底牌。 除此之外,樂蜂網還有一塊重要的資產,那就是美容界專家達人。 像小P、梅琳、Kevin等達人,早就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粉絲群。若少了達人帶貨,樂蜂網的銷售必然大打折扣。李靜平日里看起來“迷糊”,但在關鍵時候,不僅果斷將樂蜂網出手套現,還把價值更高的自有品牌、達人資源緊緊地攥在手中,考量可謂嚴密。 在媒體的采訪中,李靜總會不經意提起“老師”沈南鵬。 兩個人同樣果斷,只是在判斷投資價值方面,“老師”自然要比學生更聰明。在樂蜂網“拋售前”,沈南鵬已經搶先一步減持。據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唯品會與樂蜂網聯姻之時,紅杉資本在唯品會的持股比例已經從上市前的19.3%銳減至9.4%,直至徹底消失。 這場交易中,李靜和沈南鵬都成功套現上岸。 ?攢局玩跨界 “賣”了樂蜂網之后,“夢想家”李靜仍在路上。她雖不是一個懂企業管理的人,卻是公認的特別能調動別人干活的人,包括讓別人為她的夢想埋單。 “我發現不管是娛樂圈、時尚圈還是互聯網圈,怎么你誰都認識啊。”面對外界對她建立人脈法寶的好奇,她直言,“就是實誠。” 發自內心地尊重別人的個性,讓李靜身邊圍聚了各行各業的人脈資源。她甚至表示,自己創業的學費都是電視臺、投資機構等工作的地方交的。 李靜這話所言非虛。縱觀她的創業路,每次都有貴人扶助:第一次擔綱做節目制作人,陷入資金危機,最后是靠電視臺買節目得到解決;而后,又得益于沈南鵬的投資,才燃起了她在電商行業小試牛刀的想法;在孵化自有品牌“靜佳JPlus”時,也是因為有了謝娜等眾多明星達人為其背書,平臺得到了更高的信譽度。 靠著好人緣,李靜往往能“圈住人”,這讓她萌生起將各行各業優秀的人聚集在一起創業的想法。 2015年下半年,閑不住的李靜再一次拉著自己的明星好友成立了星創投。“我要把這個局攢成一個乘法。”盡管不精于財務數字,但她對擴大自己商業版圖的目標異常明晰。 樂蜂網之后,李靜摸清了投資的“門道”,在星創投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打法。 在目前已經披露的信息中,星創投不僅投資了連咖啡,還有罐頭視頻、miss candy 指甲油、LOOK APP、寵舍匯、吳瓊瓊等比較小體量的項目。很顯然,李靜是想憑借星創投的明星LP帶貨來影響他們周圍的人。 果不其然,她拉來的這些明星投資人都想方設法給產品背書。 戴軍到哪都拿著一杯連咖啡,而那英則是把連咖啡直接送到了《中國好聲音》現場。除此之外,他們還想到給電影片場提供連咖啡這樣的新的營銷方式。一波接一波的明星營銷后,連咖啡已經讓很多非投資人的藝人朋友所熟知。 跨界成為投資人之后,李靜習慣把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轉換為思考,“在迪拜轉機的時候,我就在想可不可以把快速美容這種商業模式放在機場里。”每次一有新的想法,李靜都會將朋友聚集在一起討論。 據企查查顯示,跨界女王李靜已經擁有21家企業的實控權,覆蓋文化傳媒、醫療美容、投資管理等多個行業。 李靜名下相關公司,資料來自企查查。 旁人眼中的那個“不識數”的李靜穩賺不虧。只不過,為她埋單的投資人卻承擔著不小的風險。 李靜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投資之后,團隊會把更多精力花在“給資源”上,很少去干涉其業務決策。星創投把這理解為“幫忙不添亂”。但很難說,這樣“甩手掌柜”的做法不會給星創投的投資人帶來風險。 畢竟是門生意,利潤又是另外一層憂慮。星創投成立一年,團隊進行年終總結。向來對數字不敏感的李靜這才意識到,當前階段基金沒有太多利潤可言。 “感覺是在幫別人掙錢,都是幫LP掙錢了,還不如走秀掙得多。”李靜的玩笑話,其實暴露了中國大多數明星的投資心態。明星平日里賺快錢多,就算李靜用人脈將明星“圈”來創業,但當他們得知這是一門遲遲看不到結果的“慢生意”,難保不會提前退出。 如此看來,即使有著足夠的投資想法,但若想維持這門投資生意,李靜還需要在她不擅長的盈利上下功夫。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