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別人家的15歲:世界頂尖科學論壇最年輕的科學家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戚夜云)訊,穿著上海華師大二附中的校服,從課堂中抽出一個下午時間趕過來的談方琳,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中,最年輕的少年科學家,她2004年出生,今年才15歲,剛上高一。
來源:財聯社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戚夜云)訊,穿著上海華師大二附中的校服,從課堂中抽出一個下午時間趕過來的談方琳,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中,最年輕的少年科學家,她2004年出生,今年才15歲,剛上高一。 10月29日,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滴水湖畔開幕。這一世界頂級的科學盛會,共有65名頂尖科學家參會,其中不僅有44位獲得諾貝爾獎,還有21位圖靈獎以及更領域的沃爾夫獎、拉斯克獎、菲爾茲獎得主。 大會議程中最有趣最打破常規一項議程是,29日下午議程的青年論壇,15張長桌上,錯落地坐著白發蒼蒼的大拿、各領域頂尖的專家、中國兩院院士科學家、青年學者,以及一群青澀的學生。 會場右側的14桌、15桌上,出現了這樣一群面孔,他們多為00后,最大不過是2001年出生,最小的談方琳坐在14桌。其中,上海市推薦了12名“英才計劃”學員,多數為高中生,且跟隨大學導師團隊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研究,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來自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廖菲彥就很興奮的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說,“沒想到現場還有同傳”,在涉及專業領域,同傳也有些吃力的情況下,她能聽懂50%。 廖菲彥“以為來做一名聽眾的,沒料到跟他們坐在一起討論”。談方琳今年是第二次參加頂尖科學論壇,去年她就是現場最小的科學家。她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她很喜歡這種“討論”“對話”的形式,“參與度特別高”,今年與去年相比,是今年終于“聽得懂”了。 “做科研過程中最重要的個人品質是什么?”這是談方琳提出的問題,最近她因做的研究沒有太多進展而感到有點苦悶。 作為一名15歲學生,她在數學上的研究已經足夠矚目,初中階段曾憑借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獲“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專項獎一項等眾多獎項。她目前研究的問題是建立兩個變量的兩個多項式的雅可比和結式之間的恒等式關系。 這位學姐是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高三學生胡詩成。剛剛結束的2019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她被邀請到瑞典參加。 因為今年5月第70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她以《蠶絲衍生的高分散Ni,N共摻雜納米碳及電催化CO2還原》課題獲能源化學學科最佳獎和一等獎,榮獲一顆小行星命名,并獲得瑞典斯德哥爾摩青年科學研討會獎。 在這張桌子上,她與同桌光遺傳學的創始人吉羅·麥森伯克(Gero Miesenbock)探討了一個成功科學家需要什么樣的標準?“我們覺得學生需要很勇敢的不斷去探索未知的領域。第二我們需要有能力進行科學的思考,進行科學的表達。”她最后上臺總結說。 對于學弟學妹們遭遇麻煩挫折的困難,胡思成認為,失敗能不是壞事,“能讓我清楚接下來的方向往哪走。”麥森伯克聽聞后,對年輕人散發著慈光,在桌布上記錄了五個字母:TAGFY(Troubles Are Good For You),麻煩是件好事。 在談方琳、廖菲彥最后的印象中,這位教授,一直談著精神,鼓勵他們。 15張桌子,碰撞出不同顏色的花火。從對上海正在成立的科學研究院幾點建議,到量子碰撞機到大科學計劃,以及人身體里的25萬種蛋白質,打破學科、階層、年齡的限制對話,是科學精神的濃縮。 1997年諾獎物理獎得主朱棣文最終總結道,從不同領域博采眾長,可能會發現之前忽略的新的閃光點。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