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大廠”清盤潮起,會有笑到最后的人嗎?
P2P“大廠”清盤潮起,會有笑到最后的人嗎?
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在25日召開的通氣會上表態:“方向不變,節奏不變,繼續堅定不移、徹底地執行。”
?
P2P網貸似乎成了一個馬上就要淹沒在歷史中的名詞,越來越惡化的監管和信用環境,許多執牛耳的P2P“大廠”也終于要堅持不住了,要么陷入兌付旋渦,要么準備清盤計劃。
?
2月15日,積木盒子發公告宣布,將穩步退出網貸業務,申請轉型為小額貸款公司,隨后微貸網、51信用卡停發新標,而愛錢進也被傳出將于3月清盤,一場關于清盤、轉型的大潮似乎已經掀起,P2P這個行業還有希望嗎?
?
對于這個問題,連提筆的我都不大相信未來還會有P2P網貸這個行業存在。
?
但如果拋去一個又一個的利空消息和悲觀思維呢?歷史無數次的告訴我們:人們總是會在順境中過于樂觀,逆境中過于悲觀。
?
P2P行業的悲觀有很多支撐點,最直接的就是監管環境的不友好、四處滋生的高利貸和期限錯配以及最初信息中介定位的偏差,都讓人絕望,但是P2P真的沒有笑到最后的人嗎?
?
P2P相比于常規的借貸來說,無非是多了一個類似吸儲的功能,而P2P能否存在,核心也放到了這個吸儲的功能能否保留。
?
讀懂新金融認為:有可能。核心原因就是需求:金融就是撮合資金和資產,如果能夠控制好資產風險,資金為什么不能來源于個人呢?民間儲蓄的資金希望獲得高收益,現在銀行的存款類產品能給到四五個點的年收益,但更高收益的需求仍未得到滿足,需求端有無法忽視的市場。
?
這個市場要么是給一個類似于P2P這類高收益、高風險,有人負責、可監管的泄洪地,當然更簡單地做法是把這些需求和風險放到看到不見的地方。
?
如果P2P網貸繼續存在,主體和形式會有哪些變化?
?
讀懂新金融認為:
?
1、當前的P2P是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的雜交,要么保本保息,要么全面崩盤。如果P2P繼續存在,形式可能會走向兩個極端,要么是純工具類的信息中介或三方提供風控,完全不為風險負責,要么是純信用中介,完全為風險負責。
?
2、主體上,線上線下巨頭會成為新的玩家,他們天然具備好的品牌和實力,很多人應該忘記了一款叫招財寶的產品,雖然它已經成為歷史了,但如果監管給P2P存在的生路,無數個“招財寶”會重新出現;而現在的P2P參與主體很多難逃高利貸的指控,如果未來有P2P,它們想成為幸存者,必須洗脫。
?
如果P2P能夠繼續存在,除了當前監管和行業環境外,也將面臨如下幾點挑戰:
?
1、收益。50萬元內絕對保本的優勢,決定了銀行的收益率就是P2P的收益最下限,而現在民間借貸的利率意識空前,24%(或36%)構成了上限,其中剔除成本后,P2P能操作的空間是多少呢?
?
2、風險。主流的機構已經嘗試讓老百姓接受可能損失本金的產品,如高風險的股票型基金在支付寶上的大量普及,如果P2P能夠讓用戶接受風險自擔,本金與收益雖風險變動的情況,那未來也許可期。
?
3、流動性。當前的期限錯配問題必須解決。
?
“行業存在了這么久,整頓了這么久,相信總有殺出一條血路的企業呀”一位從業者如是說,但其他從業者均持相反意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