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找房上市后,馬云聯手易居會怎樣賣"白菜"?
貝殼找房上市后,馬云聯手易居會怎樣賣"白菜"?
馬云曾經在杭州全球峰會上說"未來房子會和白菜一樣,過去8年內,中國房價處于大幅上漲的狀態,8年后,中國最便宜的可能是房子"。一轉眼,馬云要開始賣"白菜了"。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出現了兩大風口,一個是互聯網,一個是房地產,貝殼找房這兩大風口的集合體。毋庸置疑,因為是騰訊投的,它的上市會對阿里巴巴產生巨大的刺激。
7月31日,易居(中國)企業控股公司與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首期投資50億元人民幣的房地產交易平臺,阿里巴巴持股85%,易居控股15%。雙方將在房地產線上線下交易、數字營銷、交易后相關服務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推動房地產服務業全面數字化、智能化。
阿里房產來勢洶洶!
1、馬云輸了一局!
中國的房市和美國的股市常常被稱作世界最大的兩個泡沫,最大泡沫的另一層含義是最大的市場,馬化騰率先察覺了這一點。
2016年,騰訊就參與了鏈家的B輪融資,2017年,騰訊加碼鏈家的同時還參與了鏈家旗下自如的獨立融資。2019年貝殼找房D輪融資中,由騰訊領投8億美元,甚至還在微信給貝殼找房開了流量入口。
"資本+流量"的雙重投入很快得到回報。這個在互聯網圈名不見經傳的房地產中介公司迅速完成線上化,實現交易總額(GTV) 2.1萬億元,成為了僅次于阿里巴巴的中國第二大商業平臺。
這個成績,有些嚇人,資本市場給了回報。
8月13日晚,貝殼找房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證券代碼"BEKE",發行價20美元,總發行1.06億股,IPO首日收盤市值422億美元。
相比于騰訊,阿里巴巴在房地產領域也沒有閑著。
除了聯合易居的最新布局外,螞蟻金服還攜手老虎環球基金領投蛋殼公寓完成C輪融資;阿里還曾投資的蘑菇租房的C輪和C+輪,并在支付寶和閑魚開放流量接口......相比于這些資本運作,用戶感受更深的應該是淘寶上長期懸掛著的法拍房入口。
雖然同樣是"資本+流量"的投入,但在房地產市場上說"馬云輸了一局"并不為過——鏈家和我愛我家的門店可以做鄰居,但是在移動互聯網的世界里,貝殼找房做了一個"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了十萬八千里"的事情。(詳見《貝殼找房之"外"的同類App,都是垃圾!》)
可惜的是,貝殼找房這種獨角獸很難加入阿里系,眾所周知阿里的投資策略傾向于絕對的控制;左暉是當家人而不是職業經理人,你見過哪只獨角獸愿意給自己套上韁繩?即使IPO后,貝殼找房董事長左暉仍持股 (B類普通股) 26.2%,部分股東將其持有的A類普通股投票權授予左暉代理,因此左暉投票股權占比為42.4%,有82.8%投票權。
貝殼找房已經不是阿里巴巴錯過的第一個巨頭,絕對掌控式的投資策略有其優勢,但其劣勢更加明顯——錯失那些不愿意被套上韁繩的好公司。(這部分內容以后有機會,讀懂新金融后續會單獨寫一篇文章,歡迎關注)
2、房源之爭!
房地產市場的產品只有一個——房源。
將房地產交易的相關服務互聯網化,并不是貝殼找房的首創,卻被其發揚光大,這或許與左暉堅持"難而正確"的理念有關,更直接的原因當然還是貝殼找房的線下優勢。
不久前,讀懂新金融與一位老牌互聯網房產平臺的朋友張林(化名)談及貝殼找房,和貝殼找房這種"運動員想做裁判員"的做法相反,張林他們是"裁判員想做運動員"。
"在過去的競爭中,我們也曾嘗試由線上轉到線下,但是這對資金的考驗太大,后來發現線上轉線下和線下轉線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張林說。
張林所在的平臺成立于上世紀90年代末,是一家與BAT同時代誕生的企業,現在也有一些線下中介門店,只不過數量與貝殼找房不在一個量級。
貝殼找房擁有龐大的線下中介網絡,發展初期這個網絡中的經紀人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貝殼找房的免費地推人員,發展中后期貝殼找房上成規模的流量優勢反哺線下,反哺的必要因素就是貝殼找房App上有足夠多的房源可以吸引、黏住足夠多的買家。
據一位鏈家中介的描述,有了貝殼找房App后,效率提高了很多。中介效率提高的背后,自然是買賣雙方交易效率的提高,一個良性循環形成——房源越多,買家越多;買家越多,房源越多。
在各個流量平臺上瘋狂吹牛的房產平臺不在少數,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房源,你讓砸錢砸出來買家買什么呢?房地產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房源的競爭,從阿里巴巴選擇和易居合作,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易居三大業務板塊基板上涵蓋了貝殼找房當前的布局,特別是在房源上。截至2018年末,易居營銷累計代理上萬個樓盤,項目涵蓋204座城市,擁有超過20000名一線業務員,2018年總銷金額超5300億元人民幣;易居房友在全國56城已服務萬余家門店,克而瑞服務于TOP100強中95%的房地產企業,并為政府、企業和購房者提供房地產線上線下信息服務的全面解決方案。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