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認出售上海豪宅!昔日“地產黑馬”恒盛地產高負債求生
曾經的地產黑馬,如今身陷困境近8年,仍未走出。今年以來,恒盛地產手中的上海豪宅項目尚海灣豪庭,一直苦苦支撐著公司銷售業績。
曾經的地產黑馬,如今身陷困境近8年,仍未走出。今年以來,恒盛地產手中的上海豪宅項目尚海灣豪庭,一直苦苦支撐著公司銷售業績。
撰文/ 廖凱
編輯/ 盧泳志?
近日,有媒體爆料,恒盛地產計劃出售上海尚海灣豪庭(以下簡稱“尚海灣”)余下項目,包含了住宅部分和辦公樓,接手方為泰康人壽。
10月18日,恒盛地產對此做出了回應,有關計劃出售的報導與事實不符,毫無根據及實屬謠言。公司目前并無計劃與任何第三方洽談出售尚海灣項目,尚海灣項目仍在有序的開發和運營當中。
知名地產分析師嚴躍進曾指出,恒盛地產本身可售項目不多,資金來源較為匱乏,債務方面的壓力,也說明其資金回籠能力弱。疫情沖擊下,近幾年深陷困境的恒盛地產,看來并無意通過出售優質資產回籠資金。
01
上海豪宅項目,貢獻銷售超8成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尚海灣項目是一個集住宅、酒店、商業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項目,是處于徐匯濱江西岸線的豪宅樓盤。
上海尚海灣項目
2010年上海世博會結束之后,徐匯濱江慢慢發展起來,浦江兩岸的建設,讓這個曾經上海舊工業聚集地,成為新的文化長廊。今年2月,香港置地斥資310.5億元拿地徐匯濱江西岸金融城地塊,與尚海灣項目僅有一街之隔。
關于尚海灣,可以追溯到2007年,首次開盤后,又經多次轉手,最終在2011年再次回到恒盛地產手中。因為拿地時間較早,尚海灣項目樓面價粗略估算,僅有1506元/㎡。
有媒體報道,尚海灣項目2010年的平均售價在2萬元/㎡左右, 2015年上升至8萬元/㎡。今年5月,推出新的一期,售價超過12萬/㎡。即使恒盛地產目前身陷困境,開盤去化依舊達到75%,不過相較于200%的認籌率,并不算高,購房者仍有不少顧慮。
尚海灣對于恒盛地產而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優質項目,在慢開發的過程中,隨著市場價格的上升,賺得是盆滿盈缽。
2015年就曾傳出,恒盛地產需變賣現有資產還債,當時尚海灣項目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自從2007年首次開盤,尚海灣已經銷售了13年,除去5月推售的二期15號樓,目前僅剩16號樓。面對再次傳出轉手出售的傳聞,恒盛地產直接官方辟謠否認。
風云地產界(微信公號:fydcj888)了解到,恒盛地產尚海灣項目2019年為其貢獻12.69億元銷售收入。今年上半年,尚海灣項目貢獻了32.38億元銷售額,達到了公司上半年房產銷售額的83.1%,幾乎憑借一己之力,支撐著恒盛地產上半年的銷售業績。
上海中原首席分析師盧文曦表示,對于尚海灣這類優質項目,賣了之后可能永遠買不進來,如果恒盛地產決心賣掉,可見公司資金壓力已經比較大了。
02
私有化未成,負債比率近380%
恒盛地產曾經也是一個地產界的黑馬,2009年曾一同與龍湖、恒大等房企在香港上市。
上市初期的恒盛地產,從67億元銷售額,一度達到133億元規模,逼近房企排行榜前20。上市那一年,恒盛地產曾耗資達百億元拿地,為后續發展提供基礎。
如今,曾一時風光無限的恒盛地產,開始在房企排行榜中消失,因業績持續下滑、私有化失敗等,逐漸淡出了公眾視線。
2012年,恒盛地產的發展出現轉折。當時,恒盛地產創始人張志熔辭任恒盛地產和熔盛重工董事會主席。對此,張志熔表示,希望能更專注處理私人事務。
2012年,恒盛地產一度出現資金鏈緊張、多地項目停工、業績不佳等經營問題,銷售業務開始走下坡路。此后,張志熔分別在2013年、2015年提出申請私有化恒盛地產,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張志熔離開后,恒盛地產拿地金額從百億驟降至零,幾乎從土拍市場消失了。截至2020年上半年,恒盛地產土地儲備未有任何變化,仍是695萬平米。
風云地產界(微信公號:fydcj888)粗略統計,從2014年開始,恒盛地產經營出現虧損,四年時間共計虧損凈利潤135.04億元。2018年,開始扭虧為盈,凈利潤為5.25億元,較同期凈虧損26.08億,有所回升。
不過,為了繼續開發持有項目,恒盛地產的債務也在逐年升高。2020年上半年財務數據顯示,恒盛地產營收為3.97億元,同比下降了55.2%,其借款總額231.9億元,資本負債比率達到376.3%。雖然較2019年末399.7%有略微下降,但依舊處于高位狀態。
私有化失敗后,業績持續下降的恒盛地產,股價也一再下跌,如今已淪落為仙股(低于1元的股票)。截至到10月20日,恒盛地產的股價為0.249元/股。
雖有尚海灣項目的支撐,但如今只剩一棟住宅樓,尋求新的支撐點,已經勢在必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