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沉默的真相”: 那些幫他們走出大山的人
在可量化的數字背后,扶貧是一件很長、很細的工程。
文/川川
編輯/大風
在撥出那個電話之前,平安集團扶貧志愿者的心里咯噔一下。他依然記得2016年,他驅車225公里,到達溫素紅家的場景。
天打黑了,但眼前的場景依然讓他至今未曾忘卻。房子祼露著紅磚,家里光線昏暗,兩個老人神情麻木,行動遲緩,床上還躺著一位下肢不能動彈的病人。
“這家誰主事呀?”志愿者問。黑黑瘦瘦的溫素紅匆匆從地里趕回來,算是回答了他的問題。
幾聲鈴聲后,電話接通。
“俺家現在蓋成了兩層半的鋼筋水泥小樓了。”溫素紅在電話中,說出了他最想聽到的那個答案。
廣東河源市紫金縣洋頭村的小家中,已經燃起了脫貧的火種。
如果不是因為扶貧,這名志愿者和溫素紅,幾乎不會產生交集。16年,平安集團全國扶貧工作啟動,扶貧工作組去到各個貧困村,看到這個社會基層毛細血管里的細微像素,那是大多數人無法理解的困境。
從2018年起,平安集團就聚焦貧困地區的產業、健康、教育三大領域,啟動面向村官、村醫、村教的“三村工程”,凝聚力量,幫助更多人脫貧攻堅。
人人都在說下沉,脫貧的概念的時候,卻很少能真正看到這些地區“沉默的真相”。教育、醫療,資源的匱乏很難短時間補齊,脫貧并不像想象的那樣輕松。
可幸的是,這個時代有趣之處在于,互聯網可以選中某一個人,改變命運;也可以凝聚力量,改變某一群人。
溫素紅的幸運,正在普及到越來越多的人身上。
“從輸血到造血”
溫素紅的出生地梅州五華,和她嫁到的河源紫金,都是客家貧困山區,也是現在精準扶貧的重點地區。
紫金縣是一個貧困縣,但出瓷土,當地人叫白泥,是用來燒瓷器的原料,溫素紅的愛人朱偉強就給老板挖瓷土,掙錢養家。
2004年,朱偉強挖著挖著,卻遇到了最可怕的事:塌方。他被工友們從瓷土里扒了出來,緊急送到醫院搶救,命是保住了,卻再也站不起來了。
公婆年邁,兒子太小,一個四歲,一個兩歲,床上躺著一個連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的男人,那一年,溫素紅24歲。
照顧家庭的重擔,落在溫素紅身上,就這樣日復一日的過了12年。生活再次燃起希望,是從平安集團的扶貧工作隊進村開始。
2016年始,平安集團在承擔了全國300多個扶貧點的精準扶貧時,主動接下了最嚴峻的紫金縣扶貧工作。為響應黨中央“精準扶貧”的要求,平安集團黨委拿出100億元用于扶貧規劃,面向全國貧困地區,開展產業扶貧、健康扶貧和教育扶貧。
志愿者第一次看到溫素紅這一家的那天晚上,一夜沒睡好。要幫助這一家脫貧翻身,就要了解他們最迫切需要和最困難的地方。
除了貧窮,大山留給溫素紅的,只有一畝多茶園。
河源的紫金雖然有600多年的種茶史,但無論是茶樹的品種,還是茶葉的制作技術,都比較粗放,茶的品質提升不了,經濟價值也就不高。
于是,平安對于溫素紅家的針對性的扶貧措施就陸續出臺了。
在產業扶貧方面,平安幫扶了一萬元,用于擴大她們家的茶園,從一畝多擴大到四畝,并且提供了臺灣產的優質茶苗,請技術人員指導種植,同時也聯系了大型茶場,將溫素紅送去學習,幫助她提高種茶加工技術。
茶葉上市后,志愿者曾經親自幫助推銷到了平安集團總部,溫素紅家茶園每年產茶約200多斤,也有了二萬多元的穩定茶葉收入。同時,平安還給溫素紅家提供優質雞苗——胡須雞,用來增加收入。
在教育幫扶方面,平安也給溫素紅家的兩個兒子,每人每年提供了3000元學雜費用,保證兩個孩子正常讀書。
在健康扶貧方面,平安集團將朱偉強送到石家莊治病,同時給溫素紅家每一個人買了“新農合醫療保險”,看病可以報銷一定比例的費用。
于是就有了后來的故事,經過幾年的精準幫困,溫素紅家正式脫貧。
這也是平安集團脫貧攻堅的整體思路:輸血是暫時的,關鍵還要培養當地造血能力。
在一些貧困地區,與外界幾近脫節,想要改變當地百姓根深蒂固的傳統作業方式上,無異于杯水車薪。扶貧不是單純的物質錢財的輸送,而是挖掘貧困戶自主的能動性。
在大山成長的人們,自然也會受到大山的束縛,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才能在現有的條件上,給到這些貧困戶更多的道路和選擇。
“一個與時代連接的接口”
貧困不僅僅是物資的匱乏,更多切斷的,是一個與時代連接的接口。
“無論在哪兒,都能獲得同等的優質教育”,這是理想主義的圖景,但事實上,山路的確會阻斷星空。一些鄉村的孩子,沒有看外面世界的窗口,只能一直在原先的人生軌道里,好在這一困境正在改變。
從一只陀螺開始說起。
在甘肅靜寧縣大寨小學,正在上著一節科學課,課程內容是“變幻的顏色”,讓孩子們用配套的實驗包做陀螺。
有很多數據和坐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村子,靜寧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六盤山片區特困地區和甘肅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這里的學生平時雖然也有科學課,但都是老師在講,學生沒有動手的機會。大山囿住了孩子們的身體,卻囿不住他們的好奇心,自從實驗包發放到學校,學生開啟了每日圍觀。
禁不住學生們的請求,科學課老師朱福壽打開配套的實驗包,讓孩子們親手做陀螺。當陀螺轉起來那一刻,孩子的笑臉成為朱福壽見過最純真的畫面。
朱老師把孩子們做陀螺的照片發到朋友圈,得到了無數的贊,這些原理,如果孩子們不親自動手嘗試,也許永遠都不會明白。
這些教材與實驗包,是平安集團推出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后,輸送到偏遠鄉村小學中。今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希望工程,要把這項事業辦得更好,努力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
30年后,破敗的校舍和因貧失學的兒童已不是農村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大山深處,最漂亮的建筑物,往往就是小學的校舍。
教育扶貧也從硬件到軟件,從讓孩子們都能回到學校學習,到關心他們在學些什么,新時代的希望工程的目標則變成了努力推動教育公平。
在縮小城鄉差異,讓鄉村學子也能享優質教育資源上,平安集團聯合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面向全國1000所偏遠鄉村小學,開展科技素養課。
在具體實施方面,邀請國內最頂級的專家學者研發適合農村孩子的科學教材和配套實驗包,給農村學校援建科普實驗室,以及對校長和教師作相關的培訓。
身體即使被困住,思想不能被困住。學生們更需要的,其實不是書包和一套精美文具,而是一種現代生活的觀念和方式。
在這種結構性的城鄉差距面前,平安還是給鄉村和孩子帶去了一些讓人欣喜的變化,為學生們帶去了更多教育上的“平等”。
無聲的“脫貧”
通往瓦子村的盤山路蜿蜒曲折,山中霧氣彌漫,能見度不足3米,兩輛移動健康檢測車只能打著雙閃燈慢慢“挪動”。
盤山路一走就是近三個小時,廣州平安健康中心超聲科主任曾曦終于到了目的地:四川涼山瓦子村。
在平安組織的移動健康檢測車深入貧困鄉村組織體檢中,曾曦就是其中的醫護人員之一。
四川省西南部的大涼山,是全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全村總共128戶人家,貧困戶就占到了68戶,是全國典型貧困村。許多村民一輩子都沒進過城,更別提上醫院做體檢。
平安移動健康檢測車駛入涼山
落后的醫療條件,讓很多村民的大病沒法及時被發現,在曾曦曾經去過的某些村落,大部分檢測出的惡性腫瘤都已到中期至晚期。
曾曦和團隊要做的,不僅僅是檢查村民身上的病痛,更要改變村民拒絕走出大山的“心病”。
閉塞偏遠的山村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大多數村民并不在意如何科學治病。稍不注意,疾病就會成為拖垮貧困家庭的元兇,因病造成的貧瘠,又會讓落后的條件和閉塞的眼界,拖累下一代的健康。
為了貫徹“健康扶貧”,平安集團利用平安醫療生態圈的優勢,為貧困地區捐贈醫療設備,升級貧困地區衛生所1210所,同時開展鄉村醫生培訓,培訓村醫近萬人,不定時組織移動健康檢測車深入貧困鄉村組織體檢。
2020年是脫貧攻堅之年,國務院扶貧辦發出倡議,號召社會力量來助力這些村莊脫貧攻堅。
其實早在1994年,隨著安徽六安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學的落成,平安的扶貧事業就已經正式開啟。2018年,平安煥新升級了自身的扶貧項目,面向扶貧地區開展“三村工程”,既聚焦產業扶貧的“村官工程”、健康扶貧的“村醫工程”、教育扶貧的“村教工程”,這也是三塊最難啃的硬骨頭。
對于個體來說,平安集團的扶貧為學生們帶去了教育“平等”,給貧困戶帶去更多“選擇”,也給村民帶去“治愈”的觀念和力量。
過去3年,中國平安“三村工程”已在全國21個省或自治區落地,通過扶貧保、發債、貸款等多種形式,共發放扶貧資金265.96億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7036人,人均增收2500元,惠及貧困人口73余萬人;援建升級鄉村衛生所1210所,培訓村醫11175名,體檢義診覆蓋9萬余人;援建升級鄉村學校1054所,培訓鄉村教師14037名,受益學生約30萬人。
從更大的層面來看,產業扶貧精準幫扶、健康扶貧保障基礎、教育扶貧孕育希望,改變貧困這件事,對于社會治理、國家安定、甚至是人類發展,都有著更深的意義和影響。
在可量化的數字背后,扶貧其實是一件很長、很細的工程,要解釋扶貧的力量怎么改變了生活,都是一個個微小的關于人的故事交織而成。
瓦子村的健康“守門人” 阿依
在平安的扶貧路上,還有這樣的一個細節。
曲木阿依,是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解放鄉瓦子村的一個村醫。學護理的她原本在城里醫院工作,卻因瓦子村前一任村醫突然辭職,臨時接到任命,成為昭覺縣272個駐村村醫中的最新一員,走入深山,走到了第一線。
她的微信簽名這樣寫道:“我們要做的,就是拉著彼此的手,走到最后,其他的交給命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