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出售榮耀落定,相關概念股集體回落
出售后,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也不參與榮耀的經營管理。獨立后的榮耀發展空間將更廣闊,同時其命運仍有不確定性。
原創?霄霄?
引言:出售后,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也不參與榮耀的經營管理。獨立后的榮耀發展空間將更廣闊,同時其命運仍有不確定性。
華為出售榮耀事件塵埃落定。
11月17日,多家企業在《深圳特區報》發布聯合聲明,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深圳智信新”)已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收購協議,完成對榮耀品牌相關業務資產的全面收購。
深圳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與30余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共同投資設立,包括天音通信有限公司、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松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順電實業有限公司等。
華為同步發表聲明,稱此次收購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行為,能最大化地保障消費者、渠道、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員工的利益。
交易雙方均表示,出售后,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也不參與榮耀的經營管理,但并沒有透露交易金額。
相關概念股集體回落
華為出售榮耀之時,二級市場上的相關概念股也不平靜。
相關上市公司股價并未因此而興奮,11月17日集體高開隨后大幅回落。截至收盤,天音控股跌停,愛施德跌幅8.79%,蘇寧易購下跌1.51%,深高速和深圳能源收漲超1%。
有分析人士表示,相關上市公司所持股份占比較小,參股榮耀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利好有限。且榮耀獨立后,面臨的磨合、研發、發展等問題都值得關注。
警鐘為國產手機而鳴
華為剝離榮耀,不是一樁普普通通的資產打包售賣,而是充滿了各種博弈。目前的方案對榮耀和華為來說,算是最優解,榮耀可以借此得以保全,華為獲得過冬儲備糧,同時收縮消費電子戰線,減少芯片資源消耗,保住通信設備業務不受影響,有利于開辟芯片制造戰線。
芯片制造對華為的現在和將來至關重要。可以說,未來的華為不排除越來越像韓國三星,成為一家芯片全產業鏈企業。
但反過來說,榮耀的出售也給國內其他手機企業敲響了警鐘,在單邊主義抬頭的當下,沒有做好備份的企業將十分脆弱。
失去華為光環后,榮耀未來將何去何從?
再說回華為出售榮耀這件事。其實,對于榮耀來說,此次“獨立創業”在短期來看也未必是壞事。
此前,榮耀在技術上受到了不少來自華為的恩惠。雖然品牌拆分之后,技術方面的支持力度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從華為消費者業務COO萬飚可能將脫離華為、以榮耀身份入職來看,華為一定還會在技術上繼續扶持以前的子品牌。
在技術支持之外,根據部分媒體的預測,華為的部分市場資源也將轉讓給榮耀。出售后的榮耀將擁有在線下大賣的華為nova和暢享系列機型,華為僅保留高端的P和Mate系列,這意味著榮耀將繼續保持渠道方面的優勢。趙明也將出任新榮耀CEO,負責公司日常運營,主抓渠道。
在出售后,榮耀來自外部的商業限制也會寬松很多。業內分析人士曾表示,榮耀拿到高通商務許可的阻力不大。如果順利的話,榮耀就可以做好新機型的迭代和交接,并隨著供應鏈的切割完畢,榮耀可以保證老用戶的售后體驗。
遠見財訊分析,對相關公司的影響取決于榮耀未來的發展狀況。如果剝離后,手機業務能不受美國制裁的影響,快速恢復,如果其人員與華為技術的協調和磨合順利的話,業務能快速起量起勢,那對相關參股公司來說是個利好。
不過,也有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離開華為的榮耀,在商業限制變寬松的同時,也將面臨很多挑戰。
榮耀的研發一方面在用華為的大平臺,另一方面也在依托華為西安研究所和武漢研究所,“會把一部分研發力量整合過去,但是肯定不會像在華為時那么強大”。
壯士斷臂能否更好地生存,讓一切交給時間。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