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生物“賤賣資產”背后浮現“泰格系”,何方神圣?
市場早已不是當年的市場。
市場早已不是當年的市場。
作者?| 券小券
來源?| 券業觀察
在小股東和監管雙重壓力下,沃森生物于12月7日緊急宣布暫停轉讓子公司控股權一事。管理層和小股東之間這場博弈,小股東階段性大獲全勝。
券業觀察則注意到,在這場驚天反轉背后,差點從沃森生物手中“低價摘桃”的“接盤者”背后是神秘的“泰格系”。
更有意思的是,早在兩年前,泰格系就曾借著沃森生物出售的一塊資產分到一杯羹。不過,市場早已不是當年的市場,投資者也不再是當時的投資者,這次的結局與上一次相差甚遠……
1
“泰格系”浮出水面
沃森生物12月4日發布的股權轉讓公告中稱,公司將以11.41億元轉讓所持有的子公司上海澤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澤潤”)32.6%的股權,交易對象為淄博韻澤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淄博韻澤”)、永修觀由昭德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簡稱“永修觀由”)。
交易完成后,沃森生物不再控股上海澤潤,變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從65.14%降為28.5%;淄博韻澤躍升至第一大股東,持股29.9%;永修觀由持股1.4%,為第十大股東。上海澤潤估值為35億元。
上海澤潤的主要產品是二價和九價HPV疫苗(可預防宮頸癌)。且二價HPV疫苗生產申請已得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受理,有望成為國內第二個二價HPV疫苗生產商;九價HPV 疫苗處于臨床一期試驗階段。
而國內第一家二價HPV疫苗生產企業萬泰生物目前市值近800億元,與上海澤潤的35億估值形成鮮明對比。小股東“賤賣資產”質疑聲四起。
那么差點拿到上海澤潤股權的淄博韻澤和永修觀由是何方神圣?
券業觀察(微信公號ID:quanyeguancha)發現,二者背后都站著“泰格系”。
天眼查顯示,淄博韻澤成立于今年11月19日,與股權轉讓方案的公布日期極為接近。
淄博韻澤股權穿透后的第一大股東為泰格醫藥(300347.SZ)旗下投資平臺杭州泰格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杭州泰格”)。此外,股東中還出現諸多“大佬”的身影,如太平洋人壽、上海國資、愛建資本、萬向控股、建信信托、博時基金、東方證券等。
永修觀由的第一大股東同樣為杭州泰格;執行事務合伙人為上海觀由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觀由資本”),該平臺同樣出自“泰格系”,是泰格醫藥旗下專注于CRO產業并購以及新藥研發早期投資的基金管理人團隊。
“泰格系”究竟什么來頭?為什么能在如此巧合的時間點如此巧合地成為上海澤潤股權受讓方?這些問題也成為監管的關注重點之一。
2
神秘“泰格系”:醫藥大佬,也是投資大佬?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澤潤2019年12月份的一輪戰略融資中,泰格醫藥和盈科資本(泰格醫藥為基石投資人之一)、高瓴資本并列位于投資方一欄。
事實上,泰格醫藥雖然是一家醫藥公司,但其已有一張龐大的投資版圖。除了直接參控股一些企業,還成立了多個投資平臺,專門進行投融資、并購等業務,甚至一些網站會用到“投資機構”這個詞來形容泰格醫藥。
2004年,英國牛津大學免疫學博士葉小平和同為醫藥學畢業的妻子曹曉春同創辦泰格醫藥。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泰格醫藥于2012年8月登陸A股市場。截至2019年末,葉小平持有泰格醫藥23.65%股權,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曹曉春持股8.56%,為公司第三大股東。二人為一致行動人兼公司實控人。
泰格醫藥上市至今8年時間,市值從20多億漲至1000多億元,翻了約50倍,業績和資產規模也是一路步步高升。
如此兇猛的發展勢頭,離不開泰格醫藥停不下來的投資并購腳步。
2009年,泰格醫藥完成對美斯達的并購,此后便不停通過投資并購實現公司擴張、發展。尤其是2013年、2014年開始,泰格醫藥投資并購腳步似乎更快了。
泰格醫藥2013年初的商譽為一千余萬,但到2019年底,商譽已高達近12億元。
這個12月份未過半,泰格醫藥已經先后參投兩家公司——君圣泰生物(B+輪)、北海康成醫藥(E輪)。今年以來,泰格醫藥共參與到19輪醫藥生物及相關類型公司的融資中。
天眼查數據顯示,泰格醫藥目前參控股72家公司,其中全資控股33家公司,持股比例超過50%的有59家。
泰格醫藥旗下投資平臺杭州泰格,下投27只基金,實際控制46家企業,所投企業同樣集中于醫療健康及相關領域。
泰格醫藥旗下另一家投資平臺——觀由資本,在基金業協會官網共備案8只基金,累計管理規模已超20億元。
在泰格醫藥2019年報中,曾提到公司的四大核心競爭力,其中之一便是“投資創新藥,建立臨床投資生態圈”。2019年全年,泰格醫藥的凈利潤為9.75億元;實現投資收益1.8億元(占利潤總額的16.51%)。
但泰格醫藥熱衷于“買買買”并非百利無一害。
目前,已經出現一些并購的項目收入不及預期的情況。泰格醫藥此前并購的康利華承諾2015至2017年完成1748萬元業績,而實際不足400萬元;泰格捷通承諾2016至2018年實現業績1.46億元,而實際僅完成承諾的半數。
事實上,泰格醫藥“投投投”的經營風格,似乎和其公司性質分不開。泰格醫藥是國內CRO(即藥物研發外包服務)龍頭企業,即需要協助醫療健康等相關企業設計、研發產品。
富途證券在一文中提到,CRO機構主要服務包括研發中晚期及開發階段涉及的藥物化合物篩選及研發、數據采集分析、臨床、委托生產或加工等產業鏈環節委托給醫藥研發服務企業。
若按此說法,沃森生物讓出上海澤潤控股權、保留產品數年銷售權等核心權力以實現雙方更好發展的解釋似乎也還算說得過去。
3
高瓴資本,泰格系“好基友”?
此外,券業觀察發現,這些年在醫藥生物領域大展拳腳的高瓴資本和“泰格系”頗有淵源(想了解高瓴資本的可戳右側超鏈接:《頻頻失手,4300億高瓴資本投資神話能否繼續?》)。
首先,高瓴資本是泰格醫藥的重要股東。葉小平曾在2018年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泰格醫藥套現5.5億,而股票受讓方之一就是高瓴資本。2019年,高瓴資本再次增持泰格醫藥,吸引了市場不少關注。
其次,二者曾不止一次同時出現在一個項目中。
在沃森生物2018年出售的醫藥公司——嘉和生物,高瓴資本和“泰格系”曾同時現身。
2018年,“泰格系”向嘉和生物增資3.7億元,沃森生物持股比例有所稀釋。隨后,嘉和生物控股權從沃森生物手中移交至由高瓴資本控制的HHCT。而在這波控股權轉讓中,也有股民對提出異議。股權轉讓完成兩年后,嘉和生物登陸港交所,首日市值高達140億港元。
此次“賤賣(上海澤潤)股權”事件,高瓴資本雖未直接參與,但在去年底,高瓴資本和“泰格系”同時入股了上海澤潤,沃森生物持股比例被稀釋。
沃森賣嘉和生物時,高瓴出擊拿控股權,“泰格系”輔助參與;而在沃森準備賣上海澤潤過程中,“泰格系”預出擊拿控股權,高瓴閃現。
上海澤潤和嘉和生物則是早年沃森生物從惠生生物處收購而來,如今沃森又先后想將兩個項目轉賣給他人,而兩個項目又恰巧同時出現了高瓴和泰格兩股資本力量。究竟是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還是另有隱情?轉讓控股權更合理,還是小股東的賤賣質疑更關鍵?時間終將告訴我們答案。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