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托遭管控背后:“宏達系”入主十年違規操作,留下百億窟窿
時隔半年,四川信托暴雷事件終于迎來實質性進展。12月22日,四川信托被中國銀保監會四川監管局實施管控。今年5月,四川信托產品開始無限期延遲兌付。投資者前往總部川信大廈、以及各地分公司“要說法”。據財新網報道,四川信托自稱公司資金窟窿為250億元左右,但畢馬威審查后認為資金窟窿在300億左右,還有內部員工曾向“信托圈內人”透露窟窿遠不止300億。多方說法不一,至今未明確壞賬金額。
作者 | 吳婷婷
來源 | 券業觀察
中國銀保監會四川監管局新聞通稿稱,四川信托經營中存在違規行為,如股東及關聯方違規占用公司信托資金或固有貸款、開展大量違規業務等,導致公司經營陷入困境,監管部門決定限制四川信托四位股東管理權(如股東大會表決權、提名權等),并對四川信托實施管控,督促其盡快改組董事會。
靴子落地,四川信托被監管,而非此前傳聞的接管。
上述被限制權限的四位股東分別為宏達集團、宏達股份、濠吉集團、匯源集團,為四川信托第1、3、4、5大股東。
其中,宏達集團和宏達股份合計持有四川信托54.2%股權,二者實控人同為四川資本大佬劉滄龍,也就是俗稱的“宏達系”。此外,濠吉集團也與“宏達系”有諸多交集,其與宏達集團還共同持有另外兩家公司股權。
百億窟窿誰負責?
今年5月底,四川信托產品陸續出現暴雷。
截至2019年末,四川信托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為2000多億元。據財新網報道,川信自稱公司目前資金窟窿為250億元左右,但畢馬威審查后認為資金窟窿在300億左右,還有內部員工曾向媒體透露“窟窿遠不止300億”。多方說法不一,至今未進行官方披露。
從公開信息來看,此輪暴雷的產品幾乎均為TOT產品。而所謂的TOT,即“信托中的信托”,信托公司成立一只信托產品,然后將信托資金投資于其它信托產品、資管計劃等,層層嵌套下,也直接導致投向模糊。川信TOT產品暴雷后,其公司內部理財經理稱,自己也不清楚底層資產,確實無法給投資者答復。
一位資深信托從業人士告訴券業觀察,TOT信托是將一只信托產品分散投資于其它多個產品,意圖是為了分散風險,但是被市場部分機構玩成了高風險產品,當成資金池在用。自從2018年監管部門發布資管新規禁止資金池業務后(給了兩年過渡期),很多信托公司已經陸續暫停了TOT業務,但川信依然比較猛。
四川信托官網公告,截至今年7月底,公司TOT項目存續規模為251.6億元,已到期未分配的TOT項目規模30.92億元。
四川信托總裁劉景峰稱,自2020年5月29日第一筆延期項目出現到2020年底,其間涉及到期TOT產品規模129.9億元,大部分可能延期;2021年內到期的TOT產品是103.45億元;2022年內到期的TOT產品是19.22億元。
事實上,川信的危機并非突然爆發,而是過往數年危機的集中爆發。川信過往產品有著較高的安全系數,早年還因為運作實現剛兌風險項目而上過新聞頭條。如今看來原因或許并非完全是投資標的優良、風控好、專業技術佳,TOT也是“功臣”之一。
有四川信托資深工作人員向《財經》透露,四川信托TOT產品操作模式大多如此——信托項目出現風險無法兌付后,用TOT產品資金來接盤,有些項目后來能夠回款,有些項目就一直在資金池里“滾”,依靠后續投資者投入的資金兌付前期產品。
借新還舊模式,一旦“借新”過程中出現差錯,過往被遮蓋的風險就會悉數爆發。
多家媒體曾報道,四川信托兌付問題爆發是由于監管層5月份叫停了其TOT業務引起。盡管四川信托對此說法進行了辟謠,但在6月24日的《致全體干部員工的一封公開信》中提到,“受疫情影響,尤其是4月24日公司TOT項目停發,給全體干部員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壓力”。
川信TOT底層資產究竟是什么?
四川信托存不存在上述說的“借新還舊”模式?
券業觀察發現,四川信托此前發行的一些信托產品,融資方并未歸還融資款,甚至早已暴雷,但信托計劃卻能按時兌付。而在相關信托計劃存續期滿前后,四川信托在發行TOT。
2013年7月,四川信托成立“川信-濟寧富邦萬象和項目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規模為3億元,存續期為24個月,可延期12個月。
因上述信托計劃融資方山東富邦未及時歸還信托貸款,四川信托2016年7月份前后將其起訴,索要本息合計約3.5億元。
山東富邦未歸還信托貸款,如何兌付上述信托計劃?
川信官網顯示,上述產品存續期滿前后,川信成立了多只“申富”系列TOT。“信托界”報道,部分“申富”系列產品底層資產為濟寧富邦。
這樣的巧合不止一次。
2014年5月,四川信托發行“成都國際商城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公開信息顯示,該信托計劃預計募集資金39億,產品期限為24個月,認購金額超過100萬的預期年化收益在10%以上,投資標的為“成都國際商城”項目開發。
不過,成都國際商城的開發并不順利,2014年初就被爆出過問題,至今仍是一座爛尾樓。而成都國際商城項目的開發商“中強實業”旗下多處項目被曝爛尾,身纏多起官司,中強實業及其法定代表人多次被限制消費。
盡管如此,“成都國際商城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分多期)仍在2016年陸續發布清算報告。清算資金哪里來的?
巧的是,2016年,四川信托連續發行了多只“蜀都”系列TOT(目前,“蜀都”系列已發行100多號)。
今年7月,“信托界”查到,部分“蜀都”系列TOT底層資產為爛尾項目“星匯廣場”。券業觀察查閱資料發現,星匯廣場正是由上述“成都國際商城”改名而來。
(截圖來源:四川信托官網)
而且,安信信托也卷入了中強實業和四川信托這段關系中。天眼查顯示,安信信托、四川信托(或“宏達系”)、中強實業共同卷入多起糾紛中,有些案件三者同為被告,而有些則是其中一方與另外兩方為原告、被告(以下為部分案件截圖)。
四川信托6月份兌付風險爆發后,經過幾輪與投資者的溝通,決定開放投資者的查閱底層資產權限。
“信托界”整理的川信TOT產品底層資產清單顯示,相關信托資金不少都流向了北京三奇、漢能集團、濟寧富邦、國之杰等。“國之杰”為更早暴雷的安信信托控股股東。
(圖片來源:微信公號“信托界”,選取了部分信托產品的底層資產情況)
安信信托的第一大股東為上海國之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簡稱“國之杰”),國之杰的實控人為高天國,高天國和四川信托劉滄龍都是四川人。
不光四川信托曾為國之杰融資,劉滄龍實控的宏達股份還購買過安信信托的產品。2017年,宏達股份先后兩次發公告稱用自有資金購買安信信托產品,兩次的購買金額均為4億元。
四川信托十年狂奔
一位信托從業人士告訴券業觀察,對于四川信托近年來的經營風格,業內普遍認為偏激進,尤其是其TOT產品,發生風險事件也不算意外,只是沒想到問題這么嚴重。
2010年,四川兩家負債累累的信托公司——四川省信托投資公司、四川省建設信托投資公司經歷11年的重整,誕生四川信托。重組過程中,四川信托引入10位股東,其中兩位為實業起家的四川資本大佬劉滄海“宏達系”公司——宏達集團、宏達股份。
當時,宏達集團、宏達股份分別出資4.52億、2.47億拿下34.7452%、19%股權,“宏達系”合計持有四川信托53.75%股權,持股比例遠超第二大股東中海信托的30%,一舉成為實控人。
劉滄龍在四川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宏達系”巔峰時期,旗下涉足工業、地產、礦業、證券、信托等諸多板塊。
在宏達系控股期間,四川信托得到快速發展。2011年,成立后的第一個完整會計年度,四川信托的凈利潤就高達4億元,2015年創下15.93億元的業績高峰。2011年末,四川信托總資產為44.64億元,到2019年末,總資產達217.43億元,增長近5倍。
但快速發展背后,暗藏風險。
四川信托2019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末,其自營資產中的不良資產高達22.4億元,不良率為22.21%,而年初僅為4.82%。
進入2020年,四川信托的風險直接爆發。
面對危機,四川信托也曾提出過解決方案。一方面,加快處置信托產品底層資產回收資金,另一方面也試圖轉讓川信大廈房產、出售宏信證券股權、或進行增資擴股。
但信托產品底層資產的處置情況并不明朗,宏信證券部分股權被凍結,川信大廈也早已被質押,而引入戰略投資者同樣并非易事,無論是川信的現狀還是股權新規都對入局者的實力有著較高要求。
不過,中國銀保監會四川建管局表示,會督促四川信托盡快改組董事會,委托專業機構提供經營管理服務,積極追償股東及其關聯方非法占用的資金,切實保護信托當事人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也有市場傳聞稱,建信信托或將接管四川信托。對此,券業觀察聯系到一位建信信托員工,對方表示我們并內部并沒有接到相關通知,也是看了有報道這樣說。
隨著監管介入,四川信托暴雷迷霧得以撥開,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四川信托的風險化解工作恐仍需要時間。你身邊是否有踩雷四川信托問題產品的投資者?解決進度如何?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