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與榮耀 各奔東西
這是華為“斷臂”求生的壯烈之舉,也是一場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自救行為。
來源:GPLP
作者:南北
“選擇決定命運”
對于華為與榮耀來講,伴隨著二者“各奔東西”,二者的命運也就發生根本性改變。
于榮耀,2021年迎來了新的篇章——2021年1月6日,榮耀內部人士透漏,榮耀與高通的合作正在進行中,由于榮耀終端公司不在美國實體清單內,所以與美國供應鏈企業的合作不需要審批。基于高通5G芯片的榮耀手機產品已經在推進中,新品預計將在2021年五六月前后上市,先從中端產品做起。
于華為,制裁還在繼續,并且加深。
2021年1月18日,路透社消息稱,特朗普政府通知了包括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在內的幾家華為供應商,稱將撤銷向華為出售產品的某些許可證,并計劃拒絕其他數十個企業向華為供貨的申請。并稱,這些通知是在特朗普政府任期的最后幾天,美國對中國采取一系列行動之際發出的。
同日,華為官網迎來大變更,華為商城已經正式全面下架榮耀相關產品,華為的官方渠道VMALL商城和APP端,都無法購買到榮耀相關產品,包括榮耀手機、平板、路由器、智能穿戴及智慧屏等。這意味著,繼組織、人事結構之后,華為正式與榮耀在“渠道”上進行切割,今后華為與榮耀,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品牌。
時間線拉回到2020年11月,在華為內部召開的送別榮耀會議上,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明確表示:榮耀與華為一旦“離婚”就不要再藕斷絲連,榮耀要做華為全球最強的競爭對手,超越華為,甚至可以喊打倒華為。
一位74歲的老人對榮耀的不舍與期許,溢于言表,他說:正當秋風起,杏葉一地黃,出門也許是更冷的寒風,我們再不能為你們遮風擋雨了,一路走好,多多保重。
在美國屢次無端制裁下,華為終于明白,美國某些政客不是要糾正華為,而是要打死華為。所以,這是華為“斷臂”求生的壯烈之舉,也是一場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自救行為。
華為與榮耀,各奔東西,情難舍,路,不好走。
華為出售榮耀 早就命中注定
榮耀的誕生帶有一定的歷史使命。
相關信息顯示,榮耀品牌誕生于2013年12月,定位為互聯網手機品牌,對標小米。榮耀成立后,先后推出了榮耀3C、榮耀3X等爆款產品。2017年,榮耀以5450萬臺的銷量、789億元銷售額,超過小米成為國內線上份額第一的手機品牌。
2019年上半年,榮耀貢獻了華為一半的出貨量,就出貨量而言,已可以獨自與小米+紅米抗衡。同時在手機行業整體大盤下滑近10%的背景下,榮耀在中國市場份額整體達到13%,成為排名第四、增長第二的手機品牌。
余承東曾說,華為高端品牌守住南坡,榮耀也要守住北坡。所謂的北坡,就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小米。后來,華為選擇田忌賽馬的策略,讓榮耀定位中低端、高性價比,主要走互聯網渠道,而華為手機可以騰出手來,專攻中高端產品,走線下渠道。
但脫胎于華為的榮耀,同樣受制于華為。
2015年,榮耀線上渠道流量觸碰到天花板,開始拓展線下渠道,在產品上也開始脫離互聯網渠道產品,走向中高端。而華為手機本身也開發出了nova這樣主打性價比的手機。
因此,無論在內部競爭還是外部市場,榮耀與華為手機這個主品牌都形成了正面競爭。
特別是近兩年,榮耀這個小弟和大哥華為手機之間的互搏越來越頻繁。由于榮耀的定位要低于華為,只要在華為內部一天,榮耀就永遠是子品牌,技術、渠道等在內部都面臨相互打架的情況,比如麒麟芯片一定是華為旗艦先用,隨后“下放”到榮耀,而一些嘗鮮性質的功能,則會在榮耀首先上線,成熟以后再應用到華為上。榮耀團隊的一些員工,對此也頗有意見。
市場一直認為,出售榮耀是遲早的,缺的只是一個恰當的時機。
2018年前后,榮耀曾經計劃獨立,并計劃在香港上市,甚至一度做好了公章。彼時正值榮耀成立五周年的時間節點,榮耀當時的獨立計劃,是為了讓這個子品牌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提升品牌度,而不是完全依附于華為。
只是因為種種意外,整個事情的進程一度被耽擱,直到美國制裁的到來。
2020年5月15日,美國發布針對華為的第二輪制裁,規定120天的緩沖期以后,華為就不能用美EDA軟件來設計芯片,未獲得許可證,不能通過使用該國技術的芯片代工廠生產芯片。這相當于切斷了華為自行設計芯片的供給。
2020年8月17日,美國發布第三輪制裁,規定包括各類成品芯片以及晶圓代工服務,只要是供應鏈企業采用了其技術和原料,華為就都不能采購。
這直接封死了華為獲取芯片的各種渠道。
2020年9月15日,美國對華為的禁令正式全面實施,為此,臺積電也正式停止為華為麒麟芯片代工,更重要的是,臺積電是唯一能為華為實現5nm處理器代工的企業。
屢次無端制裁使華為面臨“無芯可用”的危機,這一趨勢,也逐漸傳導至集團旗下另一品牌——榮耀手機。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道,華為自主研發的某些電信設備必備芯片的庫存只能維持到2021年初,而榮耀的存在加劇了華為的“斷芯”危機。
據Canalys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華為全球手機出貨量為5170萬部,同比下滑22%,為6年來首次下跌。按去年三季度華為全球出貨量榮耀占比26%計算,出售榮耀,意味著未來每個季度將會從榮耀品牌中節省出接近1/3的手機芯片。
對于這些騰挪出的手機芯片,華為既可以用來加強在中國智能手機的出貨,也可以采取之前戰略性抑制出貨的策略,延長華為手機品牌在市場中的存在和影響力,以換取非市場因素的改善。
如今,作為面向年輕客群的榮耀已經6個月沒有新機發布,顯然處在一個異常的局面中。2020榮耀發布了榮耀30系列、Play4、X10、30s等多款產品,但最近的一次發布會,也要追溯到2019年7月份。此前有榮耀市場方面人員透露,在產品宣傳上,甚至“沒得可忙”。
2020年雙十一時,老對手小米秀出節節高的業績,而過去線上份額第一的榮耀,僅僅曬了一組IoT產品的銷售數據。手機方面,甚至沒有針對雙十一有任何降價促銷的營銷活動。
所以,如果榮耀繼續留在華為,迎來的只能是業務停擺,慢性死亡。因此,華為揮別榮耀或許早就命中注定,只是在美國制裁的這么一個特殊時刻,華為剝離榮耀手機顯得有點悲壯而已。
失去了華為的榮耀手機
對于本就貌合神離的華為和榮耀來講,二者的分離似乎差的就是時間而已。
果然,那一天還是真的來了。
2020年11月17日,《深圳特區報》發布聯合聲明,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收購協議,完成對榮耀品牌相關業務資產的全面收購。出售后,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據了解,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與30余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共同投資設立,其中,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于2020年9月27日成立,注冊資本1億元。
據相關公開資料顯示,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股東資料為:
深圳國資委全資控股的深圳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持股98.6%;
深圳國資協同發展私募基金合伙企業持股1.4%。
而持股1.4%的私募基金出資人包括30余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這些代理商、經銷商大多數背后也是國資控股,比如中郵器材則由國務院控股,天音控股由深圳市國資委控股。
換句話說,華為出售榮耀,是深圳政府層面的一次國資救市行為。
聯合聲明指出,此次收購既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和市場化投資,不僅能最大化地保障消費者、渠道、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員工的利益,而且更是一次產業互補。全體股東將全力支持新榮耀,讓新榮耀在資源、品牌、生產、渠道、服務等方面汲取各方優勢,更高效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
華為也同時發布最新聲明稱,在產業技術要素不可持續獲得、消費者業務受到巨大壓力的艱難時刻,為讓榮耀渠道和供應商能夠得以延續,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決定整體出售榮耀業務資產,收購方為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對于交割后的榮耀,華為不占有任何股份,也不參與經營管理與決策。
這樁交易,榮耀能得到的是采購零部件不受美國禁令限制,這對于榮耀品牌、供貨商與中國電子業是多贏局面,同時榮耀手機在中高端機型的開發能力及營銷上也將會更有優勢。但失去的,是華為品牌,研發,渠道等多方面的支持。
所以榮耀不再是“華為榮耀”。
剝離之后,曾經的消費者還會認可榮耀這個品牌嗎?隨著華為的市場份額開始下滑,失去了華為背書的榮耀是否還有底氣與市場中強勁對手競爭?
對此,華為方面有關人士曾表示,華為高端技術并沒有和榮耀有太多交集,換句話說,榮耀團隊出走,不會對華為的研發體系造成太大影響,而榮耀方面也不會帶走什么華為的核心技術,未來,榮耀需要重構自己的研發體系。
因此,市場對于榮耀被出售后的前景不太樂觀。
而另一方面,華為在盡最大可能的為榮耀提供幫助,有多位華為高管空降至新榮耀,包括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運營官萬飆、榮耀總裁趙明、華為產品線副總裁方飛、華為消費業務中國區零售管理部部長楊健等。其中,萬飆將出任新榮耀董事長。
由于此前榮耀與華為共用供應鏈,所以榮耀并沒有自己的供應鏈團隊。“除了萬飆過來時帶了很多二級干部外,至少有6000以上華為供應鏈員工加入了新榮耀。”有知情人士稱:“榮耀軍心很穩”
近日,有廠商表示:“目前華為手機業務中有相當一部分的骨干人員都加入了新榮耀,其他的資源也更加向新榮耀傾斜。在我們看來,不論是市場用戶的認可,還是供應鏈廠商的支持度,該品牌的競爭力比起其他品牌來說并不遜色。”
一家華為零組件的核心供應商也稱:實際上,新榮耀在近期已經陸續給部分供應商下了產品訂單。
2021年1月5日,榮耀手機官微在宣布,即日起榮耀V40在線上線下渠道接受預約。有消息稱,這款新機將搭載聯發科高端芯片天璣1000+。
2021年1月12日,榮耀CEO趙明在微博表示:“面對新征程,榮耀會一如既往堅持技術創新,7年合作團隊是我們沖擊高端市場的有力保障。”
然而,新的榮耀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則是,榮耀何時能夠終結過渡期,是否還能保持原有的市場地位,一切還需要時間的答案。
失去了榮耀的華為
華為的缺芯危機,在2021年還將延續。
盡管在2020年,業界一直有傳聞說華為已經進入芯片領域,但始終未得到華為方面的證實。實際上,即便華為努力切入芯片制造領域,但以芯片制造領域的高門檻以及美國對國內芯片制造領域的整體封鎖,因此,華為的投入很難在2021年看到實質性的成果,更無法像網上傳言那樣,制造光刻機,劍指3nm。
其實,華為的芯片危機,不只是華為一個廠家的事情,而是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問題。
芯片,是一項極其精密的技術。華為在芯片設計領域并不差,華為海思還入圍世界十大芯片企業,但是,華為在芯片制造上確實無比薄弱,這也是國內芯片技術及產業的軟肋。
華為早年側重芯片設計方向,卻遺漏了芯片制造技術的發展,這也導致了華為能設計出5NM的芯片,卻無法制造出來,而我國整體芯片制造水平還停留在28NM上。
就目前來看,世界主流芯片是在5NM制程,而我國目前剛剛突破14NM制程工藝,還是依靠美國技術,差距十分明顯。
同時我國又是芯片需求大國,在世界手機品牌排行榜中,前六位中國四家企業上榜,但是,我國手機制造商所需的芯片大部分依賴于海外進口——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芯片進口額超過石油,為第一大宗進口商品。2019年,中國集成電路的總進口量約為4451.3億塊,進口總金額超過3000億美元。
從2018年的中興事件,到近兩年華為危機、中芯國際受限,暴露出中國企業“缺芯少魂”的致命軟肋。國內集成電路加工所需的純度為99.9999%乃至更高的大尺寸硅片基本依賴進口,被稱為“半導體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的光刻機更是如此。
目前國產光刻機工藝水平為90納米。國內領先的半導體設備制造企業,上海微電子設備集團有限公司將于2021年~2022年交付首臺28納米工藝的國產浸沒式光刻機。
除光刻機外,尖端工藝所需的諸如刻蝕機、離子注入機等設備、材料也都大多掌握在東京電子、應用材料、泛林等歐美日韓企業手中。
對此,資深業內人士表示中國芯片的生產裝備、原材料、管理生產流程的工業軟件90%以上都要進口。
所以,一旦遭遇芯片停供,國內科技界必然一片混亂,手機業務將面臨停轉,華為則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資料顯示,此次美國的芯片制裁對華為影響重大,尤其是華為手機業務對鴻蒙系統的影響力更甚——資料顯示,華為鴻蒙系統是華為1+8+N的核心競爭力和華為未來戰略的支撐點,如果失去,不只是是經濟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華為未來的鴻蒙成長和麒麟芯片受限,導致圍繞手機展開的布局體系會受到沖擊,這才是關鍵。
而如今即將到來的5G時代必將深刻改變互聯網及相關行業的生態和發展,華為掌握著世界領先的5G技術,這也是美國對華為嚴加打擊的根本原因。
2021年1月12日,華為消費者BG軟件部總裁王成錄表示,鴻蒙OS的出現,不是為了應對美國制裁而做的替代系統,也不是安卓和iOS的拷貝,它是真正面向未來IoT(物聯網)時代的一個全景操作系統——客觀而言,華為鴻蒙系統是國產操作系統的一個新旗幟,它不只是在智能電視和手機上使用,更多的是服務未來智能生活。以后只需要一部手機即可操作所有智能家居和設備,享受科技帶來的樂趣。
據悉,華為2021年的目標是自有設備的裝機量保守估計是2億臺,或者遠超2億臺。然后開放給第三方廠商,保守裝機量為一億臺。這樣估算的話,2021年華為鴻蒙設備可達到3億臺到4億臺,這就是“鴻蒙操作系統”的開源計劃:打造全球第一大物聯網操作系統。
手機方面,包括榮耀以及其他國產的小米、OPPO、Vivo等都將是鴻蒙開源的對象,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方面,鴻蒙將會向國內的海爾、美的、格力等主流廠商進行開源。
有業內人士分析,未來預計華為會形成“華為5G智能網聯生態、華為開源鴻蒙操作系統生態、華為海思芯片計算生態”等三大核心業務。
其中,中國芯必須要中國造,為重中之重。
而臺積電花了近20年才走到今天的位置,短時間內華為要想實現突破確實不容易,但就像任正非所說的那樣:華為走的艱難之路,只不過是一條中國企業的必經之路。
華為出售榮耀,盡管各奔東西,然而,對于華為與榮耀來講,一切都是新的征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