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百度很忙,一邊忙著籌劃在香港二次上市,一邊開設成立汽車公司。
云康集團在申請書中稱,2020年進行逾2000項檢測及逾1000萬次診斷檢測,金域醫學2020年檢測數量則在3000萬份左右。差距背后合作醫療客戶數量可見分曉。截至2018年,金域醫學已為超過22000家醫療客戶提供醫學檢驗及病理診斷服務,而云康2020年合作醫療機構數僅在600家左右。
來源:藍鯨財經
作者:孫文青
疫情紅利下,第三方醫學診斷市場持續升溫。日前,達安基因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參股的孫公司醫學共建服務供貨商云康開曼(下稱“云康集團”)已經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此舉意味著達安基因控股的診斷外包服務將單獨尋求募資路徑。有行業分析人士指出,云康集團此時上市將大大降低達安基因的投資壓力。藍鯨財經記者注意到,盡管過去一年云康集團業務量得到顯著提升,但虧損仍在繼續。
同時,在醫療診斷賽道上積極跑馬圈地的并非云康集團一家。日前,背靠藥明系的整合診斷平臺藥明奧測也完成1.5億美元融資。在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國內診斷治療市場面前,云康集團上市能否助達安基因挺進前三強“一臂之力”?
疫情紅利難掩持續虧損尷尬,上市或為緩解達安投資壓力
從云康集團的營收占比來看,盡管云康集團自我定位為一家醫學共建服務供貨商,但仍需要指出的是,其更多體現的并非醫學共建服務,而是診斷外包服務,該項占比常年接近70%。
在2019年下滑近68%后,去年前9個月,受益于檢測市場的火爆,診斷外包營收再次攀升超74.4%。其余兩項業務——醫學共建服務、非醫療機構客戶提供的診斷檢測服務占比遠不如診斷外包。
診斷外包服務業務劇增也暫未能扭轉云康集團虧損現狀。藍鯨財經記者注意到,雖然云康集團在2020年實現了營收上的大幅增長,但仍處于持續虧損中。申請書顯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九個月,云康集團的營業收入達5.96億、6.78億和9.24億元,相應地凈虧損則分別為0.50億、0.32億和 2.30億元。
對此,云康集團表示,虧損的原因主要源于構建診斷能力所產生的大部分行政開支以及銷售及市場推廣費。在此情形下謀求赴港上市,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向藍鯨財經記者指出:“達安是控股股東,其實原先達安一直有這塊業務,現在只是通過云康來體現了”。
值得一提的是,達安基因2018年通過全資子公司達安國際購買Yunkang Group Limited(云康開曼)發行的4,696,000股普通股,交易價格為469.60美元。截至目前,達安基因仍持有云康開曼46.96%的股權。而在疫情“紅利期”前,達安基因盈利也甚微,凈利潤常年僅近1億元,營收則在超10億元規模。
醫藥行業分析師、深圳中金華創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龔濤也向藍鯨財經記者表示,云康集團上市后將會大大降低達安基因在診斷外包市場投資的壓力,增厚達安的現金流量。 此外,受疫情影響,云康集團業務數量暴增且利潤大增,股權可以賣個好價錢,云康集團此時上市恰好是高估值的好機會。
診斷市場競爭加劇,云康僅有賴局部突圍
覬覦醫療診斷市場火爆的不止云康集團一家。一邊是第三方醫學診斷龍頭金域醫學、迪安診斷均在過去一年實現了業績上的大幅攀升,目前現金流足以支撐下一步布局;另一邊,日前,藥明奧測完成1.5億美元融資后,將用于加速整合診斷產品研發與全球產業布局。
多方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診斷外包市場規模在188億-200億元之間。但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一經對比,我國第三方醫療診斷仍處于初級階段,市場仍存巨大上升空間。對此,龔濤認為,所以只要布局得早,都有充分收益。
不過,就目前在具體市場占比來看,云康集團乃至達安基因仍與其第三方醫療診斷兩大龍頭金域醫學、迪安診斷仍存在一定差距。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19年收益計,云康集團目前在醫學共建服務市場份額為11.6%。而實際其在第三方醫療診斷檢驗行業的市占比還要遠低于此。
這一點反映在特殊時期診斷檢測峰值上。云康集團在申請書中稱,2020年進行逾2000項檢測及逾1000萬次診斷檢測,金域醫學2020年檢測數量則在3000萬份左右。
差距背后合作醫療客戶數量可見分曉。截至2018年,金域醫學已為超過22000家醫療客戶提供醫學檢驗及病理診斷服務,而云康2020年合作醫療機構數僅在600家左右。
可以看出,云康集團想要實現全局突圍存在相當大的難度。趙衡認為,獨立實驗室未來還會持續增長,但現在主要是金域和迪安作為龍頭,其他機構在區域肯定會有發展機會,要看各自的競爭優勢。
龔濤也表示,最終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在市場份額和商譽上面,技術上代差已經很少出現,在局部領域各自有強項而已。當然,云康集團能否競逐局部市場的前提仍然要看此番能否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并獲得良好表現。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