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二兒子,要帶著“中東土豪”的錢去香港敲鐘了
商業版圖,再進一步
作者 | 呂敬之 ?編輯 | 吾人?來源 | 融中財經
李澤楷,又要收獲一個上市公司。
近日,港交所公告顯示,李澤楷旗下的富衛集團正式啟動港股IPO。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上市富衛集團引入了中東主權基金穆巴達拉及日本壽險公司T&D兩家基石投資者,其累計認購2.5億美元股份。
2012年,李澤楷以21億美元收購了ING港澳及泰國保險業務,這筆被外界視為“豪賭”的收購,成為富衛帝國的原點。在這之后,他繼續開啟瘋狂并購模式:2015年斬獲印尼PT Finansial、2016年吞并越南大東方人壽、2019年拿下泰國匯商銀行人壽...十余筆收購將業務版圖急速擴張,如今富衛集團已經成為東南亞增長最快的保險巨頭。
港交所上半年IPO募資暴漲673%至1021億港元的背景下,讓富衛集團的敲鐘顯得恰逢其時。李澤楷以數字化引擎開辟新戰場,當保險科技遇上中東主權基金,這場資本盛宴或許才剛剛啟幕。
一場收購開始的故事
13年前,當李澤楷的鋼筆劃過ING收購文件的時候,這場押注了21億美元的“豪賭”就拉開了序幕。
富衛集團的故事要從一場跨國收購講起。
2012年10月,由李澤楷創立的盈科拓展集團宣布斥資21.4億美元收購ING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泰國的保險業務部門,并于2013年7月將其更名為富衛集團。
富衛集團定位為泛亞洲人壽保險公司,并以香港為總部啟動業務擴張。富衛繼承了ING的百年保險經驗及成熟市場網絡,同時依托李澤楷的資本運作能力開啟快速成長,開始了“買買買”的道路。
李澤楷通過收購東南亞多國保險業務將集團快速擴張,據公開信息,2015年 進入印尼市場,收購PT Finansial Wiramitra Danadyaksa;2016年 收購越南大東方人壽、日本AIG富士生命保險公司;2019年 收購泰國匯商銀行人壽(SCB Life)及香港大都會人壽(MetLife)。
這個在東南亞大舉收購的企業迅速完成了市場擴張,2023年亞洲產生的人壽保險總承保保費估計超過1.03萬億美元,其中40%來自富衛經營所在市場(包括中國香港及中國澳門、泰國、柬埔寨、日本、菲律賓、印尼、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根據招股書顯示,按年化新保費計,富衛在中國香港(及中國澳門)、泰國、柬埔寨、日本、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新加坡、菲律賓排名分別為第十、第二、第七、第二十、第九、第七、第四、第八,市場份額分別為3.6%,17.7%,1.8%,0.7%,2.0%,6.9%,8.9%,1.7%,7.5%。
在產品方面,富衛也在不斷創新,富衛集團主要產品包括:分紅人壽;非分紅人壽;危疾、定期人壽、醫療及附加保險;單位連結式壽險;團體保險及其他。其中分紅人壽和非分紅人壽是富衛賣的最好的兩款產品,在2024年分別貢獻了38%和32%的年化新保費。
富衛在產品設計上注重創新,利用數字化技術開發了多種創新產品。多云戰略97%工作負載遷移至云端(Azure與AWS均分),通過Terraform等技術實現跨云部署靈活性,避免供應商鎖定。部署超600個AI模型,覆蓋欺詐檢測、核保優化、理賠自動化等領域。富衛集團與區塊鏈平臺PolicyPal合作,探索基于區塊鏈的點對點保險模式。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保險條款,實現風險評估模型與實時數據結合,降低欺詐風險并優化保費結構。
此外,富衛集團還構建了整合式云端數據湖,可提供全面的客戶視圖,并將每次客戶互動及決策實時告知各個業務單位。其專有數碼系統和工具包建立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基礎上,應用于尋找客源、投保、核保、索償等各項服務功能,從而更好地了解客戶需求,提供更優質體驗并提高運營效率。
富衛集團也沒有錯過與AI技術相結合的機會,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客戶行為數據,富衛推出個性化產品如“FWD Private”高端定制保險,并通過AI客服“線上富衛管家”提供7×24小時服務。2024年,其數碼渠道觸達的年輕客群占比提升至35%,推動新業務價值增長19%。
不僅是在產品技術上,為了加速渠道分銷網絡的協同效應,富衛集團建立了銀行保險(46.6%新業務價值)、代理人(15.2%)、經紀/獨立理財顧問(31.8%)及純線上(6.5%)的全渠道體系。其中,銀行保險渠道通過獨家合作協議綁定優質客戶資源,如與東亞銀行在港澳及內地的140家分行網絡合作,觸達高凈值客群。
市場、產品、渠道,富衛集團的擴張是多管齊下的。
四次遞表,終成功
富衛沖刺上市,可謂一波三折。
早在2021年,富衛集團就第一次啟動了IPO計劃,目標鎖定美國紐交所,擬融資規模達30億美元。不過,同年12月,富衛集團便撤回了IPO申請;隨后,富衛集團將目光投向港交所,首次向其遞交上市申請,計劃募資10億美元,但最終決定推遲上市;在這之后,富衛集團又兩度遞表港交所,維持10億美元募資目標,資金擬用于資本補充及東南亞市場擴張。然而,最終IPO計劃再度擱置。
直至2025年5月19日,富衛集團第四次向港交所遞交申請,IPO正式啟動。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富衛引入了兩個“土豪”作為自己的基石投資人。
其中,Mubadala Capital是穆巴達拉投資公司的另類資產管理附屬公司,其將透過其全資擁有公司認購此次全球發售中約11.7億港元(約合1.50億美元)的股份。如超額配股權獲行使,Mubadala Capital將占發售股份約29.3%;如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Mubadala Capital將占發售股份約33.7%。
除Mubadala Capital外,另一基石投資者T&D United Capital是上市人壽保險集團T&D Holdings,Inc.的全資附屬公司。如超額配股權獲行使,T&D United Capital將占發售股份約19.5%;如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T&D United Capital將占發售股份約22.5%。
這次能夠順利沖刺,或許與富衛集團2024年優秀的財務表現有關,根據招股書,自2014年首個完整營運年度以來,富衛集團于2024年的年化新保費錄得5.2倍增長,由2014年的3.09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19.16億美元,增幅達520.1%;2024年稅后凈利潤為2400萬美元,這是富衛集團首次在應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7號后首次實現稅后盈利,并錄得正向營運現金流。富衛集團表示,2024年,公司凈利潤扭虧為盈,主要得益于資本市場情況好轉、開支減少等因素。
除了財務表現令人驚喜之外,富衛這次順利上市與今年港交所恢復活躍也有一定關系。根據港交所數據,2025上半年,港交所主板共迎來40只新股上市,上市數量較2024年上半年上漲33%;集資額高達1021億港元,較2024年上半年的132億港元增長673%。目前有超過170家企業正在申請港股上市,其中集資額不低于10億美元的公司共有5家,這一數字顯示出港股市場的活力和吸引力。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顯著回暖,主要得益于港交所改革降低科技企業上市門檻、優化審批流程,吸引硬科技、生物醫藥等新興行業密集赴港。市場資金改善是關鍵驅動力,恒生科技指數反彈帶動外資回流,港股低估值吸引國際資本,疊加打新賺錢效應顯現,超30%新股認購超百倍。企業出海需求激增,中概股回歸及消費、硬科技賽道活躍成為主力,寧德時代、美的集團等巨頭IPO募資超700億港元,帶動整體募資額達1087億港元,占全球24%,躍居全球IPO募資冠軍。中資券商承銷主導,投行收入修復,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港股IPO回暖的大環境,疊加富衛集團亮眼的財務表現,終于讓這家企業順利推進了上市的腳步。
李澤楷的商業帝國
身為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的一舉一動都備受市場關注,他本人更是因大膽激進的投資風格和極強的商業天賦,被港人稱為“小超人”。
電訊盈科,是這位“小超人”資本運作的一個經典案例。1999年,當時30多歲的李澤楷買了一個市值只有3億多港元的得信佳集團,并以盈科拓展部分資產以及數碼港發展權注入這家上市公司,成功完成借殼。
當時互聯網的風剛剛刮起來,主營科技業務的盈動數碼上市首個交易日股價飆升,也讓李澤楷締造了第一個財富神話。
接下來,李澤楷更是上演了一把“蛇吞象”式收購,沒有任何實質性資產可抵押的盈動數碼成功吞并一家凈資產過千億的香港電訊,兩家公司合并成為電訊盈科。
當時控股香港電訊的英國大東電報局決定處置股權,而新加坡電信立刻就加入了有意收購的行列,只不過當時香港政府對于要不要把一個電訊公司交給新加坡電信來控制還在糾結,就在這個時候,李澤楷控制的盈科數碼也站出來說自己有意收購香港電訊。最終,李澤楷被選擇,成功收購了香港電訊,完成了這筆當年港股市場最高并購規模的交易,而這場并購只用了18天。
以此得名“小超人”的李澤楷嘗到了資本運作的甜頭,但是高舉高打的并購作風也給公司后續的債務問題埋下了種子。李澤楷當時以巨額銀行借貸完成收購,在債臺高筑的壓力下,電盈疲于繁復的資本運作來還本付息,沒能創造新的業績增長亮點。
同樣以大肆并購完成急速擴張的富衛集團其實也面臨著高債務的問題。
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富衛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3.22%、85.51%、87.31%。截至2025年4月,富衛集團的借貸規模達27.86億美元,加上未償還永續證券7.59億美元和租賃負債0.96億美元,負債總額已達36.41億美元。
在富衛集團的招股書中,企業也坦言:我們過往一直依賴債務為營運資金、收購融資及其他資金需求提供資金。根據債務協議條款,我們未來可能會承擔更多債務。
大舉收購也對企業的商譽以及未來可能存在的商譽減值產生了影響,2022年到2024年,富衛集團的商譽分別為15.29億美元、15.35億美元、15.07億美元。2024年,該公司已就富衛印尼確認了2100萬美元的減值損失。
富衛集團雖然成功敲響了港交所的上市鐘聲,但前方的挑戰遠比敲鐘的鐘聲更為復雜。這家以“重新定義保險體驗”為口號的亞洲新銳保險巨頭,仍需要證明自己不僅能在資本市場講故事,更能在經營中兌現承諾。?
盈利難題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雖然扭虧為盈,但是其持續、穩定的盈利能力并沒有長時間得到市場的印證,這讓投資者不得不追問,新業務價值的增長曲線能否持續向上?盈利是否具有穩定與持久性?
在這之上,27.86億美元的債務和7.59億美元的永續證券,構成了沉重的財務包袱。在利率波動加劇的當下,如何平衡擴張野心與財務健康,將考驗管理層的資本智慧。?
內地市場更是布滿荊棘,沒有保險牌照的現實,讓富衛的“亞洲布局”戰略顯得尷尬;合資申請屢屢受挫,折射出監管壁壘的堅硬。在“耐心資本”成為監管關鍵詞的今天,富衛需要重新思考:是繼續燒錢換規模,還是轉向精耕細作??
風險管控的短板同樣不容忽視。過度依賴歷史數據的模型,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后疫情時代,可能隨時遭遇“黑天鵝”的突襲。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不僅關乎合規,更關乎投資者信任。況且,數字化轉型這道必答題,富衛尚未交出滿分答卷。當競爭對手紛紛用AI重塑理賠流程、用大數據定制產品時,富衛的科技投入能否轉化為真正的客戶體驗優勢??
港股上市為這場并購“豪賭”畫上了一個分號,但故事遠遠沒有結束。富衛需要用實際行動證明:它不僅是資本市場的“新貴”,更是保險行業的“長跑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