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近清盤線被動撤出?年內33只公募產品清盤,債基接近半數,5000萬以下產品管理費難覆蓋成本
截至3月18日,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33只基金發布清算公告,而這其中債券型基金就有15只,占比接近半數,成為清盤重災區。
來源:財聯社
作者:黎旅嘉
隨著月內多只基金發布延長募集期限,3月后便沒有“日光基”誕生,基金發行降溫幾成定局。另一邊,老基金清盤也開始上演,截至3月18日,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33只基金發布清算公告,而這其中債券型基金就有15只,占比接近半數,成為清盤重災區。
事實上,債券型基金清盤數量居高不下與其市場表現不穩定、業績不佳有關,從而降低了債基的投資吸引力。不過,在市場擴容背景下,同質化競爭激烈,不少債基未能吸引市場資金的關注,也加快了行業洗牌速度。
在此背景下,近期多家基金公司采取了多種方式,比如為新基金提前設定較長的募集期,或為可能面臨清盤的老基金取消自動清盤條款,以避免巨贖導致意外清盤。
清盤基金數量超去年同期
3月18日,中歐基金發布了旗下中歐達安一年定開混合基金的清算的公告,公告顯示,該基金的最后運作日為3月16日,并于3月17日進入清盤程序。
此前一日,安信基金旗下的安信睿享純債債券發布清算報告,該基金最后運作日為2021年2月24日,并于2021年2月25日進入清算程序。同日,凱石基金也發布了關于凱石淳行業精選混合基金清盤的公告。該基金的最后運作日為3月16日,并于3月17日進入清盤程序。
截至3月18日,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33只基金發布清算公告。事實上,今年以來,公募基金不僅清盤數量較去年同期的19只同比大幅增長,其中,因資產規模低于合同要求的比例也從去年的不足45%提升至50%,其中包括農銀匯理、嘉實基金、鵬華基金、招商基金、景順長城、中歐基金、南方基金等旗下多只混合基金。
一般來說,積極清盤無非是源于三個原因:一是經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二是在基金合同約定的時間內,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或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三是達到基金合同約定的其他清盤條件。
針對年內清盤基金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一方面,受到近期二級市場波動影響,部分基金可能遭遇贖回或者凈值大幅回調,導致清盤情況;另一方面,去年新基金發行數量和規模雙雙創下新高,這難免會引起一些基金產品同質化,而業績不佳或規模過小的產品也更容易被清算。
天相投顧高級基金研究員楊佳星表示,一般權益類“迷你基”清盤主要源于運營成本考慮。“一般5000萬以下的產品管理費很難覆蓋成本,如果市場行情好還能再做一做,但如果是震蕩市或不看好后市,清盤對基金公司來說或許是最劃算的選擇。”此外,楊佳星認為,“另一方面,如果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同時管理多只迷基的話,也會影響新基金的發行。”
正如前述發布凱石淳行業精選混合基金清盤公告的凱石基金,自2017年5月成立以來,凱石基金一共發行了8只基金。截至目前,包括凱石淳行業精選在內已經清盤了4只,當前公司整體管理規模還剩9.46億元。
進一步來看,凱石基金旗下仍在正常運行中的4只基金中,規模最大的凱石瀾龍頭經濟定開有7.98億元,其他的幾只例如凱石岐短債(份額合并計算)、凱石灃和凱石湛,規模分別只有7353萬元、5916萬元和1585萬元。從去年5月起,凱石湛也不斷發布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
部分老基金取消清盤條款
數據顯示,在今年以來33只發布清算公告的基金中,債券型基金就有15只,占比接近半數,成為清盤重災區。進一步來看,除了一些在該年內發布清算報告的基金外,還有不少其他滿足清算條件的產品。
那么,隨著“清盤線”的臨近,此類產品又該如何拯救自己?
近日,中銀基金發布關于中銀豐榮定期開放債基修改基金合同終止條款的議案,該基金擬取消自動清盤條款,變更為持有人大會表決清盤。除中銀豐榮定開債外,近期,南方弘利定開債、中銀豐潤定開債、華安安逸半年定開債等十多只產品也發布了類似公告,取消自動清盤條款。
從上述產品的特征看,規模都相對較高,截至2020年末,中銀睿享定開債、中銀豐潤定開債規模分別為240.67億元、167.18億元。但基金的持有人戶數較少,機構持有份額占比100%,屬于機構定制的定開債基。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上述修改清盤條款的產品,一是成立時間較早,部分產品已經接近開放期,即將面臨到期贖回的壓力;二是產品采取純債基金的制式合同,設置了自動清盤的條款,修改后才能防止意外清盤。
事實上,自去年二季度債市調整以來,債券型基金收益承壓,確實面臨較大的贖回壓力,取消基金合同的自動清盤條款,就是為了應對短期規模不符合條件,產品可能被意外清盤的現象。
進一步而言,就基金公司的角度來看,如設置觸發清盤條款,公司的定開債基要在下一個封閉期之前完成募集,如果沒有募集到足額資金,產品就可能面臨清盤壓力。尤其是攤余成本法的定制債基,每家公司有產品數量和額度的限制,一旦清盤,就要重新申報和批準額度,最好是留住這類產品。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