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追逐雷軍
這已經不是當年喊出“站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的雷軍了,他成了一個被風口追逐、裹挾的人。
作者 |?四喜
來源?| FN商業(ID:FN-24H)
小米官宣造車已經過去兩天,各方勢力基本都已冷靜下來,可以客觀地分析這場押上雷總全部聲譽的百億美金“豪賭”。
?
去年年底傳出小米造車消息時,傳聞細節十分豐滿,可信度極高。但小米官方始終否認三連:“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
2020年12月15日,小米總辦副主任徐潔云在微博上稱,“掌握一個原則就行:但凡說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
?
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團CEO雷軍站在臺上說,“小米將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
?
到底是“但凡”里不包括自家CEO,還是親自“打臉”不會覺得那么痛?總之媒體幾個月來的報道、分析、揣測、預判都成了笑話。
?
但“狼來了”太多次,真來了也沒人再重視。
?
一個多月前,傳聞最兇猛的時候,2月19日小米股價大漲6.42%,2月22日官方“辟謠”后,小米股價跌5.38%。
?
但3月30日官宣造車后,3月31日港股收盤時,小米股價只漲了0.59%。
?
官宣造車
“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的戰績和聲譽,全力以赴去做小米汽車。”
?
3月30日,小米春季新品發布下半場,雷軍正式宣布小米進軍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公司將成立智能電動車全資子公司,由雷軍擔任電動汽車業務CEO,親自帶隊該項目。
?
發布會上,雷軍談到了入局造車之前的復雜心路歷程。
?
2021年1月15日,小米董事會建議關注電動汽車產業,但雷軍內心非常抗拒。
?
并非不看好這個產業。
?
雷軍在2013年就拜訪過馬斯克,不但對其欽佩有加,還成為了特斯拉的車主。
?
?
后來幾年,小米投資了將近10家電動汽車企業,其中就包括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明星企業。
?
但對于親自下場造車這件事,雷軍始終在猶豫:“小米好不容易將手機業務做到今天,好不容易成為世界第三,這場仗還沒有打完,造車會分心,會帶來更大風險。”
?
在時代的大浪潮面前,小米何去何從?
?
雷軍說,小米在75天之內進行了85場業內拜訪溝通,與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的深度交流,進行了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2次正式的董事會討論。
?
從時間上算,1月15日董事會提議后,盡管雷軍說著內心抗拒,但小米集團已經集合了大規模人力正式研究造車。
?
如此大規模的討論,不可能不傳出風聲,但小米始終沒有承認,只有親自現場公布時的掌聲最悅耳。
?
雷軍透露了幾段與“業內人士”的對話。
?
有人問,小米既懂互聯網又懂硬件,完全不理解你們為什么不造車。還有人說,將來同行們都在造車,小米不造會不會落伍?
?
雷軍說,我還要做手機,而且你們為什么覺得我能造車?
?
對方說,智能汽車就是給一部大手機加了四個輪子。
?
這個觀點一下子說服了雷軍。
?
歷史的經驗證明,被說服的人,其實早在內心里說服了自己。
?
雷軍后來的話也證明了這一點:“當初進入智能手機行業創業時,一無所有,對手都是巨頭,十年的打拼創造了奇跡。如今小米是世界五百強,有三萬多員工,還在擔心什么呢?小米還有沒有十年前一樣的勇氣?”
?
顯然,還有勇氣;顯然,早就說服了自己。
?
勇氣來源于小米當前1080億現金儲備。
?
官宣造車的同時,雷軍解讀了那份“字越少、事越大”的公告。
?
?
其一,預計未來10年將投入100億美元,初期計劃投入100億元人民幣。
?
其二,“全資”,像當初做手機一樣,由公司獨立掌控全部話語權。對于做過投資、投資圈朋友遍地的雷軍而言,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中國的江湖是人情世故。
?
其三,“雷軍親自帶隊”,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
?
對此,雷軍講到了小米在2016年遭遇的生死存亡的危機,那一次,雷軍也是親自帶隊,從管理層跳入手機業務的“汪洋大海”,惡補手機知識,每天開會到凌晨,終于將小米從懸崖邊上拉了回來。
?
從那以后,雷軍似乎迷上了“親自帶隊”的玄學威力,但創始人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管理和前瞻,而非事必躬親。
?
更何況,2016年的危機也不是雷軍沒有親自帶隊而導致的,如今把原因和結果混淆不清,稍微有點本末倒置。
?
那一年的故事很精彩,小米還是性價比之王,將利潤壓得極低,但有另一家公司賠著本也要搶銷量。那家企業是第一家進軍智能汽車領域的國內互聯網公司,后來欠了幾百億;而晚了六年才入局的小米,賬上趴著一千億。
?
發布會之前,小米官微做了一項調查,近2萬人參與,92%的人表示會買小米的汽車。
?
米粉給了雷軍足夠的底氣,他說要賭上一切,啟動人生最后一次創業項目,為小米汽車而戰。
?
賭上一切,但暫時不包括賬上另外的900億。
?
必須造車
“最后一次創業”,意味著最后一次做重大選擇的機會,但卻似乎是雷軍多年創業路上,第一次被迫做出的選擇。
?
談到造車,雷軍聲淚俱下,談到了幾次糾結,卻避開了造車的太多細節。
?
從哪里開始造車、造什么樣的車、代工還是自建工廠、需不需要合作伙伴、當前進展如何、何時上市?
?
這些問題并沒有跟隨官宣一起被解答,雷軍將造車的動力歸結為重新開始的勇氣和米粉的支持后,這場發布會,情感開始占據上風。
?
更像是倉促之下的無奈追趕,“造車”已經成了互聯網企業無法避而不答的問題。
?
雷軍的糾結之一在于主營手機業務是否會受影響,因為“手機的仗還沒有打完”。
?
真的沒有打完嗎?
?
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中國手機出貨量在2016年達到5.6億部,那是雷軍所說的“小米生死存亡的時刻”,也是國內手機市場的最高點。從那之后,國內手機出貨量逐年下降,到2020年,疊加疫情影響,全年出貨量為3.08億,比2016年減少2億多。
?
增長見頂,是當前智能手機行業不可否認的事實,即便是躋身世界前三的小米,也無法規避全行業所面臨的發展瓶頸。手機的仗沒有打完,但目前沒有新的發力點了。
?
官宣造車的發布會上,重磅產品小米11 Pro被定義為“安卓機皇”,更高端一點的Ultra版本被定義為“安卓之光”,可惜友商們連“口水仗”都不愿奉陪了。
?
更更高端的Mix系列,闊別兩年后回歸,但已經不再像第一代那樣引領技術發展的身份,其所采用的折疊屏設計,已經在手機市場上存在了很多年。
?
智能手機所引領的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巔峰已過,而下一個時代是物聯網的時代,這個時代的超級入口正是智能汽車。
?
從“手機+AIoT”雙戰略啟動,投入百億支持AIoT發展,到后來成立AIoT戰略委員會,物聯網在小米內部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
已經將AIoT提升至與手機同樣戰略地位的小米,從哪個角度看都不該是被迫參戰的一方。
?
新能源汽車作為唯一活過也火過2020年的風口,與手機產業的夕陽西下形成鮮明對比。
?
據公安部數據,截至2020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汽車總量1.75%。另據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在2025年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
?
這不是行業預測,而是硬性規定,也是一定會出現的市場空間。
?
在新能源汽車的戰場上,特斯拉一枝獨秀,新勢力三巨頭緊緊追隨,騰訊、阿里、百度、華為已經官宣入局,蘋果蓄勢待發,老牌汽車巨頭們也都忙著“大象轉身”。
?
已經到了不造不行的地步,早就沒時間糾結了。
????
如何造車
雖然很多問題沒有解答,但在小米造車的官宣文件中,也并非全無透露。
?
首先,全資子公司,不接受投資,既預示了小米集團對于造車子公司的絕對掌控權,也印證了雷軍的那句話,“有錢,虧得起”。
?
雷軍已經看到了造車的核心:燒錢。
?
全年營收2459億元、現金儲備1080億元,是小米敢于全資的底氣;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證明小米要全盤押注。
?
其次,智能電動汽車業務,智能+電動+汽車,這是對“全盤”的具體解釋。
?
新能源汽車行業經過第一輪洗牌期后,隨著互聯網公司的大面積入場,未來走勢已經明朗:智能化。
?
年度過億的手機出貨量、多到難以統計的生態鏈產品,意味著龐大的用戶量以及基本成型的物聯網生態鏈,“造車”雖然晚了,但“賣車”仍然有先發優勢。
?
最后,雷軍親自帶隊。相比于2016年親自接管手機業務時的“新人”身份,如今接管汽車業務時,雷軍已經不是絕對的外行了。
?
雷軍喜歡做投資,創辦小米之前做過天使投資人,現在依然兼職。
?
在2015年和2016年,雷軍旗下順為資本先后投資了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
?
2019年11月,小鵬汽車完成4億美元C輪融資時,依然有小米系資本參與的身影。
?
?
據網絡公開數據,雷軍、小米和順為資本三方已經投資了40余家整車、汽車后市場以及出行相關企業。
?
小米生態鏈企業中,有睿米科技、車米科技、板牙科技等多家車載智能產品研發公司,產品類別涵蓋智能行車記錄儀、智能倒車鏡、智能后視鏡、智能車充等。
?
此外,2015年到2020年,小米在汽車領域的專利數量約800件。
?
也就是說,在官宣造車之前,雷軍早就開始研究造車了。
?
但有優勢,也有不足,最大的難題就在于如何造車。
?
目前,國內智能電動汽車制造商主要分為三種:以蔚來為首的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內部孵化的新團隊,以及傳統車企攜手互聯網公司衍生的新品牌。
?
第三種是互聯網公司跨界造車的最佳選擇,比如百度與吉利共同成立的百度汽車公司、上汽集團和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智己汽車、遲遲沒有披露合作伙伴的蘋果汽車等。
?
這種方式還可以再細分為兩種:一是獨立設計并和汽車代工廠合作,二是與汽車廠商合作并提供技術支持。
?
小米的選擇顯然是獨立造車,那么資金、人才、技術、供應鏈都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只立項并成立研發部門,即使是真的,離量產也有非常遠的距離。
?
提到量產,也有代工和自建工廠兩種方式。
?
相比于傳統車企對于汽車制造環節的把控力,代工可以加快進度,減輕成本負擔,最大化縮短設計到量產的時間。
?
但造車新勢力們已經開始向自建工廠的重資產模式轉變,從小米十年百億美金的投入來看,自建工廠很可能就在考慮范圍之內。
?
不過,自建工廠同樣意味著互聯網企業向制造業轉型,大幅度增加成本的同時,也會延后產品真正進入市場的時間。
?
已經全面進入變革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最最缺少的恰恰是時間。
?
更重要的是,成本會體現在售價上,米粉們還能以“1999元”的價格買到“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嗎?
?
結語
即使現在開始布局造車,當初引領風口的人也已經淪為了追隨者;75天的日夜糾結,還怎么算是互聯網的弄潮兒?
?
這已經不是當年喊出“站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的雷軍了,他成了一個被風口追逐、裹挾的人。
?
“風口席卷而來,豬只能無奈起飛”。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