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711日系便利店的終局:本土崛起,終有一戰(zhàn)
誰能想到,路邊隨處可見的便利店,也會成為資本追逐的“紅海”。據(jù)天眼查數(shù)據(jù)顯示,最近十年,便利店的增長率高達235%,早在幾年前三大日系便利店羅森、711和全家就已經強勢登陸中國大陸,更是在最近一年,711、全家和羅森宣布全面落地中國城市。
?
誰能想到,路邊隨處可見的便利店,也會成為資本追逐的“紅海”。
據(jù)天眼查數(shù)據(jù)顯示,最近十年,便利店的增長率高達235%,早在幾年前三大日系便利店羅森、711和全家就已經強勢登陸中國大陸,更是在最近一年,711、全家和羅森宣布全面落地中國城市。河南鄭州第一家全家便利店開業(yè),當日引來6萬人排隊,這客流量無異于一個中型景區(qū)。
緊隨其后的阿里巴巴計劃每年開10000家天貓小店,京東計劃在全國范圍內五年開店100萬家,另一位選手蘇寧則計劃開50000家蘇寧小店,本土便利店便利蜂更是率先拿下70城。
?
除此之外,還有傳統(tǒng)商超紅旗、永輝等也在布局便利店,地方便利店品牌六意、舞東風、倉買、蘇果也在緊鑼密鼓的整合。
那么,時至今日,便利店的風口已經到來了嗎?資本為何看重便利店的發(fā)展,巨頭下場、外資纏斗,地方割據(jù),便利店的資本江湖會迎來怎樣的“決戰(zhàn)”?
便利店起勢:資本的野蠻生長
1992年,第一家711便利店在深圳登陸,與此同時,由于地處鄰國,日本的便利店品牌也相繼來到中國,并帶來了便利店這一商業(yè)模式。
不過此時的大陸還是商超和雜貨店的天下,較為高昂的價格,單品種類較少的便利店僅在一線發(fā)達城市有所布局,加之當時的國民消費水平不高,便利店更集中在金融中心寫字樓。
?
于是在日系便利店的推動之下,國內便利店的消費習慣開始成長,隨著蛋糕越來越大,開始出現(xiàn)一些本土便利店和臺系便利店,全實、鄰家、全家等開始出現(xiàn),搶奪日系便利店的市場。
但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高質量的生活方式逐漸受到熱捧,伴隨著移動支付的誕生以及城市的發(fā)展,便利店的便捷性和重要性開始得到加強。
于是大量的資本涌入,從2016年開始,便利店開始進入瘋狂擴張時代,羅森、711、全家開始在中國境內“攻城略地”,拿下南京、合肥,甚至是蘇州常熟等縣級市。
在全面開花的同時,也有一些新業(yè)態(tài)開始出現(xiàn),無人便利店、便利mini店等相繼出現(xiàn),成為投資熱潮。
?
在這個階段,中國互聯(lián)網巨頭也“下海”投資線下店,阿里、京東、蘇寧直接或者間接的開出了數(shù)以萬計的便利小店,推動了便利店的高速發(fā)展。
據(jù)天眼查數(shù)據(jù)顯示,僅在2018年,中國大陸的便利店數(shù)量就增長了18萬家,增長幅度達178%,還不包括已經在籌備之中的線下店。
高速擴張之下,資本開始成為競爭力,2018年,因為資金鏈斷裂,鄰家、131便利店的百余家便利店就破產關店。
便利店江湖競爭開始進入下半場。
烽火四起:便利店迎來中年之痛
資本入場之后,發(fā)現(xiàn)國內投資便利店,規(guī)模不菲,利潤率很低,所以營銷費用一點也不低。
運營一家便利店的店鋪租金、人力成本遠高于大型商超,在商品類目和總量上也以及時性、應急性為特點。
其本質還是一個“雜貨店”,甚至比雜貨店的經營范圍還要狹窄,但卻要分攤極高的運營成本。
?
當投資人發(fā)現(xiàn)這個本質之后,便利店也在投資圈內逐漸降溫,據(jù)天眼查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中國便利店行業(yè)增速達13%,市場規(guī)模超過1300億,但是其分布較為零散,中間環(huán)節(jié)較多,投資回報周期長。
所以在便利店發(fā)展到下半場,中小資本已經基本上撤出,現(xiàn)在留在場上的選手要么是日系等頭部選手,要么是BAT獨資。
那么進入下半場之后,便利店的生意還要怎么做?
以711為例,其商品盈利進行拆解,顯而易見的是其4%的商品貢獻了64%的營業(yè)額,這關鍵的4%就是鮮食和飲料。
?
其中最為重要的則是鮮食,國內最早悟出這一“答案”的是便利蜂,這家在2016年成立的本土便利店,憑借著對便利店的長期理解,現(xiàn)已躋身行業(yè)頭部選手。
在創(chuàng)辦不久,便利蜂就收購了某鮮食工廠,極大豐富了自身的鮮食范圍,僅早餐便利蜂就有幾十種單品,將便利店的業(yè)務范圍向“快餐店”延伸。
并且注重本土化運營,甚至推出了“便利店燒烤”這一品類。
中國便利店的生鮮以及半加工比例平均值為15%,日本為35%,而便利蜂在30%左右。
但僅僅掌握了鮮食的模式還不夠,想要在便利店行業(yè)之中更進一步,需要更為精細的本地化、差異化運營,以及相匹配的規(guī)模。
近身肉搏:便利店的新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的便利店競技場上選手眾多,但各家的理解卻并不一樣。
蘇寧想要開出50000家蘇寧小店,但蘇寧的算盤是,將蘇寧小店作為社區(qū)流量入口,為自家的新零售提供支持。
?
京東的想法在蘇寧的思路上,加了一點“物流站”的功能,即京東便利店進社區(qū),用于補齊京東物流的“驛站版圖”,作為代提點用于降低成本,用于與順豐、菜鳥網點進行競爭。
而永輝生活則是,想讓蔬果等即時性較強的品類能夠有一個更有競爭力的流量入口。
至于日系軍團則更偏向于跨界合作,例如羅森與鮮豐水果合作的“便利店+水果店”,該模式的亮點則是24小時+新鮮水果的組合,不過究竟有多少是其目標受眾還尚需觀察。
老牌選手全家,則是發(fā)力智能便利售貨柜,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自動售貨機,但其思路是獲得用戶會員信息之后,使用大數(shù)據(jù)推薦商品售賣。
?
與其說是改變了售賣方式,不如說是改變了配送方式,在全家購買的物品可以通過餓了么進行配送到家,不過這個模式多少有些雞肋,便利店本就是街邊小店,自提的便捷程度遠高于有償配送。
便利店在未來發(fā)展樣態(tài)上的差異,代表著其不同的定位。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便利店將不再是單一、同質的街邊小店,而是更具差異性、注重場景運營以及復合型的小型商業(yè)中心。
從另一個角度講,便利店的不斷突破,相當于在大型商超和社區(qū)團購的口中奪食,這或許會成為繼馬云老師的“新零售”之后的又一新型零售樣態(tài)。
只是可能,街邊的夫妻“超市”,可能日子不會那么好過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fā)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shù)據(jù)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fā)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lián)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