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銀行2000萬股股權面臨二拍,去年凈利潤大跌77%,IPO之路道阻且長
股權“不討喜”的溫州銀行已在IPO的道路上跋涉十多年,至今還未走出上市輔導期。而從上月披露的2020年業績來看,其營業收入增長微乎其微,凈利潤大跌了77%,其上市之路或許仍然艱辛。
近日,近2000萬股溫州銀行股權在司法拍賣平臺上面臨拍賣。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股權此次拍賣皆為“二拍”,換句話說,溫州銀行這2000萬股股權此前皆已遭遇一次流拍。
股權“不討喜”的溫州銀行已在IPO的道路上跋涉十多年,至今還未走出上市輔導期。而從上月披露的2020年業績來看,其營業收入增長微乎其微,凈利潤大跌了77%,其上市之路或許仍然艱辛。
2000萬股股權面臨二拍
據阿里司法拍賣平臺顯示,這2000萬股溫州銀行股權涉及不同的司法裁定,都將于近期進行第二次拍賣。
其中1000萬股股權由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法院查封,分別以750萬股和250萬股兩份(不含已經宣告的分紅)于5月31日10時掛拍,起拍價分別為1699.2萬、566.4萬。另外近1000萬股股權則由杭州市拱墅區人民法院查封,并被拆成十份(其中9份為100萬股,1份為99.99萬股)于6月4日10時分別掛拍,起拍價皆為226萬。
雖涉及不同的司法裁定,但這2000萬股溫州銀行股權的持有人皆為新明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新明集團”)。
天眼查顯示,新明集團成立于1999年,注冊資本2億人民幣,經營范圍包括房地產開發經營;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金融業務);投資管理;物業管理;裝飾裝潢等。該公司是最高人民法院所公示的失信公司,同時被法院列為限制高消費企業。
新明集團法定代表人為范光厚,持股比例達95%,曾收到限制消費令14項。
不僅如此,其任職于8家企業,現仍擔任5家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值得一提的是,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重慶新明置業有限公司也是最高人民法院所公示的失信公司,也被法院列為限制高消費企業,曾因未按時履行法律義務而被法院強制執行;此外,其擔任高管的上海賢澳商務咨詢有限公司曾因未按規定提交年度報告信息而被列入企業經營異常名錄。
股權屢遭流拍
藍鯨財經發現,這2000萬股溫州銀行股權此次二拍的起拍價幾乎都在評估價的基礎上打了六四折。
具體來看,上述750萬股股權的評估價為2655萬元,約合每股3.54元。在5月7日結束的第一次拍賣中,該筆股權在評估價的基礎上打了8折,為2124萬元,但該次拍賣無人報名,最后慘遭流拍。而此次二拍起拍價為1699.2萬元,則是評估價的六四折,至今也尚未有人報名。
無獨有偶,上述250萬股股權也遭到同樣境遇。評估價為885萬,第一次拍賣時起拍價為708萬元,然而遭到流拍。此次二拍則已降價到566.4萬元,仍無人報名。
而另外被拆成10份掛拍的1000萬股股權,每筆起拍價也從第一次拍賣的247.8萬元降到此次的226萬元,評估價則為354萬元。
藍鯨財經注意到,溫州銀行股權遭流拍已不是第一次。2018年5月,溫州銀行的2935.4萬股股權被拆分成10份進行掛拍,每份293.54萬股,起拍價為891.77萬元,是評估價的七折,但最后均以流拍告終。
凈利潤大跌77%
股權“不討喜”的溫州銀行經營情況也不容樂觀。
今年4月,溫州銀行發布《2020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溫州銀行總資產2871.83億元,同比增加24.61%;總負債2714.67億元,同比增長24.84%。實現營業收入42.34億元,較上年末微增0.08%,凈利潤1.59億元,較2019年末的6.93億元大幅下降了77%。對于凈利潤的斷崖式下跌,溫州銀行解釋稱是“計提減值損失增加”。
據悉,溫州銀行定下IPO目標已超十年。早在2008年,該行董事會曾發布上市議案等多項議程;2017年年底,浙江證監局首次公布《溫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輔導備案公告文件》,文件顯示,中金公司擔任溫州銀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輔導機構。但2019年2月,該行重新履行輔導備案流程,該行解釋為其于2017年12月進入上市輔導期,但其上市輔導機構因技術原因導致未能按時完成系統上傳,使其輔導被動中止。
至今,溫州銀行還未走出上市輔導期。就在上月,浙江證監會披露了中金公司關于溫州銀行第九期輔導工作進展報告,中金公司認為,對溫州銀行的“第九期輔導工作已取得預期輔導效果,已完成預期輔導目標。”
公開資料顯示,溫州銀行前身為溫州市商業銀行,成立于1998年12月,由29家城市信用社、6家金融服務社和8家營業處整合而成。截至2020年底,共有分支機構178家(含總行營業部)。前三大股東分別為溫州市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溫州市名城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新湖中寶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股31.77%、13.81%、10.81%。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