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拿出1.59億股獎勵1500余名員工 能挽救市值暴跌口碑下滑嗎?
海底撈股權激勵背后,公司股價近期遭遇暴跌,口碑也遭遇下滑。
雷達財經 文|張凱旌 編|深海
5月20日晚,海底撈發布了上市以來首個股權獎勵計劃,公司將拿出1.59億股股份授予包括管理層成員、區域統籌教練、部分家族長及餐廳經理、部分業務及技術骨干等超過1500余名員工及多名顧問。
5月20日,海底撈股價報收44港元,據此計算,獎勵1.59億股的價值在69.96億港元(約合57.95億元人民幣)。
根據2021年5月20日的收盤價44港元/股計算,將向非關聯承授人發行及配發的1.43億新股的市值及向關聯承授人發行及配發的1590萬股新股的市值分別為62.96億港元及7億港元。
雷達財經注意到,近一段時間海底撈股價的走勢難言樂觀,其自2月18日至5月10日一度走出腰斬態勢,微博話題#海底撈市值56天跌2000億#還一度登頂熱搜榜,公司創始人張勇也失去了新加坡首富的位置。
與此同時,海底撈瘋狂擴張門店的副作用也逐漸顯現,其口碑逐漸下滑,擴張為盈利帶來的貢獻亦遇到瓶頸。在火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下,海底撈能順利破局嗎?
海底撈發1.59億股:連住利益,鎖住管理
據公告,海底撈董事會已于5月20日決議通過股份獎勵計劃授出股份,決定將向承授人授出共計1.59億股股份,其中1.431億股股份授予本公司逾1500名員工及多名顧問(非公司關聯人士);1590萬股股份授予公司及附屬公司的17名董事及最高行政人員。
海底撈表示,承授人將依據其角色、職責、服務年資、工作經驗、貢獻、薪酬待遇及類似職位當前市場的薪酬而獲選。其中,角色包括管理層、區域統籌教練、部分家族長及餐廳經理、部分業務及技術骨干等。
公告顯示,目前董事會已建立激勵評估委員會,并擬定了具體的歸屬條件(包括未來業績指標和對本集團創新項目的貢獻等)。
將予發行的新股份將以信托方式代承授人持有,將在其達成董事會指定的歸屬條件后轉讓予承授人。這部分激勵的歸屬期為自授出之日起計十年(承授人的歸屬期可能不盡相同),歸屬期結束后終止。
據此,股份也將成為承授人未來十年薪酬配套的組成部分。
此外,海底撈在公告中也給出了授出股份的理由。公司認為,實現高質量增長的核心在于“連住利益,鎖住管理”的模式,授出股份意在表彰、獎勵承授人的貢獻;鼓勵、激勵及留住對集團持續運營、長期增長作出有益貢獻的承授人;提供額外激勵,以達表現目標。
2020年以來,海底撈曾多次推動員工激勵相關計劃。4月,張勇發聲明稱自己將在10至15年內完成退休計劃,并由此啟動接班人計劃,除了施永宏、茍軼群、楊小麗以外的所有員工都有機會參與領導者接班計劃之中;三季度起,海底撈還曾全面提升中國大陸門店一線員工基本工資標準,根據不同城市情況,標準調整為每月增加200元到1600元不等。
股價大跌引熱議,瘋狂拓店遇瓶頸
雷達財經注意到,海底撈股權激勵背后,公司股價近期遭遇暴跌。
數據顯示,2021年2月16日至5月10日,海底撈股價已從85.8港元的高點跌至40.9港元,市值蒸發超2100億港元。
受此影響,公司創始人張勇在202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排名下滑,從新加坡首富位置下滑至新加坡富豪榜第三名,其158億美元的身家也落后彼時的新加坡新首富——邁瑞醫療的李西廷84億美元。
盡管較上市之初不足20港元的股價仍有翻倍的表現,但如此劇烈的下跌還是讓眾多網友發問:曾經的餐飲火鍋屆龍頭何以至此?
有觀點認為,海底撈股價的窘境是其長期偏離行業和品類均值后的合理性回歸。但更多業內人士分析稱,此現象源于海底撈低迷的業績。
2020年財報顯示,海底撈報告期內實現營收286.1億港元,低于市場預估的294.7億港元,同比增長7.8%;與此同時公司凈利潤僅為3.093億港元,同比驟降了86.8%。
此外,海底撈旗下門店的翻臺率正在普遍下降。據年報,海底撈2020年同店平均翻臺率(次/天)已整體從2019年的4.9下降至4.0。其中,一線城市為3.7,同比下降24.79%;二線城市4.1,同比下降19.61%,三線及以下城市為4.3,同比下降12.24%。中國大陸以外為3.0,同比下降25%。
另據摩根士丹利研報,2021年4月海底撈旗下餐廳整體翻臺率低于3次,低于3月的3.5-3.7次,不及市場預期。五一長假期間,海底撈的表現也不及2019年的整體水平。
為了挽救業績,海底撈給出的策略便是瘋狂擴張,但這也讓公司引以為傲的貼心服務和口碑遭到了“反噬”。
此前據光大證券預測,2020年海底撈全年新增的門店將達到525家。但顯然,最后的數據還是超出了券商的預期。
2020年,海底撈新開業544家門店,平均每天開1.5家,全球門店網絡增至1298家,其中1205家位于中國大陸地區,93家位于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對比之下,2019年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海底撈新開業的餐廳數量為308家。
2021年,公司瘋狂擴張的腳步仍在繼續,數據顯示,僅4月海底撈就開了40家新店,年初至今已開約200家。
門店的擴張,意味著企業在品控管理方面面臨的壓力陡增。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發布四次食品管理公告,其中6月食品安全檢查處理公告顯示,其有16起違規,包括食品過期、未按要求儲存、庫房廚房衛生不達標等問題。
此后,海底撈還因“塑料烏雞卷”事件、旗下杭州一門店被檢出大腸菌群不合格、包間攝像頭、牛肉粒被“味伴侶”代替等問題數次被“罵上”熱搜。不僅如此,年報顯示,海底撈2020年人均消費達到110元,高于2019年的105.2元。
種種原因疊加,時至今日,網友們的吐槽已逐漸演變為:“菜量變少,價格變高”、“從來沒覺得海底撈的火鍋好吃過”。
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迅速占領市場、形成品牌影響力不失為餐飲頭部企業形成競爭優勢的上策,但其門店擴張的“天花板”是可見的,不斷拓店所能帶來的邊際改善正在減弱。
基于上述判斷,資深分析師指出,品類的創新與推廣是海底撈找尋的另一條發展之路,在具有成長空間的領域投入新產品和品牌,有助于推動企業的長久發展。
為破除單一火鍋品類的限制,海底撈近年已孵化出包括粥、餃子、土豆粉、米線、面食等不同類型的近10個中式快餐品牌,比如十八汆、撈派有面兒、佰麩私房面、新秦派面館、飯飯林、秦小賢等。但就目前來看,這些處在單店探索階段的新店,還不能為海底撈博得更大的市場。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雷達財經表示,隨著中國火鍋行業的不斷爆發,涌入的玩家越來越多。海底撈原有的品牌、服務體系、客戶粘性等優勢的核心競爭力正在逐漸減弱,在這種情況下,股權激勵是穩定軍心、留住骨干員工,并讓公司整體的激勵發生比較好的變化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光有股權激勵,員工激勵其實還是不夠的,海底撈還需要在食品安全、出品、供應鏈等方面繼續加強。
注:本文是雷達財經(ID:leidacj)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