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不達標總裁被炒魷魚,股價大跌的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怎么了?
業績不達標總裁被炒魷魚,股價大跌的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怎么了?
在中國餐飲市場上,如果要說上市公司,相信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海底撈,或者老牌巨頭全聚德,然而中國的火鍋第一股并不是海底撈而是另一家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然而作為最早上市的中國火鍋品牌,呷哺呷哺最近可謂是流年不利,行政總裁和子品牌總裁相繼辭職,引發了資本市場的股價大跌,大家都在問這到底是怎么了?
一、呷哺呷哺的流年不利
根據中新經緯的報道,5月21日,呷哺呷哺股價下跌近15%,收報于10.00港元/股,創近7個月以來新低。較2月份27.15港元/股的高點已然腰斬,跌幅逾63%,三個月內總市值蒸發180多億港元。當天早些時候,呷哺呷哺發布公告稱,由于集團若干子品牌的表現未能達致董事會預期,故解任趙怡女士作為集團行政總裁的職務,5月20日生效;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先生獲委任為行政總裁,自2021年5月20日起生效。
4月16日,呷哺呷哺發布公告表示,張振緯不再擔任湊湊CEO職務,同時張振緯卸任公司所有職務,湊湊各部門、各區域負責人暫時向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匯報。4月19日(周一),呷哺呷哺股價應聲下跌14.91%,報收于12.10港元/股,盤中一度下跌20%。據媒體報道,張振緯辭任是因為自己創業,并依然從事火鍋這一品類,目前已接受了國內頂級資本上億元的天使投資。按呷哺呷哺公告,其離任是“個人原因”。
如果說張振偉的離開是主動離職力圖創業的話,那么趙怡的離開似乎在很多媒體的報道之被稱為“直接開除”,2019年9月,趙怡履新呷哺呷哺行政總裁一職,一個月后帶領團隊推出了子品牌“in xiabuxiabu”,目標客群聚焦新生代消費群體,客單價在100元左右,價位介于呷哺呷哺與湊湊火鍋之間。
讓人感覺有些疑惑的是,一般情況下關于這種高級職業經理人的離職,大部分公司的操作思路都是“好聚好散”,一般都會以“個人原因”“照顧家庭”等原因來進行修飾,像這次呷哺呷哺直接以未達董事會預期來進行如此直白的表述不得不讓讓人覺得有些太耿直了,里面這種高層斗爭的感覺似乎非常明顯。
不過要注意的是趙怡解任的理由,并不是直接說業績不達標,而是“集團若干子品牌的表現未達董事會預期”。目前,呷哺呷哺旗下的子品牌有,呷哺呷哺、湊湊、呷煮呷燙、呷哺呷哺食品等。
當然在數據層面,呷哺呷哺也的確不是很給力,據同花順ifind的數據,呷哺呷哺的凈利潤已經連續3年下滑。2018—2020年,呷哺呷哺的凈利潤分別為4.62億元、2.88億元、183.70萬元。
二、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這是怎么了?
作為火鍋第一股的呷哺呷哺曾經以小火鍋的形式快速發展,上個世紀90年代在大火鍋盛行的時候,呷哺呷哺為代表的小火鍋快速發展,在短時間內成為了年輕人的心頭好,從而一舉上市成為了中國火鍋的第一股,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小火鍋似乎不那么被歡迎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們該怎么看?
首先,人事大調整背后是不再年輕的品牌。小火鍋作為一種被大家認知的火鍋形式一度非常紅火,甚至成為中國年輕人的最愛,相比于合餐制的大火鍋來說,一人一座一個小火鍋無疑是一種分餐制的典范,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乃至于21世紀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小火鍋這種每個人都可以有屬于自己的口味,我和你和而不同的火鍋形式無疑更符合年輕人追求的價值觀,在這樣的情況下,呷哺呷哺可以說一舉成為了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火鍋品牌。然而,最近一段時間,小火鍋雖然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一種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火鍋形式,市場上跟隨者眾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小火鍋不再酷了成為了呷哺呷哺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之一。相比于財報數據這種相對宏觀的數據形式,呷哺呷哺的翻臺率問題無疑顯得更加直接,財報顯示,呷哺呷哺2020年的翻座率為2.3,較2019年的2.6有所下滑,呷哺呷哺集團旗下的另一火鍋品牌湊湊的翻座率也同樣由2019年的2.9降至2020年的2.5。翻臺率的下降我們可以說是因為疫情的影響,但是同樣也可以用呷哺呷哺的產品不那么酷來解釋,從整個市場的角度來說,呷哺呷哺所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年輕化的品牌不再年輕該怎么辦?對于呷哺呷哺的核心用戶群年輕人來說,當年呷哺呷哺是年輕人最喜歡的餐飲品牌,特別是大學生,三五個室友只要不多的錢就可以吃一頓不錯的火鍋,這樣的吸引力一直都是呷哺呷哺的價值所在,然而當年的那批年輕人已經成家立業不少都已經為人父母,小火鍋這種形式已經不再適合他們,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對于這種已經習慣的火鍋形式不那么感冒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
其次,品牌眾多卻各自為戰的難題。前面我們就說了,呷哺呷哺當前可謂是子品牌眾多,旗下有呷哺呷哺、湊湊、呷煮呷燙、呷哺呷哺食品等眾多品牌,當年采用多品牌戰略無疑是剛剛被辭退的掌門人趙怡一手打造的,我們不能說這個多品牌戰略有問題,畢竟對于一家已經上市的火鍋餐飲巨頭來說,多元化發展其實是一條必由之路,走這條路可以說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一個必答題。然而,正所謂多元化戰略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多品牌有做的很成功的比如說寶潔集團,也有做的不那么成功的如我們本文的呷哺呷哺,當前,呷哺呷哺的掌門人賀光啟重新下場也是必須要解決這個最大的難題。其實,縱觀呷哺呷哺的多元化戰略其實做的還是可圈可點的,趙怡作為之前麥當勞的財務負責人在多元化戰略上可謂是有她的戰法,根據2020年年末趙怡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透露的方向,其改革方向是將呷哺呷哺向年輕化改造,針對90后、00后人群,以ins裝修風格吸引新一代消費者;并在消費場景上增加了下午茶和宵夜的形式,增加顧客的消費頻次和門店翻臺率。如果這些做法被真正實施的話,那么呷哺呷哺的發展可能并不會到現在的狀態。然而,疫情和內部紛爭的雙重壓力之下,品牌眾多卻成了各自為戰,缺乏足夠的市場控制,無論是呷哺呷哺、湊湊還是更高端的“in xiabuxiabu”原先有非常明顯的價格邊界各管一攤,如今卻幾乎在同臺競技,這個時候品牌的獨立性就不再是優勢反而成為了問題。
第三,呷哺呷哺還有希望嗎?面對著高層的輪番調整,股價的大幅下跌,呷哺呷哺的未來在哪里無疑成為了大家最想知道的問題,從目前的角度來說,呷哺呷哺也還不是完全沒有希望,其實無論是品牌的不再年輕化和子品牌的相互掣肘都不算是無解的困局,其實仔細想想就知道,消費者永遠是喜新厭舊的,對于一個已經二十多年的品牌來說,如何能夠在消費者的心目中不斷刷新自己的品牌形象,不斷吸引新生代的消費者,其實方式方法無外乎三招:
第一招誠待天下的價格為王,呷哺呷哺之所以成功極致性價比是最核心的關鍵,如果其主品牌能夠繼續極致性價比的玩法的話,希望其實同樣存在。
第二招營銷形象上的不斷賦能,選擇消費者喜歡的形象不斷借鑒刷新自己的品牌形象,讓年輕人愿意進點,從而不斷樹立創新的氛圍。
第三招高效整合的用戶體驗為王,將各自獨立的品牌打通,在各司其職的同時讓用戶體驗趨于一致不斷提升,從而讓消費者有更好的感覺。
其實,餐飲業玩法眾多,呷哺呷哺也不是大船難掉頭的狀態,如果愿意改變的話,其實未來的希望不至于沒有,只是呷哺呷哺愿意去改變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