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場“打野”、下半場“制霸”:新造車的終局猜想
整個2021年上半年,我們可以從新能源汽車市場,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
4月19日,上海車展媒體日首日,河南張女士身著“剎車失靈”字樣T恤,被特斯拉員工拖拽到場地之外的照片,點燃了整個互聯網的怒火,質疑產品與行業的聲音不絕于耳;然而,更大的火焰則是小米、華為、百度義無反顧的奔向新造車領域,市場不缺后來人。
強如特斯拉,仍然如此拉胯,新造車的游戲有必要繼續玩下去嗎?還真有必要。
根據國務院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2025年我國的新能源車要占比20%,也就是年產銷500萬輛左右;而德勤關于中國新能源車行業的戰略報告認為,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將達到1700萬輛,成為全球中心市場。
與此同時,在國內健全的路網環境、豐富的配套服務,以及成熟的通信網絡場景中,未來的出行方式將迎來巨大變革。無論量變的積累,還是質變的升華,這都將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
從特斯拉對產業的啟蒙,到蔚來、小鵬、理想的崛起,再到華為、恒大、格力等巨頭的跨界發展,一場“由外及內”,倒逼汽車制造行業底層邏輯改變的力量,已經滲透到行業各個環節。它們吸引資金、流量、人才入場并產生化學反應,我們權且稱其為新造車的“上半場”。
眼下,新造車運動“下半場”的幕布正在徐徐揭開:百年的汽車行業需要進行一場“由內到外”的更新,與電氣化、網聯化、智能化等不同領域的技術形成新的產業協同。諸多車企與華為、百度、商湯、科大訊飛、騰訊、阿里、英偉達、Luminar等技術公司結盟,方向正在于此。
上半場行近終點,下半場慢慢開啟,轟轟烈烈的新造車運動,最終會讓智能汽車駛向何方?大浪淘沙后,哪些車企會笑到最后?故事變得越來越有趣。
上半場打野
“我購買P85更主要的目的是全面體驗和了解一輛最好的電動車,在未來某天電動車成為趨勢的時候,我能順勢而為。”
2014年4月22日,埃隆·馬斯克向第一批特斯拉Model S車主交付鑰匙。經過一番體驗后,李想發布如上使用感受。
他的身份非常特殊:愛車是他的標簽,當時還在汽車之家擔任總裁,以“體驗官”的身份,試用過眾多國內外最新車型,Model S自然是獵物。體驗經歷可謂豐富,可是駕駛新能源汽車,這還是首次。
某種意義上,他在以成熟車企人的眼睛與大腦,正在觀摩與思考新能源汽車的概念。
新造車有什么不同?在Model S上并不多。除了廉價的配飾、糟糕的制作工藝,以及蹩腳的舒適度……只剩一張17英寸的大幅顯示屏。
可就是這一張屏幕,成了新造車時代的窗戶——底層開發的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系統供電、模塊化功能組件接入服務、再到AutoPilot平臺聯網支持無人駕駛,所有的價值都集成在這一張屏幕上。
表面上,特斯拉是在現實路面上行駛,不過更換功能模式,與其他車輛無異;實質上,是奔跑的信息終端,隨著車輪旋轉與人機交互產生海量數據。未來交通的附加值正在以全新的形式呈現,造車的底層邏輯被重構。
有了全新的車機框架和技術導向,一些過去無法想象的功能就能實現:汽車既可以作為服務載體,借助通信網絡提供生活、辦公、駕駛等眾多服務;又能夠預裝平臺,提前與萬物互聯的大交通理念對接,無限拓充想象空間。
在國內,李斌、何小鵬、李想成了將這些理念落地的踐行者,被人們稱為造車“新勢力”,從2018年開始,漸次給出各自的答案。
這很像一場“積分賽”,各個造車新勢力專注自身對智能汽車的定義和探索,試水眾多應用和服務,引導用戶對汽車體驗和使用場景需求重構。
新能源汽車的艙體,可以作為用戶的辦公室、會議室、休閑空間,就像手機從2G語音通訊階段,進入到3G、4G的數據業務大發展的階段,不斷有新的應用場景、客戶新需求被開發出來。
為了這場“積分賽”,資本市場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慷慨。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新能源汽車領域投入資共計89起,金額達到1291.1億元,近十年來首次突破千億;進入2021年,已有13起投融資事件,涉及恒大、哪吒,甚至還有“PPT造車”始作俑者法拉第未來。
各方都在期待,看這些跨界而來的角色,能夠帶來怎樣的世界。
大的小的、強的弱的、真的假的,一切都無所謂,資本正在瘋狂“打野”。有棗沒棗,打三桿子。匆匆忙忙、熱熱鬧鬧,這就是現在新造車時代的基調。
新能源汽車9.4%的滲透率還不未觸及拐點(乘聯會2021年1-5月數據),新勢力成長還不夠穩定,不過它們都搶到了先發優勢,強壯的身體改變了汽車行業的發展格局。不信?看看它們的市值,已經超過成熟車企了。
這是新造車的“上半場”,一夜之間,天翻地覆。
下半場制霸
如果說新造車的上半場是“積分賽”,那么下半場的競爭則將進入“淘汰賽”賽程。
可以預言的是單純倚重軟件或者硬件,產品設計或者單一功能性的噱頭,是很難勝出淘汰賽的,必須靠綜合實力與均衡實力來撬動未來的市場。數字化造車時代,既要善于借助新造車理念和互聯網方式獲取用戶心智,也需要在制造端獲取產業鏈與供應鏈的高度協同。
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才是競爭勝出的條件。
回想這次改變,故事始于2019年6月。由于連續發生新車自燃事故,蔚來決定召回4803輛問題汽車……一時間,質疑四起,資本市場一片狼藉。
“如果特斯拉都有問題,我們憑什么相信蔚來、小鵬、理想?”就在不久前,新勢力還被視為改變未來交通場景的希望,每個人臉上都寫著自信與堅定;可是接連出現的產品問題,對整個行業造成了明顯的負面影響,新造車迎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這一場命運“滑鐵盧”,讓市場比以往更加意識到,改變未來交通場景的力量,不是PPT、也不是響亮的口號、更不是不過硬的產品——技術儲備、制造水平、供應鏈協同能力……這些靠長期積累慢慢發光的價值,才是行業進步的前提。
“PPT造車”新勢力已銷聲匿跡,缺少整車生產能力,只能依靠投資勉強支撐的車企失去競爭力。再談新造車,既需要穩“制造”的根本,又能夠向“智造”升級,二者缺一不可。
造車不是打群架,有沒有“勢力”不重要,有“實力”才是關鍵。
未來汽車注定成為數字軟件與物理硬件的共同載體,車企必須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路線。以R汽車為例,作為“新實力”代表,背靠上汽集團(600104.SH)的制造能力,這家公司的產品能夠推出整合行業領先技術的產品。
ES33以上汽“零束銀河全棧解決方案”為技術底座,構建六重融合式感知體系,具備全天候、超視距、多維度感知能力;MARVEL R搭載R Pilot 3.0智能駕駛系統,率先落地5G V2X功能場景,自動直方、側方停車用時,比特斯拉Model 3、蔚來EC6、小鵬P7更短。
在制造力基礎上,“新實力”派表現出強大的學習能力與吸附性,將原本貼在“新勢力”身上的標簽——以用戶為核心服務用戶,貼在自己身上。
為了讓用戶更容易體驗到新品特性,R汽車正在推動讓產品快速接近用戶,成立不到一年時間卻在全國布局了100家門店(已開業50家),并通過R Store體驗中心、R Delivery Center交付中心、R Station服務中心三維一體的用戶服務體系,不斷加深用戶印象。
這些都曾經是“新勢力”占領市場的殺手锏,如今都已被“新實力”發揮到極致。隨著市場快速發展,用戶不斷成熟,行業明顯呈現出“木桶效應”;因此沒有短板的“新實力”,比其他標的更有投資價值。
無論新勢力還是新實力,能笑到最后就不能有短板,單純倚重軟件或者硬件,產品設計或者單一功能性的噱頭很難勝出,必須靠綜合實力與均衡實力來撬動未來的市場。
悄然間,上半場的“積分賽”,到下半場變成了“淘汰賽”。
“12進6”的終局猜想
這才幾年,市場還在快速新陳代謝,怎么就突然進入下半場,開始“淘汰賽”了。
其實現實就是這么殘酷。
新造車時代到來,加速整個汽車行業的優勝劣汰。整個行業已經亂成一片:燃油車市場仍然是銷量主力,可是車企高管都在討論如何“活下去”;別看資本仍然愿為新車企輸血,因斷奶而消失的企業才是這個行業的主流。
整個2020年,不斷有車企倒下:或者是剛成立不久,正在融資成長冉冉升起的新星;或是成立多年具備一定基礎,準備融入用戶思維的老牌車企。在新造車時代生存,難度實在太大。
“很多大咖進來造車,50億不算錢。比如說像雷軍,1000個億。但現在具有造車優勢的企業并不多,雷總別虧了錢,還浪費了時間。”不久前舉行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才會如此調侃雷軍。
按照美團CEO王興的觀點,中國車企格局將會是“3+3+3+3”:3家央企是一汽東風長安,3家地方國企是上汽廣汽北汽,3家民企是吉利長城比亞迪,3家新勢力是理想蔚來小鵬。
雖然無法明確最終結果,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行業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那么后來者就沒有希望嗎?未必。能在有限時間內,將創新技術轉化為優質用戶體驗,并獲得市場認可的產品,仍然有機會實現突破。
目前,“新勢力”和“新實力”兩大陣營的頭部企業會不斷提升行業集中度,后續勢必開始一場“定盤”市場格局的“12進6”淘汰賽。在這場淘汰賽中,“新實力”有潛力成為頭部。
作為“新實力”代表,R汽車已經成功推出ER6與MARVEL R兩款產品。截至目前,兩款產品已將620KM超強續航、15分鐘充電200公里、12.2kWh同級別最低百公里能耗、AI Pilot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以及5G技術及L3級別輔助駕駛等眾多創新技術落地,受到用戶好評。
R汽車的代表,MARVEL R 5G版車主、“ES33”盲訂車主,從事新聞工作的黃慶曾駕駛新車從上海前往西藏,在創新技術的幫助下,黃慶順利完成了旅程,最終成為R汽車的忠實用戶。“親身經歷,讓我對R品牌從喜愛到信賴。”黃慶表示。
面向未來,R汽車同樣有超前的規劃。基于“數據決定體驗、軟件定義汽車”的理念,孵化“R-TECH高能智慧體”。整車搭載“R-TECH高能智慧體”,將具備硬件可插可換可升級,軟件可買可賣可定義,電池可充可換可升級等特點。
R- TECH高能智慧體歷時5年研發,總投入超200億元;與ER6與MARVEL R相同,這同樣不是一個束之高閣的理念,首款搭載R-TECH高能智慧體的車型ES33將于2022年下半年全球上市。
既能推出成熟產品,腳踏實地占領用戶心智;又有前沿技術,仰望星空充實想象空間。如此看來,現在“新實力”的想象空間,并不比當年“新勢力”小,伺機完成彎道超車不是沒有可能。
結語
回想王傳福的“警告”,其實更是一次機會。
正因為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低,用戶才有更加多元化的訴求,后來者才有足夠的增長空間,市場才能容納更多改造現有汽車產品的理念與想法,為更多新造車企業提供更多生存養料。
然而車企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行業的門檻正快速升高,資本市場已非常成熟,企業必須依靠絕對的實力生存下去。實力更強者才能笑到最后,這將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