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3000萬粉絲挨罵兩天,豆制植物肉真的沒有市場嗎?
"關曉彤植物肉假吃"、"李嘉誠投資植物肉"、"KFC植物肉難吃"……最近擠滿了熱搜。
"關曉彤植物肉假吃"、"李嘉誠投資植物肉"、"KFC植物肉難吃"……最近擠滿了熱搜。
民以食為天,植物肉在中餐市場直接打鋪開新賽道。
2020下半年,肯德基、漢堡王、德克士都陸續上架了植物肉漢堡,一些網紅餐廳也出現植物肉餐品的身影,甚至大潤發、盒馬鮮生等超市也上架了植物肉的水餃、肉餅等速凍食品。
然而,植物肉確實火。2019年,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成功上市,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Impossible Food也累計融資近十億美金;星巴克推出人造肉產品后,門口擠滿了打卡嘗鮮的食客。
除此之外,還有國內迅速崛起的星期零。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星期零STARFIELD是由、愉悅資本以及美國知名植物基資本NCC的投資的,一年內快速獲得3輪創投,累計上億人民幣融資金額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植物基植物肉公司。主要產品是植物基人造肉。
植物肉作為仿膳素食,主要以大豆、豌豆、小麥等原料經過過分子生物學技術處理,改變其蛋白結構,從而模擬出的與動物肉質地、口感接近產品。區別于傳統的素肉,植物肉在咀嚼感、彈性、嫩度香味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也就是"從豆到肉"。
大家熟悉的素雞、辣條就是這類產品,關曉彤本次所食植物肉餃子用到的食材以及BeyondMeat、星期零等企業目前生產的植物肉都屬于這一類別。
伴隨著素食又以另一種方式普及成長起來,更容易讓我們聯想到:植物肉能不能完全代替動物肉?星期零植物肉主打的受眾是哪些?資本看好星期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基于此,本文將通過以上三個問題展開分析。
一、與餐飲商家合作進入市場
2017年創立以來,星期零就主打B端市場,運用2020年連續拿下的三輪創投資金進行大量植物肉研發。截止2021年3月,星期零已經與超過100家企業達成合作協議,覆蓋全國7000多家門店。
據紅餐網不完全統計,去年復工復產后,幾乎每個月植物肉行業都有引人關注的消息出現:
4月,肯德基中國聯合國際食品巨頭嘉吉,推出漢堡、雞塊兩款植物肉產品,隨后嘉吉直接面向消費者推出植物肉品牌植啟;星巴克在中國也推出5款植物肉菜品,8月又推出3款新品;
5月18日,喜茶聯手國內植物肉領軍品牌星期零,推出的植物肉漢堡;
10月,德克士攜手星期零,推出兩款植物雞產品,5天銷售10萬份的佳績;
12月,全家FamilyMart在華東地區門店上線了用星期零植物肉制成的4款產品,價格從6.8·13.8元不等,改變了消費者對植物肉產品貴的認知,目前,全家FamilyMart在華南地區也上線了多款用星期零植物肉制成的產品。
誠然,在資本的加持下,星期零火速做大了市場的蛋糕。
但隨著植物肉開始不斷進入消費市場,消費者質疑的聲音也越來越高。
二、植物肉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首先,星期零的植物肉產品價格并不便宜。
星期零此次上架的兩款產品分別是"星期零黑椒植物牛肉餅"和"星期零黑椒植物牛肉丸"。在定價方面,150g的植物牛肉丸售價為 19.9 元,兩片裝 82g 的植物牛肉餅售價為 18.8 元。
另外,星期零6月10日在天貓上線的第一款產品"零感花花包",作為速食速凍早餐包,售價直達73.5元!至今上線12天,銷售量仍然為零。
與銷售價格相對應的是研發成本。自2020年三輪融資完成后,星期零斥資近千萬,在深圳自建配方研發工廠,還有食品的研發,仍然處于吸金期。當然,技術的背后是成本,無論是最后的制作成本或運輸成本,這些都將直接體現在零售端定價之上。
圖片來源:星期零天貓店鋪截圖
其次,從食品所含元素方面考慮,植物肉不能完全替代動物肉。
與動物肉相比,植物肉需要擔心的其實不是安全和蛋白營養,而是缺少鐵和B12等微量元素。如果長期食用植物肉,又不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很容易缺鐵、貧血。
其實這樣一來,不但使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增高了,還需要定量補充鐵和B12等元素。
不過,大部分消費者尚未買單的植物肉,資本市場的熱情卻很高。
對此,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是,高價格、缺乏多種微元素,受眾是哪些人群?為什么愿意買單?
在市場規模尚未得到大幅度擴張的前期,星期零看中的是一線與新一線城市的消費能力。
另外,植物肉具備低脂、0膽固醇等特性,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低脂普遍成為年輕嘗鮮黨、健康生活族、素食主義者以及三高人群購買植物肉的主要原因。
在植物肉普及率高的一線城市,以上四類人群更具備消費意識。
《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據Euromonitor預測,到2023年,中國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美元。IT桔子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人造肉行業投融資金額超80億元。
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植物肉市場,星期零的競爭開始加大,顯然,星期零亟需加強產品力、品牌力、供應鏈、渠道的擴張,缺一不可。同樣的,眼下也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C端業務,和聚焦B端餐飲商家的植物肉"大廠"的錯位競爭上。
三、舌尖上的"美食"也存在規模"陷阱"
2021年,星期零打算更進一步,在國內超一線城市挨個展開"城市植味計劃",企圖切入C端。
經過四年大力度研發,星期零已經擁有第4代植物肉技術,產能達到5萬噸。計劃一年內將陸陸續續推出10款C端消費產品,其中就涵蓋了零食、常溫食品、速食食品、冷藏半成品等食品品類。
在食品類別上,星期零供應端直接涵蓋3大類別9類品項,在雞肉、牛肉、豬肉、魚肉等風味的植物肉成品上也有涵蓋。
在菜品研發服務的基礎上,星期零也是不惜投入重金,在餐廳各方位進行密集品牌投放,特別是在本地熱門的美食公眾號、小紅書、微博KOL等渠道來進行傳播,利用鋪天蓋地的種草方式,吸引消費者走進餐廳。
但即便如此,植物肉在市場消費上依舊低迷。
而引起植物肉銷量得不到上漲的原因是,市場植物肉科普力度低、價格高于動物肉等原因。
根據DATA100在2020年初的調研數據顯示,我國消費者對植物肉的認知度較高,在60-80%之間,但主要體現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
從用戶認知轉化率來看,我國植物肉用戶認知轉化率較低,如在一線城市,有88%的用戶聽說過植物肉,但真正食用過的消費者僅占32%,在其他城市占比則更低,植物肉仍無法完全滲透市場。
結合上文看,在初具雛形的植物肉市場,市場受眾并不廣泛。這樣一來,體量更小,沒有自由產能的星期零成本管控能力也越低,同時價格更是難以降低,但研發的投入仍然需要持續。
為此,我們可以窺見,價格決定了消費的門檻,星期零目前更多瞄準的是一線和新一線城市高收入群體。
另外,據相關統計顯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市場規模約121億美元,預計2025年增長至279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的肉類替代品市場增速最快。植物肉作為真肉的替代品,其市場空間巨大,同時吸引了不少行業內外巨頭的目光。
一個明顯的信號是,星期零想占據后續市場,首先需要打響品牌以及加大研發力度,讓更多消費者接觸植物肉產品并且認可產品的質量,從而通過消費者傳遞品牌可信度。
其次,星期零應該加強規劃化,規劃化帶來的平民化是植物肉能走進千家萬戶的基本前提。
但依目前國內市場消費者對植物肉敏感程度來看,星期零想要擴大市滲透率,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