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走勢太拉胯!海底撈瘋狂開店背后:上半年200億收入,盈利最多1億
日前,海底撈公布2021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即其預計實現收入200億元(未標注,均為人民幣),增長約104%,取得凈利潤約0.8億元至1億元,而上年同期虧損9.65億元。
日前,海底撈公布2021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即其預計實現收入200億元(未標注,均為人民幣),增長約104%,取得凈利潤約0.8億元至1億元,而上年同期虧損9.65億元。
可在海底撈公布這份看似不錯的成績單后,其股價接連兩日(7月26日、27日、28日)下挫。其中在27日,海底撈盤中跌至29港元/股,為年內最低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16日,海底撈股價一度攀升至85.8港元/股,創上市以來的歷史最高紀錄。然而,不足半年,其股價現不足30港元/股,下跌65%,市值蒸發超3000億港元。
2021年上半年最多盈利1億元:不及去年一半
翻看2020年海底撈業績情況,在這一年中,其錄得收入286億元,實現凈利潤3.09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3.47億元下降86.8%。
柒財經注意到,去年因疫情的原因,消費場所被實施限制。作為餐飲行業中知名的火鍋品牌,海底撈受到影響自不必說。所以,2020年上半年虧損近10億元,于其而言比較特殊。
不過,2019年上半年,海底撈實現凈利潤為9.12億元。而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最多1億元的凈利潤,不足前者的九分之一,且不及去年(受到疫情的影響)的一半。
此外,在2016年至2019年,海底撈取得收入分別為78.08億元、106.4億元、169.7億元、265.6億元,對應凈利潤分別為9.78億元、11.94億元、16.5億元、23.5億元。
從中可看出,盡管海底撈2021年上半年取得收入超過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每個單年,不過其凈利潤卻分別遠低于這三年。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在2021年上半年業績預告中提到,雖然報告期內實現由虧轉盈,但業績未能達到公司管理層的預期,這反映內部管理、運營需要改正。
且海底撈于2020年下半年及2021年上半年新開較多門店,相關支出增加,而這些門店達到首次盈虧平衡并實現現金投資回報的時間長于往期。此外,海外門店運營仍受到疫情的影響。
瘋狂開店:去年趕超2018年、2019年總和
事實上,對于海底撈擴張開店,創始人張勇有過反思。今年6月股東大會上,他表示,曾在2020年6月判斷疫情會在9月結束,但現新加坡等店受到影響無法開業。
“我對趨勢的判斷錯了,去年6月,我進一步作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目。當我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已經是今年1月份,等做出反應的時候是3月份了。”張勇直言道。
柒財經了解到,2020年這一年,海底撈新開門店544家,超過了2018年、2019年兩年新開店的總和,至去年年底,其全球門店共達1298家。
即便2020年受到疫情沖擊,海底撈新開門店數創造新高。對于此,有觀點認為,這次擴張實則是張勇想來一場“抄底行動”,無非是想借著疫情租金低,來降低擴張成本。
可世事難料。如張勇所言,部分海外店現仍受到疫情沖擊。而且盡管租金成本在下降,但其他成本隨著大規模開店仍在上升。
最直觀的影響還是在員工身上。2020年財報顯示,海底撈的員工成本從2019年的79.9億元增長至96.8億元,占收入比重對應從30.1%升至33.8%。
另外,2020年這年,海底撈折舊及攤銷成本達30.33億元,較上年同期18.91億元增長60.4%。
同期(2020年),海底撈財務成本達到4.46億元,同比增長88.2%,主要是由于業務擴張,導致租賃負債利息增加及銀行借款利息增加。
更進一步來講,2020年財報顯示,截至去年底,流動性負債中,海底撈銀行借款37.21億元,而上年末僅有1.22億元。另租賃負債從2019年末的7.33億元增加至10.6億元。
再者,2020年底,海底撈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26.8億元,較2019年底略有上升,可比2018年末的41.19億元已有大幅的下降。
以海底撈擴張策略來看,其賬面上的資金很難提供支持,所以從銀行借款成為理所當然,這導致其財務壓力也在增加。
創始人:穩定就沖鋒,不穩定就穩定事
事實上,對于海底撈的業績表現,張勇也很是坦然。據媒體報道,在前述股東大會上,對于業績能否持續增長,其稱,“我作為海底撈最大的股東,我是不抱有希望的。”
在他看來,企業是組織,和人一樣有生命力。今年好,不一定明年好。今年不好,不一定明年不好。盲目擴張肯定會發生的,一旦整合好現在的門店,我還會擴張。
“穩定了我就沖鋒,不穩定了我就穩定,穩定下來就再沖鋒。”對于張勇而言,他反感海底撈被神話,投資需要理性,要謹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