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資“治標難治本”,渤海財險上半年凈虧損1.48億仍為償付能力不達標險企
當前,渤海財險將非車險業務戰略發展作為公司轉型發展的頭等大事,更考驗其核心技術能力、風險識別控制能力、理賠成本控制能力。
來源:藍鯨財經
作者:李丹萍
近日,渤海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財險”)披露2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交出2021年上半年成績單,約虧損1.48億元,且截止2季度末,連續兩個季度償付能力風險評級為C級,為償付能力不達標險企。
盡管6月上旬渤海財險完成了3.48億元的初步增資,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略有回升,但仍處于行業較低水平,較為接近120%的“警戒線”,業內人士直言,增資需配合戰略規劃調整,否則“治標不治本”。
2021年,渤海財險確定三大攻堅方向,聚焦車險業務品質改善;理順非銷售成本管控機制;將非車險業務戰略發展作為公司轉型發展的頭等大事,意圖改善長期虧損的現狀,效果如何,還待觀察。
增資后償付能力充足率仍處行業低位,接近120%“警戒線”
從經營情況來看,渤海財險表現不佳,上半年累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8.66億元,凈虧損1.48億元,其中二季度約虧損1.55億元。
實際上,成立15年來,渤海財險盈利狀況并不樂觀。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9年,渤海財險僅在2015年實現1.05億元的凈利潤,其余年份虧損;2019年,其虧損額增至3.57億元;2020年情況略有好轉,實現750萬元凈利潤,但今年上半年又重回虧損。
從公開信息來看,渤海財險一度受困于償付能力低位。2019年四季度至2021年一季度的6個季度償付能力風險評級中,有4個季度為C級。2021年一季度,渤海財險風險綜合評級為C級,連續兩個季度評級為C,償付能力不達標。
“主要是由于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在120%以下,接近100%的監管紅線”,對于償付能力風險評級連續被評為C級,渤海財險如是回應,“2021年二季度,渤海財險增資已到位,償付能力充足率重新提升至120%以上”。
由于償付能力不達標,渤海財險曾被銀保監會約談并收到《監管函》,要求公司管理層制定改善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工作計劃,切實加快推進增資擴股工作;同時加強經營管理,調整業務結構,扭轉持續虧損的不利局面。此后,渤海財險持續推進增資工作。
6月9日,天津銀保監局批復同意渤海財險增加注冊資本金3.48億元。增資后,渤海財險的注冊資本金從16.25億元變更為19.73億元。無新增股東,股東天津市泰達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達控股”)增資金額合計1.46億元、天津渤海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國資”)增資金額合計2.14億元。
增資完成后,渤海財險第一大股東泰達控股持股比例保持不變,為40.62%,渤海國資躍為第二大股東,股比從6.77%上升至16.06%;澳大利亞保險集團有限公司為第三大股東,持股13.93%。
得益于增資到位,渤海財險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從1季度末的102.62%回升至2季度末123.75%,仍較為接近120%的“警戒線”,處于行業較低水平。
一位保險公司管理人士對藍鯨保險指出,“此次增資是應對監管措施的整改,是必要的行為,算是‘自救’,但公司要想激發和釋放經營活力,僅有增資是遠不夠的,治標不治本,需要配合戰略規劃調整,不排除渤海財險會有進一步的動作,比如二次增資或者加速引入外部投資者,進行混改”。
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4月,渤海財險還收到天津銀保監局下發的《金融監管警示書》,提示其2018年末和2019年末再保后未決賠款準備金均出現不利發展,準備金計提存在較大風險,對公司提出監管要求,并要求向監管部門上報分析報告與整改方案。
對此,渤海財險表示,接到監管警示書后,公司高度重視,成立了準備金提取不足整改領導小組,推進實施和完成監管要求的整改工作,已聘請了獨立的精算評估機構對準備金評估結果進行審核,后續公司將不斷優化業務結構,加強理賠管理,加強基礎數據管理,提高準備金評估工作質量。
車險承壓渤海財險“下注”非車險,核心技術、風控能力臨考驗
藍鯨保險注意到,渤海財險在更早前開展了戰略調整。2019年,渤海財險提出“推進車險有質量增長”、“加快推進非車險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等重點目標,著力推進非車險業務的戰略性發展,調整和完善非車險業務組織和銷售體系。2020年工作會議中,渤海財險喊出“效益為先”的經營理念,意圖徹底改變長期經營虧損現狀。
2021年,渤海財險定下“效益為先、轉型發展、管理升級”的戰略目標,并確定攻堅三大關鍵戰役,聚焦車險業務品質改善,升級車險定價、產品創新等綜合管理能力;進一步理順非銷售成本管控機制;將非車險業務戰略發展作為公司轉型發展的頭等大事,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模式創新為助力,以分散型業務為重點,以股東業務為突破口,發揮集團內協同效應。
不難看出,渤海財險把未來出路定在了“非車險”上,這也是在財險行業車險綜改壓力延續下,不得不做出的調整。
行業數據顯示,商車費改背景下車險業務利潤空間縮窄,各險企車險保費收入不斷下滑。2021年1-5月行業車險保費增速分別為-12.8%、5.2%、-4.3%、-8.4%、-8.8%,拉低財產險保費總收入,財產險單月保費增速整體承壓,增速分別為-4.4%、16.3%、-1.6%、-6%、-5.3%。因此,多數財險公司都進行調整,提升非車險業務占比,實現與車險業務的“雙驅動”。
“尤其是中小險企,在馬太效應明顯的車險市場,即缺乏頭部企業較強的渠道建設能力以及議價能力,也未能在線上化持續投入,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車險僅僅是獲取現金流的業務,且大多經營虧損”,一位保險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在車險領域,服務將成為競爭的主要手段,車險相關的UBI、新能源等新產品也會不斷推出,滿足市場需求,逐步出現客戶或市場細分、差異化經營模式,但也更考驗保險公司的創新能力、定價能力和風控能力等核心能力。
該位業內人士表示,車險綜合改革前后三年,是行業非車險轉型發展的窗口期,渤海財險要實現長遠發展,必須要大力推進非車險發展,努力提高非車險業務規模占比,“非車險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包括核心技術能力、風險識別控制能力、理賠成本控制能力等”。
保險業內人士張明明持有相似觀點,其認為,財險公司轉型發展,尤其是依靠股東的非車險業務,并不是短期行為,短期經營結果并不具備代表性,需要更長周期的檢驗,除了深入挖掘配合程度高的股東業務之外,還要進一步拓展市場化非車險業務,提高風控、理賠能力。從渤海財險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