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開始躺平?多城集中供地延期或中止,天津“打補丁” :借錢買地行不通了
關于土地延期是因遇冷還是過熱,眾說紛紜。
來源-時代財經APP
作者-劉新歌
編輯-張常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2個重點城市土地實行“雙集中”制度是今年土地市場的重大變化,全年分3批次集中發布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的供地模式意在穩定地價、引導市場理性競爭。但從個別城市首輪土地集中供應的效果看,政策預期并未完全實現。
第二批集中供地在即,多城擬上架的土地卻波折不斷,深圳、青島直接叫停,杭州、長沙、天津則相繼將土拍延遲。8月10日,天津發布土地出讓補充公告,將土拍掛牌開始時間延遲到9月1日。
這次涉及的61宗地塊總起始價約533億元,其中市內六區11宗、環城四區18宗、遠郊五區18宗、濱海新區14宗。
除了延期,補充公告還對土拍做出三點重大調整:土地達到最高限價后,以搖號方式確定競得人;調整61宗地塊的最高限價,最高溢價率均降至不超15%,53塊土地價格降幅超20%;競買企業須以自有賬戶交納競買保證金,并提交資信良好的資信證明,及其股東未違規對其提供借款、轉貸、擔保或其他相關融資便利的資金來源承諾。
中指研究院天津分院高級分析師牛曉蕙認為,土地延期出讓有利于正在恢復中的房地產市場。“第二批、第三批集中供應土地的延期出讓,預示著對應批次地塊2021年入市難度較大。預計2021年住宅市場新增供應量出現回落,有利于市場穩定。”
時隔四年,天津再現搖號拍地
搖號是近年土地市場常用的降溫措施,有效抑制了“土豪”房企的炒地熱情,將地價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也使資金實力不同的參拍房企“公平”地站上同一起跑線。天津第一次啟動搖號賣地是在2017年3月,塘沽和生態城兩宗住宅用地達到最高限價、溢價率超過50%,以現場抽簽的方式確定了最終競得人。
而在此之前的2016年,天津樓市一路狂飆。即便從當年第四季度開始的大范圍樓市調控致多地樓市降溫,天津也沒有剎住車,全年新房成交量突破21.7萬套,幾乎相當于過去兩年銷量總和,打破了5年紀錄,千人搶房、“日光盤”“夜光盤”輪番上演。
開發商買地也要靠搶。2016-2017年,天津地王頻出,甚至拍出最高地價102億元、最高樓面價49018元/平方米。2016年,天津賣地收入首次突破千億、約1389億元,較2015年的600多億元大幅增長約130%,截至目前仍是天津土地市場尚未翻越的高峰。
雖然2018年起實施的“海河英才”計劃為天津引來不少人才,但在嚴格的調控、天津發展速度放緩等宏觀因素的影響下,天津樓市自2017年以來逐漸回落。在土地市場上,搖號政策也逐步消退。深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天津甚至對4月出讓的5宗地取消了實行三年的土地最高限價。但盡管如此,全年土地市場還是一片“涼涼”,延期、停牌、流拍等頻繁發生。
不過,今年5月中旬進行的首批土地集中供應,天津地市還是出現了一定的熱度,尤其是主城區的宅地受到熱捧,招商蛇口競得的南開區天拖二期地塊,成交樓面價超過3萬元/平方米,成交溢價率高達49%。
這場土拍幾乎成為寡頭的游戲,融創中國、中交、綠城中國、招商蛇口等最為活躍。牛曉蕙稱,第二次集中供地重提搖號政策,目的在于限制資金充裕的開發商過多拿地,也將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優質地塊的競拍。
借錢買地行不通了
雖然延期土拍有意為土地市場降溫,參拍的門檻卻并未降低。補充公告對房企的拍地資金予以明確規定,不僅須以自有賬戶交納競買保證金,還需提交股東未違規對其提供借款、轉貸、擔保或其他相關融資便利的資金來源承諾。
在天津之前,杭州、長沙、深圳已先后推遲第二批土地的上市,杭州第二次土拍公告由6月推遲至7月,長沙由7月推遲至8月,深圳則由原定的8月9日直接中止。而8月11日,青島終止了第二批集中出讓的100宗地的拍賣活動,再次土拍時間尚未確定。
除了推后上市,多城也在修改土拍規則,競品質、下調土地溢價率成為限地價、限房價、競自持面積之外新的競價模式,杭州還規定,地價達到上限后由原來的“競自持房屋”改為“競無償移交政策性租賃住房”,競品質試點地塊全部實行現房銷售。
關于土地延期是因遇冷還是過熱,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的是,結合第一輪土地集中出讓的表現,堵上土拍漏洞、切實實現“穩地價”的目的,同時給開發商預留較為充足的備戰時間是一大原因。
近期,監管部門動作不斷,土地市場也在視野之內。7月22日的“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和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電話會議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產金融這個關鍵,嚴格房地產企業“三線四檔”融資管理和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加快完善“穩地價”工作機制,優化土地競拍規則,建立有效的企業購地資金審查制度。7月29日,住建部副部長在約談金華、泉州、惠州等5城時再次提到,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房價地價聯動機制,優化土地競拍規則。
房地產金融是房價暴漲、房企爆發式增長的助推劑,但隨著對房地產金融杠桿的監管力度逐漸加大,房價非理性上漲的基礎正在被動搖和瓦解,房企或需盡快適應房地產市場理性回歸規律,否則恐怕連拿地都難。沒有“面粉”,更遑論“面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