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過時了,中國財富迎來大變局
財富結構性拐點,源于經濟模式的切換。
作 者丨侯水然
華商韜略·華商名人堂 ID:hstl8888
圖片:網絡、圖蟲創意
世界級金融巨頭高盛牽手“宇宙行”工商銀行、全球最大資管公司貝萊德聯姻建設銀行、全球基金管理巨頭先鋒集團聯手螞蟻……
外資機構,正在竭盡全力進入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一場規模和結構兩個維度同時進行的財富管理巨變,也由此悄然展開。
中國人的財富,將就此一同走入“賭國運”之路嗎?
今年5月,工商銀行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工銀理財獲中銀保監批準,與高盛資產管理合作籌建中外合資理財公司。工銀理財與高盛合組的理財公司,出資比例分別為49%及51%。
全球資產排名第一的工商銀行和世界頂級的金融巨頭高盛聯姻,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這并不是開始,也遠非結束。
2019年7月國務院發布金融行業開放相關政策后,法國東方匯理資管(Amundi)率先與中銀理財設立合資公司匯華理財,合資計劃于同年12月獲批。該公司2020年已開始營業,隨后發行3只公募基金產品。
建設銀行旗下建信理財與貝萊德,以及交通銀行旗下資管公司與施羅德,也已作為中外理財公司組合,獲得了銀保監會的批準。
甚至有巨頭放棄公募牌照的申請,專心發展基金投顧項目。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的美國公募基金巨頭先鋒領航(Vanguard)近日稱,將集中資源于與螞蟻集團合作的基金投顧項目“幫你投”。
外資機構爭先恐后加碼中國市場的同時,中資財富管理機構也開始加速“內卷”。
外資持續加碼的同時,中資金融機構也在財富管理領域持續努力。
無論是大型銀行、金控集團、保險公司,還是規模相對較小的券商、公募基金,以及來勢洶洶的互聯網平臺,甚至轉型中的小貸公司,都競相加入戰局。
近兩年,支付寶等互聯網平臺積極向財富管理方面滲透,憑借低廉的費用迅速壯大。而作為財富管理零售市場的中堅力量,銀行的領地正不斷被蠶食,面臨客戶流失、管理規模下降的壓力。
為了自救,銀行開始屢屢提及“大財富管理”概念,以此作為財富管理銀行零售轉型的重要入口。
如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在2021年3月表示,大財富管理是未來競爭的制高點,該行正搭建“大財富管理價值循環鏈”的轉型之路,力圖搶占財富管理先機。
讓在財富管理行業有最豐富經驗的銀行有些應接不暇的是,財富管理客群數量龐大、增長迅速,對財富管理也有更多元化的需求。比起口號式的轉型改革,面對自身市場不斷被新入局者蠶食,銀行被迫走上了降費之路。
今年7月份,招商銀行、平安銀行,雙雙降低了基金申購費率。
7月中旬,招商銀行宣布,將優選一批權益類基金,一折銷售。
同日,零售業務轉型中的平安銀行也宣布將大部分非首發、非定制基金A類份額,申購費將降至一折。
自此,銀行的基金申購費率,也終于與互聯網平臺看齊了。
同樣嗅到危險味道,并邁出較為實質性步伐的,還有券商。
2019年初,銀河證券率先將“經紀管理總部”更名為“財富管理總部”。近日,東方財富、中金公司、天風證券等多家券商,陸續進行了設立財富中心等以發力財富管理為目標的架構調整。
多家券商陸續獲得第二批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格,獲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格的券商隊伍持續擴容,券商在基金投顧業務上持續發力。
又何止券商?
銀行不想放手,券商大舉殺入,保險公司也來分一杯羹,基金公司也高喊著“我們更懂基金”,紛紛開設基金投顧公司。還有改頭換面的小貸公司,如曾經的宜人貸頂著YRD的上市公司名稱,把名字改為宜人金科后,也正在著力發展財富管理。
傳統的、非傳統的,持牌的、沒牌的,機構共同發力,有的營銷概念,有的鼓吹市值預期,而它們之所以如此努力,主要還是看上了財富管理在未來巨大的市場規模。
中外機構齊齊加速財富管理業務的背后,是巨大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他們看到的,是中國人的財富配置即將迎來的歷史性變化。
這將是一場規模和結構兩個維度的巨變。
針對規模,金融機構、投資公司紛紛給出了自己的預測。部分機構推測,中國個人可投資規模5年即將由200萬億規模躍至300萬億級別,10年將躍至450萬億規模級別。
據中泰證券相關研究報告,2025年,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將由2020年205萬億元提升至332萬億元。而奧緯咨詢則預測,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未來5年復合增速為10%左右。
高盛全球投資研究部給出了更長遠的分析,十年后,中國家庭的可投資資產規模,將達約450萬億元。
與規模增長相對應的,是財富管理機構的收入。
中泰證券預計,2030年財富管理行業收入達3.67萬億元,未來10年平均增速17.5%。2030年財富管理行業稅前利潤達2.62萬億元,對應10年平均增速為20.9%。
十年后,這些萬億級別的收入和利潤,將由基金、銀行、券商、保險、私募、信托、第三方等財富管理機構共同瓜分。
巨大的存量之外,是財富管理史上將留有一筆的巨大結構性變化。
高盛預計,這450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約六成將投放于證券、公募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非存款類的產品,非存款類產品規模將有巨大提升。
中泰證券預計,未來10年財富管理行業管理規模平均增速12.4%,其中基金、銀行、券商、保險、私募、信托未來10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4.1%、12.2%、11.7%、12.7%、12.1%、7.6%。2030年財富管理行業3.67萬億的收入中,貨幣類、股票類、債券類、非標及其他類產品分別貢獻0.13萬億元、1.57萬億元、0.97萬億元、1.00萬億元。
▲來源:中泰證券研究所報告
基金、保險的產品規模將超過平均的增速,而偏股型產品收入貢獻會明顯提升。
各機構之間達成了這樣的共識——房地產時代落幕,權益類時代即將到來。
對比發達國家可以看到,國人從貧窮到富有的財富配置歷程中,一直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即便多年管理私募基金,并一直鼓吹“時間的玫瑰”的私募大佬但斌都說,普通人最好的投資還是房子。
▲但斌
這是經歷一輪又一輪通脹和資本市場牛熊洗禮后,開始逐漸刻進只會儲蓄的國人基因里最樸實的觀點。過去多年,房價上漲的造富效應,是不爭的事實。
由此造成的結果是:相較美國、日本等國家,中國居民財富配置呈現完全不同的結構。
一個突出特點,是實物資產占比高于金融資產。美國和日本的金融資產占比分別為70%、63%,高于實物資產。而在中國,居民資產中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各占一半。
另外一個突出特點是,高占比的實物資產中,住房是主要部分。美國、日本住房占居民資產比例均為24%,而住房占我國居民資產46%。
未來,我國居民實物資產占比將有所下降,金融資產配置將更為多元化,權益類資產配置將有所提升,財富管理全靠買房的觀念終將改變。這并不是“房住不炒”等監管手段決定的,人口結構的變化或許也是影響因素。
然而資產底層邏輯的變化,背后是經濟發展模式和結構的改變。
近二十年來,居民財富配置醉心于房地產,房地產為代表的實物資產占比過高,而其余金融資產,也主要配置在有剛兌屬性的銀行理財、信托等資產上。剛兌的產品,底層資產流向地產及相關平臺,形成這套資產流轉邏輯的基礎,是過去幾十年地產+基建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
而當房地產和基建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過去,直接融資更適應新經濟發展模式和結構。
直接融資、更多元、向股權類資產傾斜的金融機構資產端配置,更能拉動以消費科技等新興行業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的經濟模式。對應到居民資產配置上,就是更多權益類的資產。
由是,雖然當下人們選擇超配房地產,但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更多資金會轉入到更適合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的權益類資產中,股票、基金、信托、股權……
新經濟模式下的雞生蛋、蛋生雞,終將從儲蓄、銀行、蓋房子、買房子之間的閉環,變成權益類資產融資貢獻給消費、科技行業,再反哺新興行業。
繼續回到之前但斌的話。
但斌說不如買房的大前提是,“如果你做股票投資,對不起,是很容易讓你虧成零頭的。去年對我們優秀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都是大年,但是我們一般的老百姓很容易虧成零頭。”
權益類資產,即股票、債券、股權等資產,比起一眼就能看穿地理位置好不好、朝向好不好并判斷出價值的房子,更難以琢磨,也更專業,這就需要將錢交給專業的財富管理機構。
對于財富管理機構來說,這將是巨大的蛋糕。而對于國人的財富來說,這是機會,也是挑戰。
面對財富管理的新變化,到底如何理財?
這是一個因為很大,了解的人可能需要忍耐一下的問題。
首先,要繞過大坑。
過往理財的種種大坑,還歷歷在目。
“原始股”騙局可以說是最久遠的理財騙局,誘導親戚朋友購買“原始股”,承諾可以上市,但之后上市時間一拖再拖,直至承諾可以上市的人消失,投資者才發現被騙。
“郵幣卡”騙局和“原油現貨”騙局很類似,看似專業的推銷電話,或是“微信美女”引人入局所謂正規的交易所以及所謂正規“老師”帶炒,或是收取高額交易費,或許整個盤面都可以后臺編寫。
而后,金融創新中,衍生出部分高回報高風險的P2P。直到部分平臺跑路,才暴露出資金池等違規問題,留下一地雞毛。
極高的收益率吸引下,部分金融創新成了擊鼓傳花,終成“我惦記你的利息,你惦記我的本金”的騙局。
甚至部分持牌機構,它們所銷售的低風險產品,風險一點都不低。
2020年4月份,中行“原油寶”受國際原油期貨劇烈波動影響,產生了負收益的情況。如果按原有規則,部分投資者不僅血本無歸,還要返錢給銀行。
而如此可怕的產品,此前在銀行中是作為低風險理財產品銷售的。
“原油寶”事件后,部分銀行的大宗產品交易類業務相繼暫停,至少有5家銀行發布了暫停原油相關業務的公告。
有業內人士評論認為,“原油寶”類事件,暴露了銀行在產品設計、投資者適當性問題上,存在的嚴重不足。此外,此類事件也應當引起監管的關注。
對于此類產品,銀行確實在持續做出調整,將適當風險的產品賣給更合適的人。
2021年7月,招商銀行連發5份公告,限制個人貴金屬業務,并將個人外匯期權直接叫停。
此前種種,有些是個人投資者教育亟待加強,有些是監管空白,有些是持牌金融機構的急功近利,都是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共同交的學費罷了。
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場結構性和規模雙雙巨變的財富管理變局中,隨著本土金融機構的進化和外國金融機構的進入,未來理財會更專業、更科學,市場會更健康。
遠道而來的國際機構,帶來了更多新鮮的概念。
例如國內的基金理財銷售,一直被詬病的是走量賺錢,按銷售量收取費用,時常面對部分特定產品“激勵”的誘惑。如部分產品、新基金,在特定期間內,會有較高額的回扣,這將導致銷售人員更傾向于銷售這類產品。
而和螞蟻合作的先鋒領航投顧CEO張宇在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強調了自己的獨立性,稱“先鋒領航投顧是一家獨立的第三方基金投顧服務公司,與基金、券商、銀行出身的投顧機構最大的不同是,我們不發行、也不銷售任何產品?!?/span>
如果財富管理機構是以投資顧問而不是銷售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就不會為追求短期的銷售額或激勵,而更能站在投資者角度著想。
目前,國內也有小部分的財富管理機構,開始借鑒投顧公司建議,僅出具顧問意見,而不再直接銷售產品,但還不是主流。
國民財富管理從房地產向權益類的結構性轉移,并如發達國家那樣成熟起來,尚有漫長的路要走。但好在,一直在向前推進。
財富管理的目的有所不同,拋開在股市中進出的高風險偏好投資者不論,單從財富管理角度,有些人是為“跑贏印鈔機”,部分高端人士是為了傳承財富,而對于眾多普通人來說,或許也就是攢些錢,最終目的是養老。
而提及發達國家成功的財富管理案例,很多人會提及美國的“401K”,和與之相應的全民在國運上的豪賭。
401K計劃是美國的養老儲蓄產品,于1978年推出。該產品之所以被命名為401K,是因為相應的稅法部分正好是401K。
401K計劃即勞動者從當年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交給專業的投資者打理,作為退休后的養老金。而該計劃的初衷,是應對美國養老金缺口的壓力,鼓勵美國國民增加養老儲蓄。
該計劃在彌補美國養老金缺口的同時,給美國的股市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成為了美國至2000年為止長達22年大牛市的主要推手。
據相關研究,自八十年代初401K計劃實行后的20年,該計劃給美國股票市場貢獻的增量資金高達6000億美元,而至2017年底,該數據已達1.6萬億美元。
▲來源:招商策略研究
有人因此評價,美國的401K和美股的長牛,其實是美國人一起賭國運,并且賭贏了的結果。相信國家經濟會持續增長,相信股票市場上的企業,真金白銀投入養老錢,從而實現多贏的局面。
對于國人來說,倒不一定是401K這樣的產品,但對比發達國家,財富管理行業的機構化、產品化是大趨勢。如70年代分水嶺后,美股投資者居民占比下降、機構持續提升。機構投資者中,70年代到80年代養老金占比最高,2000年后共同基金、外資及ETF占比提升。
美股機構化過程中,居民通過養老金及基金間接入市,提升了直接融資占比,進而推動新經濟拉動經濟復蘇和共同基金發展。
外資加入國內金融機構內卷大軍,更大規模的資產將涌入權益類投資,屬于中國的401K,或許也不會太遠。
一個共賭國運、多方受益的時代,值得期待。
[1]《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發布關于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上海證券報
[2]《深度丨“財富管理行業”的收入、利潤和市值詳細測算:10萬億市值的黃金賽道》騰訊新聞
[3]《“內卷”還是必然?招商銀行、平安銀行賣基金爭相大降價,申購費看齊互聯網,行業格局要變天?》新浪財經
[4]《券商私募業務全面爆發,中信證券銷售800億,比肩招商銀行》券商中國
[5]《牛市基石:美國401k計劃的前身今世——中美對比深度系列報告之三》招商策略研究
?
THE END
出品人:畢亞軍
主編:王曉??責編:周怡? 劉彥潮
美編:楊亞姣??運營:方樂迪? 張嬋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能核實版權歸屬,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