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倍量增長空間,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巨人值得賭一把嗎?
萬一實現了呢?
作 者?/ 文 雨
編 輯 / 小市妹
來源/市值觀察
與其糾結于要不要跟進已經漲上天的熱點股,不如翻一翻還在地下趴著的潛力股。
比如貝斯特,一個既沒名氣也沒人氣的創業板上市公司。
正外部性賽道
什么樣的行業更容易走出大牛股?
放在之前,人們或許會毫不猶豫的回答:只要是能賺大錢的賽道都可以。但現在,我們必須拋棄這一理念。
社區團購不香嗎?游戲不賺錢嗎?教培行業沒有成長空間嗎?
都不是。
但這些行業的公司你還敢投嗎?或者說,投資這樣的公司還有意義嗎?
近期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足以給整個投資圈敲響警鐘,投資邏輯的框架必須重新校正,自上而下的順序應該是:先看外部性,再選好生意,最后看成長性。
本著這個原則,我們來看看貝斯特。
公司最為倚重的產品是渦輪增壓器零部件,占到了總收入的七成以上。
全世界各國都在想法設法的進行碳減排,而汽車減排是重中之重,除了大力發展新能源車,傳統燃油車也必須控制排放。目前的“節能減排”技術主要包括整車輕量化、高效內燃機、渦輪增壓、自動變速器、混合動力、電子控制技術等。
相對而言,渦輪增壓技術被認為是最經濟有效的技術選擇,其減排原理是通過提高發動機進氣量來提高燃油效率(渦輪增壓技術可提高汽油發動機近20%的燃油效率,提高柴油發動機近40%的燃油效率),在節能的同時降低尾氣的排放。
除了傳統燃油車,混動和氫燃料系統汽車也可以配置渦輪增壓器,IHS預計,到2025年,全球76%的混動系統和100%的氫燃料系統都將采用渦輪增壓技術。
去年開始,全球各國碳排放法規陸續收嚴,低排放和低油耗成為汽車發展的核心方向。而且從滲透率水平來看,最早推行減排政策的歐洲地區的渦輪增壓器的配置率最高,基本達到70%-80%的水平,這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鑒的數據,以此為標準,渦輪增壓器在全球范圍內還有很大增長空間。就拿日本來說,之前以自吸為主,但目前也已經逐步開始轉向渦輪增壓。
▲圖片截取自國盛證券
主業放量,輔業爬坡
從競爭格局來看,渦輪增壓器市場集中度非常高,2020年,蓋瑞特、博格華納、三菱重工、石川島和大陸集團五大渦輪增壓器制造巨頭占據了全球85%的市場份額,基本形成了一個穩態格局。
▲圖片截取自國海證券
作為零部件廠商,貝斯特早就進入了頭部企業供應鏈,全球渦輪增壓器龍頭蓋瑞特是公司最大的客戶,2020年貢獻了總收入的44.37%。
海外渦輪增壓器龍頭不會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貝斯特在國內也有競爭對手,主要就是科華控股、華培動力、蠡湖股份等A股上市公司。
盡管不是通吃這一賽道,但和同行相比,貝斯特有顯著的成本優勢。
2020年,貝斯特汽車零部件的毛利率為38.88%,產品主要是葉輪、中間殼和少量的壓氣機殼,而同期科華控股中間殼及裝配件的毛利率為21.97%,蠡湖股份壓氣機殼及其裝配件的毛利率為29.52%,華培動力渦輪殼和中間殼的毛利率只有9.91%。
貝斯特每個單品的毛利率都高于國內同行,并且,公司的產品單價并不比同行高,較大的利潤空間來自成本控制能力,這和貝斯特工裝夾具的出身背景有直接關系。
從長期來看,成本優勢是一家公司不斷擴大市場份額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去年華創證券算了一筆賬,未來渦輪增壓器全球穩態需求大約是每年6千萬件,貝斯特所生產的零部件的市場空間為118億元,公司在全球的潛在目標市場份額為35%,最終營收會達到41億左右,相較于目前大約還有5倍的增長空間。
如果市場需求上升,但自身產能跟不上,那也只能干瞪眼,而提前進行了布局的貝斯特顯然不用擔心這一問題。
▲圖片截取自華創證券
2017-2019年,貝斯特用IPO募集的資金進行了三期和五期工廠的擴建,產能大幅提升,2020年公司又發行了6億可轉債,繼續加碼渦輪增壓。根據華創證券的測算,待這一輪產能完全釋放后,可以支撐貝斯特達到17-22億元左右的營收體量和3.8-5.1億元的凈利潤規模,相較于去年的盈利水準均有翻倍空間。
除了渦輪增壓器這一主業,貝斯特也在向新能源領域延伸。
2019年,公司收購了蘇州赫貝斯,成功切入特斯拉供應鏈,2020年出資設立易通輕量化技術公司,專攻汽車輕量化產品。去年貝斯特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目前公司已經向蓋瑞特交付了氫燃料電池核心配套組件,并應用于日本本田clarity新能源汽車,此外還成功取得博世中國(Bosch(China))氫燃料電池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代碼,成為其合格供應商。
可轉債募集的資金中有一部分用于140件新能源零部件的擴產,盡管目前對貝斯特業績的貢獻有限,但作為輔業,處在產能爬坡期的新能源產品在未來也不失為一個增厚利潤的點。
今年一季度,貝斯特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增89%,相較于去年四季度也實現環比增長,基本可以確認進入業績加速期。
隱形資產
如果站在彼得林奇的視角看貝斯特,那么后者的隱蔽資產屬性或許會令前者興奮。雖然體量不大,但貝斯特旗下也有一個具備潛在價值的子公司——旭電科技。
旭電科技的公開資料非常少,就連公司官網的產品介紹也停留在了2018年,但從僅有的信息中可以得知這家公司生產高階曝光機,目前主要應用于PCB等產業中,并尋求向半導體領域延伸。曝光設備是PCB生產制造環節必不可少的關鍵設備,用于線路層曝光及阻焊層曝光工藝環節,主要功能是將設計的電路線路圖形轉移到PCB基板上。
從貝斯特的財報中可知,公司持有旭電科技20%的股權,2020年,在權益法下確認的投資收益為516.69萬元,以此來推算,去年旭電科技的凈利潤達到2584萬元,而這一數據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別為1651.43萬元、2000.3萬元,過去兩年的增長率分別為21.12%和29.18%,依然處在高速成長的通道。
近幾年,隨著5G、汽車智能化等產業逐步落地,全球范圍內對PCB的需求持續提升,Prismark也在前不久將2021年的PCB市場增速從8.6%上調到14.0%。
PCB行業規模的擴大自然會帶動上游設備景氣度的提升,而這對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都有影響。存量市場主要是現有曝光機的升級換代,隨著線寬線距的不斷縮小,替代需求不斷增加,增量市場受益于PCB生產企業的擴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PCB廠商的擴產規模已經超千億,必然會帶來設備需求的提振。
2018年,貝斯特收購旭電科技20%股權的時候只花了1600萬元,以旭電科技去年2584萬元的凈利潤為基準,按照目前A股電子設備公司少則幾十倍、動輒上百倍的市盈率來估算,其潛在估值在幾億到幾十億不等。在注冊制的大環境下,將來一旦上市,必將給貝斯特帶來非常豐厚的回報。
總結一下,貝斯特身處碳減排這極具正外部性的賽道,政策層面沒有風險,業績上則有確定性增長空間,行業和公司的能見度都是比較高的,基于顯著的成本優勢,賣方給出長期五倍的奮斗目標,能否實現不敢妄言,但現有產能完全釋放支撐業績翻倍是可預見的。
從股價走勢上來看,近期明顯有資金在底部建倉,不排除會有回調風險,但從長期來看,目前20倍的動態PE還是有安全邊際的。
最后需要強調一點,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純屬個人觀點。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