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乘客被車主棍打”,嘀嗒順風車又出事了
招股書提交了將近一年的嘀嗒出行,在順風車業(yè)務上又出事了。
文丨黃芳華
出品丨牛刀財經(niudaocaijing)?
據“嘀嗒出行”微博消息,8月15日,山東青島一位女士稱,自己在七夕當日在嘀嗒出行平臺打網約車時,因協商更改目的地發(fā)生糾紛,被司機拿著類似警棍的東西當街追打。
針對網上熱議的“司機棍打女乘客”事件,嘀嗒出行發(fā)布回應稱,該事件仍在警方調查處理階段,平臺在接到乘客投訴后,出于安全起見,已將車主賬號作出暫停接單和封禁處理,接下來將配合警方后續(xù)工作,持續(xù)關注事件結果。
實際上,每個順風車平臺上都存在非理性行為者,沒有一家平臺能夠保證100%杜絕類似事故。而在無法取得全社會共識前提下,因安全問題產生的震蕩隨時可能再次波及整個行業(yè)。
2014年嘀嗒出行APP的前身“嘀嗒拼車”上線,與當時滴滴、快滴、UBER在網約車賽道激戰(zhàn)正歡不同的是,嘀嗒出行一開始就選擇了順風車賽道。
據了解,順風車服務費、出租車服務費、廣告及其他服務是嘀嗒出行營收的三大來源。目前,嘀嗒出行的業(yè)務板塊主要包括順風車和出租車,其中順風車作為主打業(yè)務,占據了收入大頭。
不過,單一的業(yè)務模式也是嘀嗒出行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
要知道,順風車之所以能夠得到發(fā)展,最大原因就是對于乘客用戶來說比網約車更低廉的打車價格,因此順風車相比網約車抽成的比例更低。
嘀嗒出行主要是向順風車車主收取服務費來增加營收。
嘀嗒招股書顯示,于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嘀嗒順風車平臺分別產生約2360萬次、4820萬次、17850萬次及5930萬次搭乘,同期交易總額分別約為7億元、19億元、85億元及33億元。
此外,順風車業(yè)務作為嘀嗒出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18年至2020年分別為嘀嗒出行貢獻了占總營收比例為66.3%、91.9%、89.2%的收入。這無疑是嘀嗒的命根子。
雖然順風車業(yè)務的出行成本主要是靠車主分攤,因此補貼力度不大。但順風車的目標用戶就是一群對價格十分敏感的人群,補貼力度很大程度上會輕易改變他們的選擇。
2018年,嘀嗒出行對還有578萬元的補貼,到了2020年,直接不補貼了。與此同時,順風車用戶補貼則增加至1.35億元,占比總營收超過了17%。
隨著滴滴在順風車市場的強勢回歸,嘀嗒出行不得不加大對順風車用戶的補貼,這對于剛盈利3.43億元的嘀嗒出行來說負擔不小。
另外,相較于網約車,順風車是利潤最低的業(yè)務。順風車的抽成一般在10%左右,而網約車是兩倍以上,過度依賴順風車業(yè)務讓嘀嗒出行的盈利能力失去了競爭力。
但是嘀嗒出行的順風車業(yè)務目前還是存在風險隱患。嘀嗒在招股書中坦承,順風車業(yè)務的增長速率存在不確定性。
近年來,主要出行平臺上發(fā)生的與其順風車服務有關的惡性犯罪事件,導致公眾對順風車安全的擔憂、對業(yè)務模式的爭議及監(jiān)管機構的嚴格監(jiān)管,阻礙了市場增長。
受安全事故影響,市場對順風車的接受程度仍不太確定,這也是主打順風車業(yè)務的嘀嗒出行的一大隱憂。與此同時,與業(yè)務營運有關的安全成本將大幅增加。
招股書顯示,從2018年起,滴滴順風車事故發(fā)生后,安全成本逐年增加。在過去兩年半時間里,嘀嗒安全成本為100萬元、949萬元、484萬元。以2020年上半年為例,同期員工成本僅為251.4萬元,安全成本約為其兩倍。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認為,嘀嗒出行第一次IPO被扼殺在襁褓里,也是因為過度依賴順風車業(yè)務。與此同時,身處法律空白地帶的順風車業(yè)務也很容易出現訴訟糾紛。
今年以來,嘀嗒出行出現了順風車車主臨時加價、車主與乘客發(fā)生爭執(zhí)、侵害消費者隱私等問題。
目前,嘀嗒出行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順風車,但是多個城市都的順風車相關政策都要求,車主每日順風車最多載客2次。
在滴滴、哈啰出行、曹操出行、嘀嗒出行四家平臺里,嘀嗒出行順風車業(yè)務的安全指數為倒數第一。
監(jiān)管對于順風車業(yè)務并未出臺正式文件。
政策空白讓嘀嗒出行在未來的發(fā)展多了許多不確定性,因為一旦出臺相關規(guī)定,對嘀嗒出行的影響可能是壓縮市場份額、也可能是增加運營成本。
和已經在法律法規(guī)上被正名的網約車業(yè)務不同,順風車業(yè)務至今仍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
另一方面,安全問題也是順風車行業(yè)的一道坎,同時這也是嘀嗒出行上市后最不可控的風險。
此前招股書顯示,嘀嗒出行順風車平臺累計收到77宗總計207萬元的行政罰款,處罰原因都是由于“擅自從事或變相從事網約車經營活動”。嘀嗒對于車輛、司機的合規(guī)管理、乘客安全性的保護措施都還需要加強。
嘀嗒雖然還有另一條業(yè)務線路——智慧出租車服務,這種模式需要強大的后臺技術來維持,而目前嘀嗒的科技實力還在探索階段,不足以支撐未來深度開拓出租車網約市場的宏大設想。
2020年10月,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在6個月后變成“失效”狀態(tài)。2021年4月13日,嘀嗒出行重啟上市進程,當前未有新動向傳出。
但即使成功搶先登陸資本市場,在國內共享出行第一股的光環(huán)下,嘀嗒出行仍還是有無盡的隱憂,一方面來自競爭對手,一方面來自己高懸的監(jiān)管利劍。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fā)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fā)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