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洲國際,雙匯發展的“套利工具”?
8月17日晚,“萬家”風云又起。一篇署名為萬洪建的自媒體文章在業內瘋傳,文章中,除了繼續揭發萬隆“套利”的操作外,萬洪建還透露出一個更加驚人的結論——萬洲國際,實際上是雙匯發展向外流出資產的套錢工具……?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作者/黃海
萬隆引退、CFO接棒、小兒子扛旗、舊太子祝福,就在外界以為雙匯這場“內斗”暫時告一段落之時,風云再起。
(來源于網絡)
8月17日晚間,一篇名為《我眼中的父親和萬隆》的自媒體文章在業內迅速傳播,署名萬洪建。
文章中,萬洪建指出,老強人締造的另一家千億上市企業,萬洲,是萬隆先生在香港與楊摯君精心設計,大律師李署峰出謀劃策所造出來的套錢工具。
一份爆料,資本、權色、勢力等要素齊聚,從6月中旬就處在風口浪尖的萬洲國際被萬洪建從里到外完成了一次“大起底”。而由于萬洪建的爆料,雙匯發展、萬洲國際一度逼近跌停,兩家公司市值雙雙跌破900億。
萬洲國際“吸血”雙匯?
萬洲國際是目前國際上最大的肉制品集團,萬氏家族是這艘巨輪的掌舵人。
通過層層架構,萬洲國際間接持有雙匯發展約70.33%的股權,是雙匯發展的絕對控股東,并持有美國豬肉企業史密斯菲爾德的全部股份。
在萬隆辭任之前,市場一度戲稱“萬洲國際姓萬,萬隆的萬。”
罷免公告發布兩個月整,萬洪建再次向老東家開炮。“萬洲沒有實際的生產運營,它實際上就是雙匯與史密斯菲爾德的拼盤,它的作用,就是通過各種眼花繚亂的財務手段,復雜的架構,將國內雙匯的錢不露痕跡轉出境外,從來沒有逆向回流過。”
與萬洪建再無關聯的萬洲國際被描述為雙匯向境外轉移資產的工具。
萬洪建在文中稱,今年2月26日,萬隆攜萬洲國際CFO郭麗軍一起簽發"關于調整美國六分體價格建議",不理會國內雙匯管理人員的強烈反對,繼續大量進口美國六分體,2月底進口六分體的市場平均價格只有21500元,他們卻強行將美國產品進口結算價格從21000元/噸大幅提高到25800元/噸,進口量接近10萬噸。
上述消息與第一財經的獨家報道互相印證。
據報道,2021年1月末,萬洲國際管理層發現,雙匯1月份生鮮事業部進口六分體(含腿部)1.5萬噸,實現利潤超過3000元/噸,但同期美國兩家工廠生產虧損為1000~2000元人民幣/噸。因此萬洲國際決定從3月1日起,將雙匯所使用進口六分體的接收價格調整至超過2.5萬元/噸,較1月份的采購價提升了超過千元/噸。
如此看來,倘若上述交易模式確實存在,雙匯發展的大股東萬洲國際實際上是在利用雙匯發展,為史密斯菲爾德“托底”。
據商務部“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顯示,開年以來,國內豬肉價格沖高后持續回落。5月中旬,有數據統計的豬肉均價降至25元上下,并于次月降至20元。
直至今日,豬肉價格依然在20元上下浮動。8月17日數據為例,北京朝陽區大洋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豬肉(白條豬)價格已低至16.8元/公斤。
與國內豬價走勢兩相參照,今年5月底后,雙匯發展繼續使用進口豬肉的決策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此消彼長”的業績
2021年上半年,雙匯發展罕見地降速了。
財報顯示,雙匯發展上半年實現營收349.1億元,同比下降約4%;實現凈利潤25.37億元,同比下降了16.57%。
進口肉盈利下降直接影響了雙匯發展的生鮮板塊。而談及雙匯發展上半年高價進口六分體的舉措,萬洪建亦嗆聲:“如今,這些昂貴的凍肉正躺在雙匯的倉庫里,成為雙匯的巨大潛虧,大把鈔票,又從太平洋上空飄到了美利堅合眾國”。
(來源于網絡)
按萬洪建所言,其指出的問題實際為存貨以及存貨跌價。財報顯示,上半年雙匯發展存貨為77.6億元,同比增長了21.6%。其中鮮凍豬肉約為50億元,比期初增長81.4%,存貨跌價準備為3.8億元,增長了122%。
雙匯發展在一份投資者調研報告中曾坦言,“盡管產銷規模增長,但因凍品盈利下滑、進口肉盈利下降以及計提減值的影響”,生鮮品業務的營收凈利均有所下滑。
2020年時,雙匯發展曾憑借美國進口豬肉的價格優勢在豬肉價格飛漲時賺得盆滿缽滿。時至如今,雙匯發展曾經控制成本的利器——進口肉正在成為反噬公司利潤的“兇手”。
面對調研機構有關“二季度進口貿易的金額繼續增加”的提問,雙匯發展表示,“公司進口一般當期結算的是遠期訂單。”
這邊雙匯發展半年業績下滑,另一邊,萬洲國際的半年報“風景獨好”。
2021年上半年,萬洲國際實現營收合計133.31億美元,同比增加6.8%;實現經營利潤9.2億美元,同比下降0.5%;生物公允價值調整后的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總額6.52億元,同比翻番。
分業務來看,上半年,萬洲國際在美國的豬肉業務約虧損了1700萬美元,而同期其在中國的豬肉業務凈利潤則為6800萬美元。
此消彼長之間,為萬洲國際提供歸母凈利潤增長的神秘人昭然若揭——位于美國的史密斯菲爾德。
矛盾的核心——史密斯菲爾德
來來回回數次交火,萬洪建與萬洲國際之間的爭論內容和繞不開一個話題,史密斯菲爾德。
2013年,完成管理層收購的雙匯集團擬出資71億美元,將美國最大的生豬企業史密斯菲爾德收入囊中。
這是萬洪建與萬隆矛盾開始的地方。
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時,萬洪建曾諫言,美國業務基本已經成熟,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交易過于龐大,一旦出現問題,可能發源地業務也會受到嚴重破壞。這一諫言被視為“忤逆”,當時萬洪建曾主動辭職。
質疑的聲音被按下,一片歡呼聲中,2014年4月,萬洲國際在香港上市。
史密斯菲爾德成為萬洲國際在美國的業務實體,業務涵蓋生豬養殖、生豬屠宰、肉制品和生鮮豬肉的加工和銷售等領域。吞并前者的萬洲國際也一躍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肉制品企業。
上市前夜,萬洲國際給兩位高管發了個大禮包,萬隆,以及并購與融資事務的執行董事楊志軍,獲得了總計價值5.97億美元的巨額股票獎勵。
復盤萬隆這一操作時,萬洪建言辭激烈,“萬隆迫不及待,以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成功為借口,聯同自己秘書自我獎勵50多億港幣仍不滿足,再把原來承諾授予管理團隊的3.5億股萬洲獎勵股票,在2017年,也全部抓入他一個人的口袋。”
萬洲國際上市之前曾叫做“雙匯國際”,彼時,以萬隆為首的雙匯集團管理層以信托方式設立興泰集團,興泰集團通過增資擴股將資本金注入雙匯國際,并通過全資子公司雄域公司間接持有雙匯國際31.82%的股權。
然而,眼見著雙匯越走越遠,越做越大,興泰集團的管理團隊們卻發現:因股權結構,自己沒有得到一分錢的分紅。如果想出售股權,也只能按興泰集團的凈資產折扣后賣給萬隆一派的雙匯大股東。
同樣據第一財經報道,自2016年興泰第一次啟動股權退出機制,收購計價規則就逐年下滑,從最開始的1.1倍最終跌至0.7倍,約合萬洲國際股價的三折。
對此,萬洪建評價道:“(萬隆)利用自己雄厚的勢力,在員工處于一盤散沙的弱勢背景下,巧取豪奪,從員工持股的興泰公司,強行用一半的低價交易,萬隆先生自己獲利50多億港幣”。
除此外,萬洪建還爆出另一細節,2007年,雙匯的國企改制進入尾聲,參與國企改制的鼎暉公司曾私下無償授予萬隆5%的雙匯股份。“由于雙方無法或不愿公開此項交易,于是這5%的股份就直接轉賣給了香港一家公司,而萬隆先生私下獲得了2億美元的對價款項。”
截至發稿,雙匯發展及萬洲國際尚未對萬洪建爆料內容給出具體回應。
責任編輯?|?曹婧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