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抱團≠真正開放 被阿里私心裹挾的騰訊能否拒絕?
巨頭抱團≠真正開放 被阿里私心裹挾的騰訊能否拒絕?
阿里騰訊要互聯互通的消息,已經從年初傳到了現在。如果說之前傳的沸沸揚揚的都是“緋聞”,最近幾天的消息,已經到了“正主回應”的環節。本以為這場“聯姻”是兩家已經商量好的門當戶對的“親事”,但如今從兩家正主的表態中可以看出,這可能并不是“兩情相悅”的喜事。
8月初阿里CEO張勇公開談互聯互通:“平臺之間如果能實現互聯互通,肯定能帶來新的改革紅利。”而騰訊2021年半年報的業績溝通會上,總裁劉熾平的回應——“騰訊的生態環境‘本質上’是開放的”“不同平臺有不同的制度”“平臺間的互通是非常復雜的問題”“我們會非常謹慎地處理這些問題”……
態度各自鮮明的發言,讓這樁“聯姻”里最大的獲利方是誰不言而喻。其實,如果仔細分析下來,對于互聯網行業的一些其它從業者,尤其是中小企業來說,這不僅不是“喜事”,甚至是“噩耗”。
背后仍是私心:攫取流量鞏固在電商領域的壟斷地位才是目的
先來看雙方態度背后的原因。從提交淘寶特價版小程序試探,到官方發言人出來表態,即使是隔著屏幕,我們都能感受到阿里對于這樁“親事”的急切。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不用說是商業社會了,阿里的態度背后,是利益使然——它看上的是騰訊的流量,尤其是微信的十億流量池。
阿里對流量的渴望從淘寶成立延續至今。在互聯網人口紅利消失,這種渴望就更加迫切。近段時間,阿里的用戶增長主要來自于淘寶特價版。這還是阿里以巨額營銷費換來的。
前不久,東吳證券在研報中表示,2021財年阿里新增年度活躍買家0.85億,增長11.7%,增速同比有所下滑,隨著低線城市用戶紅利的逐步消散,用戶增長的天花板將逐漸顯現。
因此,已經有分析人士直言不諱指出,“無論是中國零售平臺年活用戶數、中國零售市場移動月活,還是淘特年活消費者的增量,都顯著少于上一季度,這或許意味著,阿里后續新增獲客只能寄希望于與騰訊的生態互開。”
風水輪流轉,曾經主動屏蔽微信、百度等接口的阿里,為了尋找新的流量也不得不把目光重新鎖定微信。眼下對阿里來說,微信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塊“肥肉”,這算得上是中文互聯網領域阿里尚未介入的最大流量池。
從這方面分析,阿里主動與騰訊互通生態,最直接的目的也浮出水面,即希望借由微信帶來的新鮮血液,鞏固自己在電商領域的壟斷地位。
只顧自己加強壟斷,卻對千萬中小商家的“瑟瑟發抖”視而不見?
當然,肯定有人說,如果真的開放了,微信的交易額不就上漲了嗎?這對微信來說應該是有利的。
且不說對微信本身是不是好事,至少微信內的千萬中小商家已經開始“瑟瑟發抖”了。此前,阿里騰訊傳出互相開放的消息后,拼多多、京東股價應聲下跌。連這兩位“小巨頭”都頂不住,更何況中小商家呢。
數據顯示,2020年通過小程序產生的交易額同比增長超過100%。為了吸引商家入駐,微信今年還開放了外部跳轉,甚至免去商家的支付費率。對一些深耕微信的中小商家來說,微信生態中的小程序、企業微信、視頻號直播相互關聯,結合微信群,已經能建立起自有的思域流量,打造交易閉環。
(圖片來源:Tech星球)
筆者曾聯系過某位經營服飾產品的微信商家,對方表示,微信生態與傳統電商平臺不同,在微信里經營的更多是私域流量,復購率高,且營銷成本較小,“從獲客成本和效率上來看,微信更劃算,而且不需要傭金”。
如果開放,不管是淘寶,還是淘寶特價版,都會憑借其在供應鏈等方面的優勢,分流用戶,進一步擠壓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間。在淘寶這樣的“龐然大物”面前,中小商家的“自留地”能不能保住很難說。阿里想要的開放,成了中小商家眼里的“加強壟斷”。
中小商家的“怕”顯而易見,騰訊自己也有擔憂。
明面上看,微信的GMV將進一步提升,一個巨大的新的支付場景打開了。但隨之而來的,恐怕還有“隱患”。比如數據安全問題,阿里會不會借此獲取用戶關系鏈等其它個人信息,一旦信息泄露,算誰的責任;淘寶小程序商家的監管問題,以前在淘寶買了假貨找淘寶,現在在微信小程序“淘寶”里買了假貨,微信要不要承擔“監督不利”的責任……
這么看來,就能理解為什么劉熾平說“平臺間的互通是非常復雜的問題”。
真正的開放不是兩家公司的事,更不能為了滿足某一家巨頭的私欲
回到“開放”這件事本身來看,在互聯互通這件事上,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是,很多人默認兩大巨頭彼此開放就等于全行業開放。
事實卻是,如果阿里騰訊真的互通了,這似乎更像是“巨頭抱團”,而并非真正意義的“開放”。兩大巨頭利益互換,吃虧的只會是行業里的其它玩家。按照這樣的發展走向,未來行業更加向集中化發展,與共同富裕的目標豈不是背道而馳?
試問,阿里何時向美團、拼多多、京東、百度、網易、抖音、快手開放?如果這些玩家都能加入進來,那是不是整個互聯網生態會更加健康繁榮?
為了不向阿里的一己私欲妥協,更為了避免“巨頭抱團”抬高壟斷門檻的現象,騰訊是否有理由拒絕裹挾?當然有。
從商業自由角度來說,互聯互通是雙方合同行為,需要有雙方的合意。如就對價(雙方各自利益點)無法達成一致,或者對價顯失公平不符合自身合法利益的,騰訊有權拒絕。
從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角度來說,騰訊要考慮允許接入后對自己的用戶會有什么影響。比如微信和頭條,以前微信允許過頭條接入,可頭條想要的不僅是鏈接,連用戶的ID、頭像、通訊錄也都一起抓取打包拿走,如果微信用戶個人信息和頭條用戶信息匹配起來,用戶很可能就“全透明”,個人信息泄露,就是無法彌補的災難。
從商業風險和平臺治理角度來說,微信禁止淘寶鏈接的官方原因之一為淘寶上的鏈接存在大量的違法侵權行為。根據《侵權法》及《消保法》的規定,微信作為平臺提供者,如果明知侵害消費者或權利人的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可能屬于幫助侵權,承擔連帶責任。淘寶上有大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虛假宣傳、內容違法等侵權違規行為,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微信沒有充足的平臺治理的經驗,在騰訊沒有能力采取必要、有效措施管理上述侵權行為時,有權暫時不允許在微信轉淘寶的鏈接。
當然,目前騰訊與阿里也并非完全割裂,其實相關業務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互通。比如阿里生態的盒馬、1688、菜鳥裹裹、優酷、高德、餓了嗎、飛豬、哈啰出行等大量商品均已在微信開通小程序,兩個生態不是涇渭分明,即使是阿里的核心電商業務,雖目前尚未進入騰訊生態,但每天一億條的淘口令在微信中流轉,也形成某種意義上的互通。
此外,必需設施理論可能是強制要求開放的一個理由,但是對微信這樣的應用軟件,究竟是否構成必需設施,是要放在具體的競爭環境下去考察的,要看他對于這個競爭環境是不是不可或缺,是不是不可替代,目前看并沒有達到。國外也沒有認定必需設施的先例,也僅是理論而已。
總之,理性來看,阿里所說的改革,字面意思沒有錯,行業也的確需要新的變化。無論是巨頭,或是獨角獸,無論企業大小,都應該是開放的。但關鍵問題在于,行業需要的改革絕不是局限在兩大巨頭之間利益共享,而應當是以整個行業生態出發,讓越來越多的參與者一起獲益。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