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沖刺IPO “AI四小龍”能飛多久?
“AI四小龍”終于在沖刺IPO的路上集齊了。
來源/黑池財經
隨著商湯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AI四小龍”終于在沖刺IPO的路上集齊了。?
在我國的人工智能領域,商湯科技與曠視科技、云從科技、依圖科技并稱為“AI四小龍”,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商湯科技遞交招股書之前,其它三家早已在IPO的大門前轉了幾圈,上市之路走的頗為坎坷。
?
其中,曠視科技在2019年就曾沖擊港股上市,但2020年該計劃擱淺,后來又在2021年3月沖擊科創板上市,目前剛回復第二輪問詢;依圖科技曾在2020年11月向科創板遞交IPO申請,但在隨后被兩度“中止”,于今年6月撤銷上市申請;云從科技則在2020年12月沖刺科創板上市,曾因財務資料過期而一度被中止發行上市審核,但目前已順利過會。
?
現如今,作為“AI四小龍”中最神秘的存在,商湯科技雖然最晚公開上市動作,但仍值得的業界期待,不過,從上述“三小龍”IPO之路的坎坷程度來看,商湯科技的上市命運,也令人擔憂,那么,“AI四小龍”目前的狀況究竟能否敲響IPO的大門嗎?
?
虧損越來越大 研發投入越來越高
?
從“AI四小龍”各自披露的招股書數據來看,商湯科技無論是在估值,還是在營收規模等方面都是四家公司里絕對的領頭羊。
?
按照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中對商湯科技500億元估值的設定,商湯科技或將成為全球人工智能(AI)領域最大IPO,據其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商湯科技的營收分別為18.5億元、30.3億元、34.5億元,3年時間,商湯科技營收高達83.3億元。
?
這是同期曠視科技營收的兩倍有余,其營收分別為8.54億元、12.60億元和13.91億元,共計35.05億元;是同期云從科技營收的四倍還要多,其營收分別為4.84億元、8.07億元、7.55億元,共計20.46億元;另外,已終止上市的依圖科技營收規模則排在“AI四小龍”的末位。
?
毛利率方面,商湯科技依然在“AI四小龍”中具有優勢,2018年至2020年,商湯科技的毛利率分別為56.5%、56.8%、70.6%;2018年至2020年6月,依圖科技分別實現毛利率54.55%、63.89%及70.99%,云從科技毛利率則分別為21.70%、40.89%和53.45%;曠視科技2020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為44.24%。?
?
如此看來,商湯科技營收高,毛利率也高,應該是賺的最多吧?然而事實卻是虧得最多,2018年至2020年,商湯科技期內虧損分別為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200億元;同期,曠視科技三年累計虧損127.7億元,云從科技虧損超26億元;依圖科技則是兩年半虧損61億元。?
?
究其原因,商湯科技在研發上支出占比最大,過去三年,商湯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8.49億元、19.16億元及24.54億元,分別占營收的45.9%、63.3%、71.3%,今年上半年,17.72億元的研發費用占營收的比例更是超過了100%,高達107.3%,三年半合計研發費用近70億元。
?
這相當于其它“三小龍”的研發費用之合,拿2019年的數據進行對比,雖然曠視科技10.35億元的研發費用相對于跟依圖科技的6.57億元、云從科技的4.54億元,是一倍多、兩倍的投入,但商湯科技全年研發費用近20億元,幾乎相當于三者之合。
?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和商湯科技一樣,“三小龍”同樣都把研發投入提升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曠視科技2018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的研發投入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70.02%、74.05%以及92.32%;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云從科技的研發投入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30.61%、56.25%和112.00%,依圖科技的研發投入占總營收的比例則分別為95.77%、91.69%、100.1%。
?
IPO募集資金也同樣如此,以商湯科技為例,其在招股書中表示,將拿出60%用于提升研究和開發能力,包括投資Sensecore、產品開發及其他人工智能技術研究。?
?
融資步伐放緩 造血能力待解
虧損越來越大、研發投入越來越高,這都在透露一個信號,“AI四小龍”們造血能力有限,想要生存下去,還要繼續“燒錢”,因此,這些企業才會不斷尋求融資和上市。
?
在AI風口之下,大量的資本機構們都在重倉押注AI獨角獸,“AI四小龍”們也都融的“盆滿缽滿”,領頭羊商湯科技融資最多,IPO前共完成12輪融資,據招股書披露,商湯歷史總融資金額為52億美元,曠視科技、依圖科技以及云從科技三家公司的已知總融資額分別是12.3億美元、5億美元和53億元。
?
而值得注意的是,商湯科技融資停留在2020年12月;依圖科技最后一輪融資停留在2020年6月;云從科技融資停留在2020年5月;曠視科技融資停留在2019年5月,如此看來,“AI四小龍”融資步伐正在放緩。
?
有業內人士直言,2021年對“AI四小龍”來說尤為關鍵,因為伴隨一家家AI企業披露真實的財務數據,賽道的泡沫一點點被看清,從目前來看,資本耐性被磨滅得差不多了,如果上市希望破滅,它們就離告別市場不遠了,現在市場真正看的是,誰能提高自身造血能力,把技術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
或許是迫于上市,又或是為了縮減成本,“AI四小龍”中的一些企業頻頻傳出降薪、裁員的消息。
?
有傳聞稱云從科技在今年上半年被爆出裁員30%,這是上一次裁員30%之后的又一次減員,有脈脈認證的云從科技員工此前的4月爆料稱,云從進行過一次裁員20%的行動,同時還全員降薪20%,不過該爆料隨后被云從科技否認。
?
一位云從科技的員工對媒體表示,“今年實施新的業務組織架構,加上每年初績效評估,會有優勝劣汰的優化,但沒有傳言那么嚴重”,而一位被優化出局的員工則調侃道:“降薪裁員在AI界又不是什么新鮮事兒,都是節省人力成本的常規操作,沒燒到投資人的錢之前,先燒員工的錢”。
?
依圖科技的裁員現象或更加嚴重,早在7月中旬,就有媒體報道,稱依圖科技接近完成第三輪裁員,目標削減至200-300人,整體裁員規模超70%,同時,也有相關人士在脈脈上發帖爆料,“1月依圖裁員20%,N+1補償,沒有年終獎;依圖3月上市IPO中止;5月依圖降薪10%,且P5-6降薪10%、P7下調20%、P8下調30%”。
?
競爭對手越來越多 “AI第一股”競爭火熱
此外,隨著AI技術的日益成熟,以華為為代表的大型ICT綜合廠商以及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硬件龍頭企業也加入了AI賽道,讓AI市場應用的競爭達到“白熱化”。
?
這不僅導致AI四小龍的客戶流失,還讓一部分客戶變為競爭對手,曠視科技曾在問詢函中披露,2018年螞蟻科技集團曾位列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之后螞蟻科技開始自研云端身份驗證解決方案相關技術,對公司采購量減少,依圖科技2017年、2018年的前五大客戶也曾經包括大華股份、華為等,后續這些公司也減少了采購。
?
目前,除了“AI四小龍”外,格靈深瞳、第四范式等多家AI企業也在沖刺上市,“AI第一股”競爭火熱,對此,有業內人士直言,過去一兩年,隨著科創板開閘,政策對于科創公司的支持,已經有虹軟科技、寒武紀、中芯國際等人工智能相關公司成功上市,隨著這些示范效應的擴散,在2021年,更多人工智能公司將會登陸或準備登陸資本市場。
?
不過,其還表示,“造血”問題仍是它們短期難以擺脫的困境,人工智能領域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很多企業依然依賴高投入來實現高成長,但并沒有實現規?;?,在商業模式上并不成熟,如果高成長無法持續,即使上市其估值也會大打折扣,現如今,這些AI企業需要在有限的時間窗口內,讓行業和資本看到它們真正地“成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