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元生物IPO:連虧6年賬上僅1.6億,急叩科創板求“輸血”
無商業化產品、無收入、無利潤,這樣的“三無”公司能在A股上市嗎?答案是肯定的,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為這類企業開辟了通道,企業可以通過“市值+研發”指標完成上市。
文 | 張佳儒? 來源|尺度商業
無商業化產品、無收入、無利潤,這樣的“三無”公司能在A股上市嗎?答案是肯定的,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為這類企業開辟了通道,企業可以通過“市值+研發”指標完成上市。
7月1日,一家采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IPO企業將上會審核,引起了廣泛關注。自2023年6月,智翔金泰登陸科創板后,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暫停至今已近兩年時間。
即將上會的叫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元生物”),憑借“稻米造血”核心技術,禾元生物收獲廣泛關注,但因為產品尚未開展商業化,公司持續虧損。
科創板上市融資,對于禾元生物來說,堪稱是關乎“存續命脈”的一戰。
根據招股書,2024年末,禾元生物貨幣資金縮水至1.6億元,預計近兩年研發投入均在1億元至2億元之間。
與此同時,禾元生物核心產品HY1001預計將于近期獲批上市,與之商業化配套的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正在建設,該項目投資總額19.09億元,項目需依賴科創板上市融資方能落地。
從 2022 年 12 月首次遞交上市申請至今,禾元生物籌備科創板上市至少兩年半。如今,站在上市審核的關鍵節點,禾元生物能一鼓作氣完成上市融資,順利跨越“存續大關”嗎?
武大教授創業,
押注“稻米造血”,盈利迎來曙光?
很多人知道禾元生物,是從央視新聞的一則報道開始的:
“我們把稻谷當一個生物反應器,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一個蛋白質生產車間。把人的基因植入水稻里面,在稻米里面生產人的血清白蛋白,有些‘借腹生子’這么一個概念”。
報道中科普“稻米造血”原理的,正是禾元生物實控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楊代常。根據招股書,楊代常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學歷,分子遺傳學專業,曾在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系任教授。
基于“稻米造血”技術,禾元生物核心產品 HY1001(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國內III期臨床試驗,適應癥為“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癥”,研究結果顯示其已達到預設的主要和次要臨床研究終點,展現出良好的安全性。
禾元生物表示, HY1001預計在近期獲批上市。
一旦核心產品獲批上市,那么,禾元生物的盈利曙光是否已現?
根據招股書,禾元生物核心產品未商業化,當前營收來源于銷售藥用輔料、科研試劑及其他產品的收入及少量技術服務收入,歸母凈利潤長期虧損。
2019年至2024年,禾元生物分別虧損4993.57萬元、5335.16萬元、1.34億元、1.44 億元、1.87 億元和 1.51 億元,合計虧損7.19億元。
禾元生物將盈利希望押注于核心產品 HY1001,預計HY1001上市后實現快速放量銷售,為公司帶來強勁的業績和充裕的現金流。
不過,禾元生物也坦言,獲批上市只是藥品商業化的起點,在滿足多個測算假設的前提下,預計2027年實現盈利。
禾元生物的測算假設包括:擁有充足的資金用于在研項目的開展;募投項目得以順利實施,產業化基地建設進度符合預期;HY1001獲批上市后商業化進展情況符合預期等等。
HY1001 的研發成果與即將獲批的節點,成為禾元生物科創板融資的核心籌碼。這不僅關乎產品本身的商業化價值,更直接影響資本市場對企業的估值判斷。
HY1001若能成功上市并站穩腳跟,也將為后續第二、三款產品 HY1002、HY1003 的研發與推廣奠定基礎。
目前,禾元生物擁有8個在研藥品管線,6個產品已處于臨床研究階段,HY1002及 HY1003預計在2027年獲批上市。
根據公開信息,HY1002及HY1003適應癥分別為輪狀病毒引起的兒童感染性腹瀉與AATD(抗胰蛋白酶缺乏癥)引發的肺氣腫,兩款產品關注度不及 HY1001。
對于面對資金壓力與盈利困境的禾元生物而言,此次科創板募資,或將成為決定企業“存續命脈”的關鍵戰役,不容有失。
貨幣資金僅1.6億,
19億項目在建,急叩科創板大門求“輸血”
從財務數據來看,禾元生物的資金狀況不容樂觀。2022年6月末,禾元生物賬面貨幣資金余額合計6.54億元,2022年至2024年末,貨幣資金分別為3.88億元、2.36億元和1.6億元,資金儲備明顯減少。
與此同時,禾元生物在研發與產業化進程中的資金投入開銷巨大,比如 HY1001商業化的關鍵項目—— 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業化基地建設(以下稱“基地建設項目”),更是資金消耗的“主力軍”。
根據招股書,該項目投資總額19.09億元,擬新建年產120噸 OsrHSA原液 cGMP智能化生產線及其配套工程設施,已于2024年9 月開工建設。
在與投資機構對話時,楊代常表示,基地建設項目計劃在2026年完成建設并在2027年進入商業化運營。
此前,禾元生物已于2023年建成年產10噸OsrHSA原液及制劑cGMP智能化生產線。公司表示,其產能遠遠無法滿足現有的市場需求,公司急需新建更大的生產場地。
顯然,以目前僅 1.6 億元的貨幣資金,與基地建設項目所需十幾億資金相比,缺口巨大,禾元生物急叩科創板大門求“輸血”。
早在2022年,禾元生物就遞交了招股書(申報稿),擬募集資金35.02億元,其中19.09億元用于基地建設項目。
2025年6月24日的招股書(上會稿)中,禾元生物擬募資額出現縮水,公司擬募集資金24億元,其中16.58億元用于基地建設項目。盡管基地建設項目擬投入募資額縮水,但項目投資總額沒變,依然是19.09億元。
此次科創板募資,是禾元生物時隔兩年多后的再次嘗試,也或將成為公司創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融資。
根據公開信息,禾元生物創立以來有多次融資歷程,最大的一筆融資不超6億元。最后一次融資發生在2022年3月,公司第六次增資,價格為19.24元/股,投后估值51.57億元。
“研發+估值”是禾元生物沖刺上市的核心驅動力。
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對企業的營收、利潤及產品商業化程度持包容態度,但要求企業預計市值不低于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
值得注意的是,該上市標準暫停至今已近兩年時間。2025年6月18日,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監管層宣布將在科創板重啟未盈利企業第五套上市標準。
作為首家上會的企業,禾元生物被賦予標志性意義,即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規律的理解進一步深化,制度適配性進一步增強。從政策環境來看,禾元生物過會幾率被市場普遍看好。
一旦順利過會并完成預期募資,禾元生物緊張的資金鏈有望得到顯著緩解,為其后續的研發與產業化進程注入動力。對于禾元生物IPO后續進展,尺度商業將持續保持關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