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力點燃引信:暴跌90%后,大額投資者叫老板“別躲了”
房企沒有免死金牌
作者/賈敏? 來源/金角財經
新力的暴跌,幾乎跌出了新紀錄。
?
在港上市的百強房企新力控股,在中秋節的前一天遭遇了黑天鵝,股價在一天之內直線下跌,跌幅最大超過90%,到收盤時仍然下跌超過87%。幾個小時之內市值蒸發了120億港元。
?
這只是圍繞著新力的眾多陰影之一。
?
同一天,新力被傳大幅降薪,副總裁級別的高管直接降薪70%,這相當于在內部昭告公司已然遇到巨大危機,并且需要員工們共同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傳遞出一種船底漏水即將傾覆的感覺。
?
很快,新力作出回應稱,降薪將于本月開始執行。
?
另一邊,此前被發布在網的“張園林在新力上市過程中遭遇金融詐騙”一事,再次被翻出來,和此次的暴跌聯系在一起營造出充斥著陰謀詭計的氣氛。
?
迷霧之中,真實的新力究竟怎么了?事實上,這些問題并不算難以解答。從十年前張園林創辦新力,到5年前開始的規模擴張,再到2年前的港股上市,新力走的每一步,都埋下了今天暴跌的巨雷,還有導火線。
張總退了大額投資者拉的群
9月18日,新力閃崩兩天前,一些境外投資人和新力內部高管共同拉了一個微信群,準備在群里協商一下新力債務的問題。
?
這個群里包括了不少大額資方人士,新力董事長張園林也在列。
?
10月份新力控股有一筆2.46億美元的債券即將到期,投資者們想要了解的是,新力到底能不能還錢。
?
投資者們在微信群里逼問張園林,面對即將到期的美元債,“有多少錢已經準備好?還差多少錢?用什么方法和途徑解決這部分資金?”
?投資者的群聊
?
張園林沒答腔,過了十幾分鐘,新力的員工就發消息,說張園林因為“誤操作”退群了。
?
沒錯,新力控股董事長張園林直接從投資者的群里跑了。
?
?9月20日新力控股集團股價暴跌 來源:東方財富
9月20日,新力控股在港股市場上閃崩后,債權人們在群里強烈要求張園林出面解決問題,他們向張園林喊話:躲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
這就不得不令人想起近期“爆紅”的恒大,同樣是因為債務問題爆發導致整體大廈將傾,只是新力沒有恒大的體量,無法像后者一樣和投資者、政府斡旋,尋求“大而不倒”的可能。
?
在恒大的前車之鑒下,資本市場只會對新力更嚴格,一旦新力的債務問題出現漏洞,必將群起而攻之。到時候,新力的下場比恒大還要慘。
?
就在新力暴跌的同一天,市場有傳聞稱,新力控股人事部門口頭通知集團總部員工全員降薪,其中副總裁級別降70%,總經理級別降60%,總監級降50%。
?
《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稱,從一位接近新力的人士處得知傳聞屬實,公司HR于9月17日通知總部各條線負責人,由其一對一告知。
?
大廈還沒倒,身處其中的人就要先付出代價。
?
但實際上,這一切危險早已有了端倪。
?
9月17日,新力控股2021年10月到期美元債價格下跌25.5%,跌幅創下紀錄。
?
一般來說,企業償債能力良好的時候,其債券價格不會大幅下跌,而當大幅下跌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外界對于企業的償債能力不信任了,因而哪怕打骨折也要把債券出手。
?
直接一點說,外界已經不相信新力能還錢了。
?
更早一些的時候,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和標普雙雙將新力控股的評級展望調整至負面。
?
如標普在報告中指出,將評級展望調整至負面,源于新力控股的資本市場渠道受損,其融資渠道收窄。
?
投資者的不信任和拋棄,是新力控股一天就變成仙股的原因之一。
?
但新力何以淪落至被拋棄?
?
從2010年成立,到2019年港股上市,新力創造了內地最年輕的上市房企記錄,上市時的意氣風發,竟在不到700天的時間里就消失無蹤,背后必定有更隱秘的原因。
十年創業,一朝崩塌
?
2010年,萬科銷售額達到1081.6億元,同比增長70.5%,并且成為了全國第一個年銷售額達到千億級別的住宅企業。
?
同一年,張園林在南昌成立新力置業。
?
?建成的南昌新力置業中心
網絡上關于張園林的信息并不多,公開信息顯示,他曾在江西省五建任職,并曾做到總經理的級別,而這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是其胞兄張國印。
?
成立新力置業后,張園林在南昌打造了第一個地產項目——新力·帝泊灣,這個樓盤的品質被稱作是頂級水準,當地稱其“滿足了南昌人對于家的想象”。
?
此后,新力花了10年的時間去追趕千億的目標。
?
2016年,新力走出江西,將版圖擴張至惠州、蘇州等四個城市;2017年,新力將總部遷往上海,同時也加速了全國化布局。到2020年,新力合約銷售額1137.36億元,正式晉升千億房企。
?
從0到千億,萬科走了26年,碧桂園走了21年,恒大走了15年,融創也花了13年。但新力只用了10年時間。
?
光鮮的成績背后,卻有著危險的一面。
?
新力發展的這10年,也是國內房地產奉行高負債高周轉的10年。
?
為了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新力喊出了一個口號。“120天啟動開發、180天達到預售標準”。
?
不斷的拿地、開建,將高周轉大的模式循環往復的使用,幫助新力在極短時間內實現了大規模增長。
?
2015年新力銷售額尚且不足50億,但走出江西的第一年,銷售業績就達到161億,翻了3倍有余。2017年新力銷售額更是高達428.1億,對比2015年已經翻了8倍,一直到2019年在香港上市,新力都處于狂飆突進的狀態。
?
到2020年,銷售額對比2015年已經翻了22倍。
?
但高周轉模式帶來的債務壓力卻一直如同一座大山,壓在新力背上。
?
數據顯示,新力上市的前三年,即2016-2018年,其凈負債率分別為190%、270%、240%。
?
截至最新報告期,新力控股總資產為966.28億元,總負債775.64億元,其中,流動負債就多達754.28億元。未來一年內,新力將有超過130億元的債務到期。
?
過去5年新力控股情況
對照房企融資新規“三道紅線”,新力踩中了一道紅線,歸為“黃檔”,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10%。
?
截至2020年底,新力有息負債規模為238.8億元,也就是說,整個2021年新力能增發的有息債券規模或許只有20多億。
?
靠借錢、融資為上市公司補血已經很難了,新力能否從自身的業務中實現造血呢?
?
這并不容易。
?
在2016年到2019年的幾年里,新力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分別為-20.4億、-65.5億、17.2億、-38.4億,
?
除了上市的前一年實現了正向現金流,四年中的其余三年現金流均為負。
?
從這個數據里來看,新力在大肆擴張的幾年中,其主營業務很難說是賺錢的。這樣的新力,又是如何實現上市的?
為了上市借高利貸買自家股票?
今年7月8日晚,房地產業界突然開始流傳一份神秘文件。
?
文件名為《新力地產老板張園林求救信》,主要內容是說,2019年新力控股創始人張園林在推動新力上市時遭遇金融詐騙,欠下了16億高利貸,至今未解決,并且張園林還一直在被追債。
?
根據這封求救信上的內容,這個詐騙團伙包括上市進程中參與的保薦人、承銷商、市值管理團隊以及基金經理,這個團隊在新力上市時故意致使其只獲得0.71倍認購,可能導致上市失敗。
?
為了讓新力順利上市,張園林向境外的高利貸集團借了16億港元去填這個窟窿,這筆高利貸的月息高達3%,單月利息支出就達到 4800 萬港元。
?
據稱張園林為了償還這些借款和利息,質押了股票,并大派股息,才解決了第一年的利息支出。
?
但新力方面曾對此予以強烈否認。
?
公開信息顯示,新力地產的港股總股本是35.7億股。大股東張園林及其關聯方持有超29.7億股,超過了總股本的83%。公眾持股約6億股,只占到16%左右。
?
截至9月20日下午緊急停牌。新力地產總成交量達到3.69億股,總成交額1.957億元,3.69億股,占到新力公眾持股的超50%。
?
而且,新力在從3.8元跌到2元時,成交量還算風平浪靜,巨額拋單主要在下午2點30左右,跌到2元以下的時候密集出現。
?
這樣的拋售解釋成公眾股東集體行為顯然十分勉強。因此,有分析認為這大概率是新力的大股東股票質押,被動爆倉,進而遭到強行平倉。
?
?新力發布公告
種種跡象,都指向了新力背后不為人知的一面。
?
這個最年輕的千億上市房企,構筑其高樓大廈的基本盤似乎并不穩當。
?
房企沒有免死金牌
前幾年,一部關于燕雙鷹的電視劇火了,扮演燕雙鷹的演員張子健在劇中有一句破圈的臺詞。
?
“我賭你的槍里,沒有子彈”。
?
放到現實里,對新力控股也同樣適用。
?
2016-2020年,新力控股營收分別為22.23億元、52.41億元、84.16億元、269.92億元和280.69億元;同期凈利潤則分別為6243.7萬元、9502.1萬元、4.14億元、19.57億元和19.6億元。
?
在過去的5個財年中,新力控股的凈利潤率不足8%。而行業的平均凈利潤水平則在9.7%左右。
?
盡管只有不到2%的差距,但對于銷售額上千億的房企來說,這意味著動輒數十億的利潤差距。
?
利潤率的原因,則和新力為了快速實現規模擴張選擇的聯合開發模式相關。
2020年,新力控股實現千億銷售額的第一年,其1137.4億的合約銷售額中,有504.2億是權益合約銷售金額,占合約銷售額的比重是44.33%。
?
所謂的權益合約銷售金額,一般是指在房地產開發中,某家房企選擇和其他房企合作開發,再按照股權占比分配權益。
?
新力對于合作開發的依賴,導致其“增產不增收”。
?
新力不斷努力,實現了千億規模,可就是光看見了規模,卻看不見利潤。
?
造血功能的孱弱,才是造成新力如今困境的真實原因。盡管在當下的房地產環境中,千億規模被看作是通往未來的船票,但并不是房企的免死金牌。
?
這一點,在最近的房地產公司中,早已被證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