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被立案調查、與前員工對薄公堂!九鼎集團遭遇多事之秋
昔日的私募千億巨頭煩惱不斷
作者 | 高遠山來源?| 獨角金融
曾經的新三板龍頭、頂峰時期市值達千億元的九鼎集團(430719.NQ),其董事長吳剛因涉嫌違反基金相關法律法規遭證監會立案調查,再次掀起不小的波瀾。
梳理發現,因擬全資收購中江地產(600053.SH),九鼎集團自2015年6月8日開始停牌。后來又因停牌期間收購富通保險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九鼎集團在新三板停牌長達三年。
不僅資本市場不如意,一位前女員工3年前還將九鼎訴諸法庭,追討公司拖欠自己的“融資業績23億元對應的4240萬元獎金”。據媒體報道,在計算獎金時候,董事長吳剛將23億的業績大部分歸了自己。女員工試圖通過打官司要回獎金。
近年因業務的不合規操作,九鼎集團還多次遭監管點名。
“曾經新三板首富”吳剛遭證監會立案
9月29日,九鼎集團發布公告,公司董事長吳剛近日收到中國證監會《立案告知書》,因其相關行為涉嫌違反基金相關法律法規,7月23日,證監會決定對其立案。
九鼎集團表示,本次立案所涉及事項針對吳剛個人的調查,不涉及私募股權投資管理業務,公司經營正常,且財務狀況穩定。
據《中國基金報》接近相關內情的人士稱,這次立案調查,可能涉及吳剛違反基金公司治理規定。吳剛并未在旗下的公募基金公司擔任管理職務,但其曾指示要求旗下公募基金公司發行的某支基金產品清算事宜,以盡早收回資金,降低風險。
根據基金相關法律法規,公募基金管理人的股東不得未依法經股東會或董事會決議擅自干預基金管理人的基金經營活動,其指示要求清算等行為涉嫌違反上述規定。
吳剛其人,在金融圈內是位頗具爭議性的人物。
吳剛出生于1977年,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擁有北京大學金融學博士學位,及注冊會計師、律師、資產評估師等職稱。
2001年至2002年,吳剛在閩發證券做了一年多投行,后來歷任證監會副處長、處長,幾年后辭職開始做投資。
2010年吳剛加入九鼎集團,還曾以180億身家位列《2015胡潤百富榜》第120位,成為新三板首富。
吳剛帶領的“九鼎系”曾在資本市場“紅極一時”。此前因九鼎集團開創了“PE工廠”模式,以此突擊入股,待上市成功股價暴漲后再退出,從中賺取利潤。
2016年12月20日,九鼎系投資的一家新三板企業中旗股份(300575.SZ)(原名江蘇中旗)登陸創業板。
作為中旗股份股東結構中唯一的機構投資者,九鼎系也因此獲利。
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中旗股份以22.29元/股的價格公開發售1835萬股,市盈率為18倍。
其中,蘇州周原九鼎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和昆吾九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昆吾九鼎”)在中旗股份2010年6月進行第四次增資時進入,出資價格為6元/股,共計出資6000萬元。
2016年12月21日收盤,按中旗股份上市后九鼎系累計持股655萬股計算,當時持股市值已攀升至2.33億元,投資回報率3.88倍。
另外一起突擊入股事件是,2016年12月初,新三板掛牌企業潤豐股份(837380.NQ)披露定增預案,發行價格為每股14.74元,發行數量不超過2713萬股,預計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9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潤豐股份的認購對象為兩家基金機構,且均受九鼎集團控制。
吳剛早年曾因“一整就是一千億”引起了不小的熱議。
2018年5月份,一篇名為《我這一整就是一千億疑似九鼎實控人吳剛音頻流出》文章在社交媒體流傳。文章稱,價差是盈利的核心來源,價差包括基礎價差和泡沫價差……基礎價差堅持一買二,如果碰上運氣好或者運作好,可以以一個高價賣給傻瓜。
對于上述內容,九鼎集團曾對鳳凰網財經澄清說,網絡流傳的公司高管吳剛的發言錄音來源于該次年會活動,但內容經過后期剪輯,斷章取義,與吳剛發言現場情況大相徑庭。
鳳凰網財經曾梳理發現,吳剛曾表示,投資成敗不能寄希望于增長,只能寄希望于價差,買的便宜是賺錢的王道。
吳剛還表示,無狼性企業不適合投資,國有企業、老人保守派、均不適宜用PE方式進行投資,而國有企業以穩為主,不以增長為主,并不適合投資。
吳剛弟弟吳強,同樣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曾任宏源證券資本市場部副總經理、安信證券投資銀行部業務副總裁和國信證券投資銀行部業務部總經理助理,也是九鼎集團的5名實控人之一。
2018年9月末,網絡流傳一份現場視頻指稱,吳強的座駕發生“撞人事件”,涉嫌沖撞投資人客戶。
當天下午,九鼎集團另一位創始合伙人黃曉捷稱,事件真相是九鼎集團旗下九州證券發行的金銀島產品的部分投資人“故意在吳強出門的時候阻攔、拉扯,影響正常工作。公司報警后,警察將違法者帶離,個別人故意倒在地上。”
資管踩雷、屢收罰單、遭前員工討薪……
九鼎集團,從一家默默無聞的公司,到市值規模超過千億元,再到如今市值縮水至不到70億元,這些年經歷了什么?
天眼查顯示,九鼎集團成立于2010年,專注于私募股權投資管理業務,還先后設立了公募基金九泰基金,收購九州證券、中捷保險經濟,吞并富通保險,投資借貸寶等互聯網金融平臺,業務布局迅速覆蓋券商、保險、公募基金、私募等各個領域。
2014年4月,九鼎集團掛牌新三板,成為首家登陸新三板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
掛牌之后,九鼎集團股價一路高漲,最高一度飆漲至950元/股,一年內市值突破千億元,成為新三板市值最高的掛牌公司。
此后一兩年內,公司通過大手筆定向增發獲得資金,然后再收購上市公司。
其中,2015年5月15日,九鼎集團子公司九鼎投資以41.5億元拿下江西中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江集團”)100%的股權,借此收購A股上市公司中江地產。隨后,中江地產股票簡稱更名為“九鼎投資”。
不過好景不長。
因擬全資收購中江地產(600053.SH),九鼎集團自2015年6月8日開始停牌。后來又因停牌期間收購富通保險構成重大資產重組,直到2018年3月27日才復牌,創下新三板有史以來停牌時間最長的紀錄。
而在復牌首日,公司股價即大跌近50%,最終收盤報3.42元/股,市值較停牌前蒸發500多億元。
復牌之后股價狂跌的九鼎集團,期間子公司還有前女員工“討薪”4240萬元的消息屢見報端。
圖片來源:網絡
李梅(化名)對媒體表示,4240萬元為“近兩年,自己完成融資業績23億元所對應的獎金”。李梅在庭審中提到,按照公司規定的業務人員獎金制度,兩個項目的獎金分別為4000萬、240萬元。然而,這兩筆獎金均未兌現。李梅狀告九鼎討薪一事已經持續3年,2018年該員工從向勞動仲裁委提起維權獲得支持,2020年一審敗訴,近期二審剛剛結束,最終結果尚未出爐。
媒體報道提到,吳剛向法庭承認其(李梅)為九鼎集團百億定增融資20億元,但是吳剛個人決定只給予李梅20萬元獎勵,而不是按照融資金額足額給予。
據choice數據顯示,九鼎集團的股東列表中與資管計劃密切相關。截至2021年6月30日,“西部招商快鹿1號”資產管理計劃在公司十大股東之列,持有2.73億股,而這位特殊的股東已經連續5年出現在九鼎集團十大股東之列。
上述案件中涉及的其中一項金額為20億元的融資業務,正是快鹿集團與九鼎集團的交集所在。?
“西部招商快鹿1號”是西部證券-招商銀行-西部恒盈招商快鹿九鼎投資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簡稱。
據九鼎集團2015年發布的股票發行情況報告書,2015年參與九鼎集團100億定增的機構中,西部證券旗下的“西部恒盈招商快鹿九鼎投資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出資額為20億元。
這項20億元的資管計劃持續浮虧,至今仍處在封閉期無法套現,且快鹿方面作為劣后級面臨更大風險。
2016年4月,因《葉問3》票房未達預期,大量投資者擠兌,金鹿財行旗下產品發生兌付困難,進而導致金鹿實際關聯企業快鹿非法集資案發。2019年,“快鹿系”集資詐騙案宣判,因非法集資共計434億余元,快鹿集團被罰15億,原執行總裁被判無期。
這不是九鼎第一次踩雷、也不是員工第一次追討獎金。
早在2015年,前副總裁蔡昌祥曾通過仲裁、法院一審、二審追回自己應得的11萬元項目開發獎。
除了討薪事件,九州證券還因為“踩雷”資管產品,與前員工對簿公堂。
2018年三季度,金銀島旗下互聯網金融平臺“金聯儲”出現兌付危機,引發連鎖反應,導致九州證券近3億元的瀚海系列資產管理計劃“踩雷”。
這起“踩雷”事件不僅致使九州證券損失5億元,隨后九州證券被監管部門采取暫停開展新的資產管理業務六個月(資產證券化業務除外)的措施。2019年該公司也未有新成立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產品發行,投行業務大受影響。
在2018年的監管分類評級中,九州證券被下調兩級,從B級變為CC級。
2019年2月,九州證券向法院提起一審訴訟,以王繼哲工作失誤,給公司造成巨大損失為由,要求賠償經濟損失,并退還已發放項目獎金,合計約3.37億元。
不過“甩鍋”失敗。一審,二審九州證券都敗訴,法院判決認為,證監局的處罰原因主要體現在九州證券自身管理的不完善,并未與王繼哲工作存在直接關系。
九鼎集團及高管、以及旗下子公司多次被監管點名并罰款。
2018年3月,由于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九鼎集團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2021年1月中旬,因利用他人賬戶從事證券交易,證監會決定責令九鼎集團控股股東同創九鼎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九鼎控股”)改正,沒收違法所得5.01億元,并處以1億元罰款。
另外,由于信息披露違法,九鼎集團被罰款60萬元,吳剛及時任董事、時任董秘也都被警告并罰款。
三天前,9月27日,九鼎集團及相關責任人收到全國股轉公司紀律處分決定書。因信息披露違規,給予董事長吳剛公開譴責的紀律處分,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給予總經理黃曉捷、副總經理覃正宇、蔡蕾、吳強,以及時任董秘古志鵬通報批評的紀律處分,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截至9月30日收盤,九鼎集團股價僅0.46元/股,較前一日下跌9.8%,市值也僅剩69億元。
圖片來源:雪球
激進擴張引發的問題不斷凸顯,監管機構多次介入調查,昔日PE大佬、曾經的“新三板首富”緣何至此?評論區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