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務“馬拉松”鳴槍開跑
一場無限戰爭
作者/戰兵?編輯/何舒??出品/壹DU財經
2006年,亞馬遜第一次將其彈性計算能力作為云服務售賣,標志著云服務作為新的商業模式正式誕生。?
十幾年后,云服務已成長為一個萬億級人民幣的大生意。國際知名數據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已達3124.2億美元。?
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也達到193.8億美元,妥妥的千億級大市場,而且增速還很迅猛,同比增長49.7%,在全球各區域中增速最高。
伴隨行業水漲船高的主流云服務廠商,正在上演激烈的你追我趕,暫時的領先者沒有放松警惕,還準備重金投入,落后者也沒有氣餒,正在尋找反超的機會。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式競賽已經開始。
去年8月,國資委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加快國有企業上云步伐。早在2018年,工信部就發布了《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2018-2020年)》,提出了企業上云的工作目標,到2020年,云計算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應用廣泛普及,全國新增上云企業100萬家。?
過去幾年,各地陸續開展“企業上云”行動,推動一大批企業上云。例如,截至2019年年底,江蘇上云企業超過35萬家,浙江上云企業達到37.78萬家。除了政策層面的支持,新冠疫情也刺激更多企業意識到作為數字化、智能化基礎的“上云”,“上云”主動性大幅提升。可以說,云服務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良機。?
然而,現階段,增收不增利是云服務廠商的普遍現象,虧損是絕大多數云廠商的常態。?
前不久,已率先上市的三家中小云服務廠商陸續發布了今年二季度財報,清一色的虧損。?
今年3月份剛剛上市的青云科技發布的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營業收入2.4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2.54%,虧損達1.47億元。
老牌獨立云服務廠商優刻得(Ucloud)2021年上半年營業收入15.0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5.20%,凈虧損3.24億元。?
金山云虧損更多,2021年上半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9.8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6.36%,然而凈利潤虧損6.08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還有所收窄。?
中小廠商不行,大廠會好一些嗎?2020年,有媒體報道,李彥宏在百度云2020年的OKR中增添了利潤指標,“Robin(李彥宏)對百度云的要求就一點:扭虧為盈。”可見,李彥宏也渴求云服務業務盈利。?
騰訊云、華為云尚未公布具體數據,唯一明確宣布盈利的只有“一哥”阿里云。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的阿里云在連續燒錢十二年后,終于在2020年四季度,首次實現單季度盈利,盈利2400萬元。在今年的Q1、Q2,阿里云的凈利潤額分別為3.08億元、3.4億元,連續三個季度的盈利,標志阿里云的盈利能力開始穩定。?
然而,相比國際云服務巨頭,中國“一哥”的盈利微不足道。?
微軟2020財年年報顯示,微軟智能云實現營業利潤183.24億美元,占微軟總營業利潤的34.6%。亞馬遜2021年Q2季度財報顯示,營業利潤為77億美元,而云服務AWS業務貢獻了凈利潤的六成。自2014年以來,亞馬遜的運營利潤每年都有一半以上來自云服務業務。?
盈利能力的巨大差異源于發展階段的巨大差距。?
云計算分為底層的IaaS、中間層的PaaS、上層的SaaS三部分,越往后產品差異化定價能力越強,毛利率越高。微軟云服務之所以利潤高,就在于PaaS、SaaS業務做的多。而國內廠商基本不涉足SaaS領域。?
阿里云2019年就明確表示“自己不做SaaS,讓合作伙伴來做更好的SaaS”。華為云則將自己定位為“黑土地”:要讓更多的SaaS應用能夠長在我們的云平臺上......
而做IaaS、PaaS業務的中國云服務廠商可發揮的余地不多,只能靠規模、靠邊際成本取勝。云計算本質上是服務器資源的租賃,其盈利的底層邏輯是,需要大量客戶來分攤對數據中心的大規模投入,需要足夠多的客戶來壓低邊際成本。只有度過了盈虧平衡點,才有可能“躺著賺錢”。?
(服務器密集的數據中心)
于是,“燒錢補貼市場”成為大多數廠商的選擇。此前,就曾出現過騰訊云一分錢中標廈門政務云項目、中國移動一元中標溫州政務云平臺等典型事件。雖然都知道燒錢不可持續,但大家都在這么做,不這么做就沒有機會繼續參與剩下的游戲。那些覺得燒錢不值得的企業,也選擇了提前下車。2020年,蘇寧云、美團云先后宣布下線。
這些存活下來的企業,還在繼續為生存而戰,還要不斷的跑馬圈地,簽約更多客戶來分攤成本。目前的中國云服務市場,大致是阿里云一超,騰訊云、華為云、百度云、電信云等多強的格局,但云服務市場有自己的獨特性,即服務好客戶比技術創新更為重要,這決定了其向更多細分行業滲透的時候,也帶給排名靠后的云服務廠商趕超的機會。?
在政務云領域,華為云超越阿里云、騰訊云等,位居第一。IDC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政務云基礎設施市場的總規模達到了270.6億元,華為云以32.2%的政務云市場份額連續四年蟬聯第一。華為云之后,浪潮云、紫光等廠商排名第二、三位,也高于阿里云、騰訊云等行業巨頭。在政務云服務運營細分市場,浪潮云更以14.3%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這表明,細分市場,還是有足夠的空間給第二、第三梯隊云服務廠商成長。
在近兩年興起的AI云服務市場,百度也實現反超。IDC的《中國AI云服務市場2020年度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AI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24.1億元人民幣,占比整體AI軟件市場10.4%,預計到2025年占比將達到36.1%。從市場份額看,百度智能云連續四度排名第一,高于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
IDC的數據還顯示,2020年下半年在金融云解決方案市場份額中,名不見經傳的京東云排名第五;在工業云解決方案市場份額中,用友排名第三,超過騰訊和浪潮等。?
而中國互聯網領域錯綜復雜的利益格局、競爭局勢,也給中立廠商提供了生存空間。比如,金山云、優刻得、青云等堅守中立云服務商定位,也在視頻、游戲、教育等領域贏得一批客戶。?
一句話總結,中國的云服務廠商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雖然阿里云實現盈利,但中國云服務市場還未到收獲期,仍處于投入期。2020年,阿里云宣布要在云計算領域投資2000億元,騰訊則表示要投入5000億,9月底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云CEO張平安表示,華為在“云”研發上的投資已超1000億人民幣。?
另一方面,中國云服務市場還是一個增量市場。艾瑞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云計算整體滲透率約為12%。而根據Gartner統計,2015到2020年,全球云計算市場滲透率逐年上升,由4.3%上升至13.2%,至2021年,全球云計算滲透率將上升至15.3%。根據IDC的數據,2020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僅相當于同年美國公有云市場規模的10.8%。
可以預期,在這個擁有巨大增量的賽道,未來的競爭會愈發激烈。而且,這種競爭不是百米賽跑,而是看不見終點的馬拉松競賽,猶如一場無限戰爭,短時間內很難分出勝負。即便目前分出了勝負,在未來也有可能翻盤。
圖片來源于公開網絡,侵刪。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