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失去了“聯想”
失去人心比失去市場更可怕
來源/嗨牛財經
聯想終止科創板上市的事件輿論還在發酵中。昨日,聯想辟謠了關于柳傳志每年1億退休金的傳聞。
對于許多人來說,不管聯想是否辟謠,事實已不重要,
聯想止步科創板IPO或許是聯想近年來發展不順的一個縮影。人們聯想起了此前“5G技術標準投票門事件”,以及收購IBM后,一些在海外銷售電腦比國內便宜,聯想也因此收獲“美帝良心想”的稱號。
在經歷幾次輿論事件后,聯想的社會聲譽一降再降。聯想不是今年來唯一終止科創板IPO的(吉利汽車在6月份也曾終止過),卻是產生負面輿論較多的一個,即使沒有高管薪酬過高的問題,聯想的那點研發營收比也不夠看。
以至于有人發出靈魂拷問:一家電腦組裝公司憑什么上科創板?
除了聯想自身達不到要求,還有高管高薪酬、負債率高等槽點,讓人不得不聯想,聯想上市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一件件事都在透支著大眾對聯想的信任,這樣的聯想早已失去人心。
聯想幾乎創造了一個記錄,從提交科創板IPO申請,到終止,僅用了1個工作日的時間。
要知道早在半年前,聯想就開始準備上市的事情。辛苦準備大半年,又火速撤回IPO,事出反常必有妖。
于是,高管“天價”薪酬的事件就被挖了出來。
招股書顯示,聯想集團近三個財年的凈利潤分別為42.47億元、55.94億元、86.85億元,同期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技術人員的薪酬總額分別約為5.65億元、9.09億元和9.34億元,占凈利潤的比重分別為13.30%、16.25%、10.75%
去年聯想CEO楊元慶楊元慶的薪酬約為1.68億元,據公開信息,還有另外兩名未披露的高管比他更高薪,其中一名約為1.85億,另一名約為1.95億元。
聯想高管的薪資有多高,全球市值最高的蘋果公司CEO庫克去年總薪酬1477萬美元,約9500萬人民幣,低于楊元慶的1.68億,不過庫克還有股權激勵。
從孤立的一個事件看,只要合法合規,股東沒有意見,企業無論如何分配薪酬,作為外人都無法說事。
但是如果和聯想要到科創板上市的事件串起來看,事件就有所不同。
科創板的創立是為了鼓勵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提供的融資渠道??苿摪鍖τ鲜械钠髽I有資金使用要求,其中一點便是:
研發營收比超過5%。
根據招股書,聯想集團近3年累計研發投入占累計收入的比例僅為3.05%,這數值低于2019年科創板上市公司平均值的12%,更是低于華為的15%。
此外,聯想的經營狀況也令人擔憂。
從公開披露的財務數據看,聯想集團近三個財年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6.34%、87.37%和90.50%,意味著其資產結構中,負債已經逼近了總資產。
更要命的是聯想的流動比率。
流動比率指的是資產變為現金用于償還債務的能力,正常情況下,企業流動比率大于1,意味著企業資產變現能力強,但聯想的流動比例小于1,償債能力堪憂。
一方面是缺錢要到科創板融資,另一方面是舍不得研發投入,卻給董高監發放高額薪酬。
讓聯想沒想到的是終止IPO并沒有終止人們對聯想的不滿,反而再一次激起了“群憤”,聯想口碑的崩塌始于2018年一次關鍵的事件。
2018年5月,聯想"5G投票門"被曝出,有許多文章稱"聯想一票之差讓華為輸掉5G標準"。當年全球通信組織要確定新一代5G通信技術標準,華為和美國的高通是兩大對手,據說聯想集團最關鍵的一票投給了美國高通,而沒有投給同為中國企業的華為,導致5G標準方案落到美國高通手里。
事件一出,國內輿論炸開了鍋,一度把聯想推上了風口浪尖,聯想被定義為“賣國”,其形象和聲譽因此直接跌入了谷底,雖然當時聯想發了長文還原了當時投票的過程,并進行了辟謠,但是還是無法打消人們心中的怒火。
聯想集團公眾號文章截圖
之后,2018年9月,一個英國的媒體對聯想CEO楊元慶做了個人采訪,并在發表的文章中,以“Lenovo CEO: ‘We’re not a Chinese company’”(聯想CEO:我們不是一家中國公司)為題,再一次引發了熱議。
而“美帝良心想”的稱呼則來源于聯想產品的區別定價。
2018年時候,有網友發現,同一款電腦在國內售價比國外更高。聯想Y700P,GXT1060筆記本電腦,在美國亞馬遜官網售價1290美元,折合人民幣8915元,而同樣型號配置的電腦,在中國亞馬遜官網售價人民幣9488元,同一款筆記本聯想在國內賣得比國外還要貴500元左右。
這種區別對待,也令一些網友感到失望。
雖然聯想多次澄清,但聯想在國人眼中的形象并未得到徹底的轉變。
昨日,聯想辟謠了創始人柳傳志每年1億退休金的傳聞,就目前的輿論來看,事實是什么已不重要。
聯想、華為兩個企業,都是中國成功企業的典型代表,早期,由于兩者的發展路徑相類似,發展模式相似,也常常讓人將二者作對比,過去的30年兩者走了不同的路線。
聯想成立于1984年,成立時間比華為早三年,脫胎于北京中科院計算所,明顯比華為具有更強的先發優勢。1987年華為在深圳一所破舊的民房成立。
在1988-1995第一階段,聯想的“技工貿”勝過了華為的“貿工技”,在1995年,聯想銷售額67億元,是華為的4.5倍。而從1996到現在的第二階段,華為的“技工貿”勝過了聯想的“貿工技”,2001年,華為銷售額超過聯想,此后不斷拉開差距。
最新數據顯示,聯想集團市值約900億港元(115億美元),而華為估值超過4000億美元,二者差距深遠。
此前,曾任聯想總工程的倪光南發表過對聯想和華為這30年發展看法,他將聯想和華為比作成“龜兔賽跑”,并且還說道:
聯想之所以落后華為不是沒有原因的,聯想與華為之間有著很大差距的主要原因還是表現在研發方面,華為對公司的科研人員和知識產權化做的要比聯想好太多;
其次就是華為相比較于聯想而言更注重研發,并且投入研發的成本也要比聯想多的多,聯想雖然也在做著一些研發,但其投入的研發成本要比華為少太多,而正是因為這兩點原因,致使聯想與華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時至今日,可以看到聯想因為路線選擇問題在發展上遇到了困境,還有當下的輿論之困。
誠然,從經營營收和利潤上看,聯想仍然國內一流的企業,若想擺脫當下的輿論困境和發展困境,想必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回歸創業初心,做中國頂尖的科技企業,到那時再回到科創板,也許就能受到大家的歡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