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紅利”褪色后,聲網又乘元宇宙“東風”?
聲網重拾“全球實時互動云第一股”身份,“馬斯克概念股”不香了?
文/智能相對論??作者/青月
雷軍曾說:“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
怎奈何,現在“豬”太多,“風口”好像有點不太夠用了。不過即使如此,特斯拉CEO馬斯克“造風”能力依舊不容小覷吧。
作為一個連簡單的推特動態,都能引發比特幣價格和游戲驛站股價飆漲的人,2月1日,馬斯克新推:“晚上十點,我在Clubhouse開房等你來”。直接引爆市場,在eBay上,Clubhouse的邀請碼價格甚至被炒到97美刀,還一度有價無市。
隨著事件的持續發酵,有人扒出為Clubhouse提供音視頻通訊服務的聲網已于去年6月在美股上市,于是在馬斯克“帶貨”當天,聲網股價上漲30.29%,隨后的一個星期里,聲網的市值最高甚至超過了100億美元。
2021年即將進入尾聲,經過一年的時間,聲網這家借Clubhouse刮起的風一時風頭無兩的公司,是否還屹立于風口之上?
“隱形巨頭”聲網,面臨“風停”二度
需要糾正一點的是,借Clubhouse紅利股價飆升,并非是聲網第一次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去年6月底,聲網以存托憑證方式在納斯達克上市,靠著“5G概念”、“toB商業模式”、“視頻通訊云潛力市場”等“加分項”加持,上市首日聲網股價最高漲幅達到了178%,所以說Clubhouse的爆火只是再一次提升了聲網在資本市場的曝光量。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Clubhouse熱”逐漸降溫,一份數據顯示,Clubhouse在3月、4月的全球下載量為270萬次、92.2萬次,較2月份的峰值960萬次下降明顯。聲網雖然依舊為Clubhouse提供音視頻通訊服務,但關注度明顯有所降低。
屋漏偏逢連夜雨,“雙減”的出現再次給了聲網沉重的一擊。
由于2020年肆虐的疫情,助推了大眾對在線教育認知提升,在線教育市場加速滲透,預計用戶規模將超過3.5億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858億元。
基于在線教育對音視頻通訊服務的需求,聲網開始發力教育行業,譬如說,聲網推出的“低延時互動大班課”場景解決方案,可以助力學而思網校突破CDN技術的瓶頸,通過RTC技術低延時、強同步、可連麥、多頻道等特性,加強課堂互動性,讓學生擁有更好的臨場感和參與感。
又比如今年3月,聲網發布的教育行業首款aPaaS產品“靈動課堂”,可以幫助教育機構和開發者最快15分鐘上線自有品牌、全功能的在線互動教學平臺,還能節省90%開發時間。
鑒于聲網提供的高質量產品與服務,令其從行業內攫取到了包括新東方、好未來、VIPKID、滬江CCTALK、火花思維、學而思網校等在內的一批優質客戶,根據財報電話會披露的信息,今年二季度,在線教育行業的客戶貢獻營收占總收入的25%。
然而,為了減輕學生負擔,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針對校外學科類教育培訓行業監管的“雙減”文件正式落地,在9月1日正式實施。
誠然,“雙減”的出現是學生和家庭的“福音”,但卻是在線教育行業的“噩耗”,作為為在線教育企業提供服務的實時互動云服務商,聲網受到沖擊也就在所難免。聲網在素質教育賽道雖也有所布局,但隨著雙減政策在逐漸落地,屆時聲網營收或將在第三、四季度受到較大的影響。
利潤空間遭受擠壓,實則瑕不掩瑜
事實上,被重要客戶“放鴿子”的云通信公司,聲網并不是首例。
據悉,2016年,專注于實時音視頻的Twilio收入貢獻最大的客戶是Uber,其貢獻了14%的收入。就在一年后,Uber宣布將自建通訊系統或采用其他供應商,Twillio股價直接大跌25%,一直到2018年年中才逐漸走出陰影。
對一家云通信公司而言,失去像Uber這樣的大客戶往往是致命的打擊,Twilio能在短時間內走出來也從側面反映了它的實力——2008年成立,2009年拿到第一筆風投,2016年在紐交所掛牌上市,不到三年市值破百億美金,截至11月13日,市值達到542.4億美金,那么,聲網有望成為“中國版Twilio”嗎?
其一,聲網的營收模式似乎有些單一。2018年、2019年實時互動云服務收入分別占比總收入分別為98.95%和99.22%。2019年第一季度實時互動服務收入1328.7萬美元,2020年前三季度,實時服務收入占聲網營收比重高達99.43%。
雖然在資本市場看來,營收模式單一似乎令企業面臨較低的盈利天花板,但《智能相對論》并不這么認為,一方面,對SaaS和PaaS廠商來說,營收模式單一是常態,比如作為CRM行業的服務提供商,Salesforce的訂閱收入占比超過90%;另一方面,拆解聲網的收入結構,可以發現其服務的客戶所在的行業其實是多元的,包括但不限于社交、泛娛樂、游戲、企業服務、醫療、金融、IoT、教育等。
其二,與營收結構一樣,成本高企、利潤空間遭受擠壓也使得聲網被市場詬病。
(數據來源:聲網財報,制圖:智能相對論)
財報數據顯示,聲網在2021年第二季度運營虧損為1910萬美元,高昂的成本是導致聲網利潤空間被擠壓的重要原因。
據悉,聲網在2021年第二季度成本為1650萬美元。不過,第一,2021年第二季度,研發費用為27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90萬美元增加了147.3%。在研發上投入大量資源,以期進一步加強技術領先地位的策略,雖然說可能會影響短期盈利,但對于聲網這種技術驅動型公司來說也無可厚非。
第二,聲網的營業成本主要包括帶寬成本、數據中心托管成本、服務器和網絡設備折舊成本等,特別是近些年來,聲網已經開始將業務擴大到南亞、南美等帶寬成本較高的地區,成本提高難以避免。
但據財報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聲網現金、現金等價物及短期投資為8.27億美元,也就是說即使今年一、二季度,聲網存在較大的開支,但現金流十分健康,至少擁有穩定、充足的資金來保障長期的研發投入和基本的運營支出。
誠然,聲網目前的基本面經得起推敲,但相較Twilio來說仍存在很長一段距離。想要縮短二者之間的距離,聲網還需要在產品和技術層面樹立更高的技術壁壘。
元宇宙,能否成為聲網的“新聲量”?
前瞻預計到2025年,互聯網相關行業云市場規模將達到2875億元左右,垂直行業云計算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365億元,行業云整體規模突破7200億元。
市場規模如此驚人,但仍未出現比肩Twilio的公司,這足以說明聲網或許需要盡快找到新的“聲量”,今年,聲網盯上了元宇宙。
元宇宙即Metaverse,它通過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呈現收斂性和物理持久性特征的,基于未來互聯網的,具有連接感知和共享特征的3D虛擬空間,說白了就是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運行的人造空間。
今年以來,不少國際知名咨詢企業看好元宇宙的未來,如彭博行業研究報告預計元宇宙將在2024年達到8000億美元市場規模,普華永道預計元宇宙市場規模在2030年將達到1.5萬億美元。
正因如此,英偉達、特斯拉、騰訊、字節跳動、米哈游、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百度、小米等公司,也迅速入局,Facebook更是改名META,全力加持元宇宙。
聲網的機會在于,元宇宙第一股Roblox的CEO Dave Baszucki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提煉了Metaverse的8大核心要點,其中就有沉浸感(Immersive)、低延遲(Low Friction) 和無論何處(Anywhere),這與聲網提供的實時互動服務不謀而合,至于其能否擔當好元宇宙“水和空氣”的角色,在《智能相對論》看來,聲網有三大優勢:
首先,是技術上的優勢,這一點不僅可以從研發投入上體現,也在人才配置上有所反映。公司CEO趙斌、SVP陶思明以及首席科學家鐘聲均來自全球頂尖的音視頻技術團隊,擁有豐富的音視頻領域的設計、研發、以及產品運營經驗。
以鐘聲為例,他曾任海信芯片總經理、博通資深主任科學家、華亞微電子技術副總裁。在美國擁有50余項技術專利,在中國擁有超過20項技術專利。同時也曾是MPEG/JVT(H.264) 與INCITS主要成員,IEEE成員,并發表了30余篇論文。
其次,是產品上的優勢,一般而言,音視頻互動產品,但很難保證其兼容性、互動質量等,容易面臨延遲、卡頓、雜音等問題,自然會影響到用戶體驗。但聲網搭建的SD-RTN很好的解決了這一痛點,SD-RTN是架設在全球200多個托管數據中心上的虛擬網絡,控制使用Agora SDK的終端設備間的實時數據傳輸,就時延和丟包而言,SD-RTN網絡的傳輸質量遠勝于普通公網,可用性>99.9%。
最后,海外布局聲網也已初具優勢,中東及北非地區領先的語音社交與娛樂平臺——Yalla、美國領先的第三方播客平臺——Castbox、東南亞地區領先電商平臺——Shopee、美國婚戀社交平臺——The Meet Group、日本二次元音頻社區——LisPon等當地的龍頭企業,都在使用由聲網提供的實時音視頻技術。
在海外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未來聲網想要在世界范圍內獲取更多的客戶,為META(原Facebook)、蘋果、微軟、亞馬遜等發力元宇宙的公司在當地提供技術和運營支持,也將更加順利。
總而言之,中信證券此前曾發布的研究報告表示,全球RTE市場目前仍處早期階段,市場滲透率仍存在大幅提升空間,聲網能否憑借底層良好網絡質量、面向客戶突出的服務以及發力元宇宙敏銳的商業嗅覺,持續保持高成長性,或許可以從其在本周一披露的三季度財報中找到答案。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深挖智能這口井,同好添加vx:zenghy2017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
?AI產業新媒體;
?今日頭條青云計劃獲獎者TOP10;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占”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云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