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發第一股”登陸港交所,資本為何瘋搶?
植發第一股上市了。
作 者?/ 藍色多瑙河??編 輯 / 小市妹? 來源/市值觀察
今日,國內收入規模最大的植發公司雍禾醫療(02279.HK)登陸港交所,上市首日,公司收盤于16.6港元,較發行價15.8港元上漲5.06%,總市值86.31億港元。
本次雍禾醫療IPO備受資本歡迎,公司計劃總發行9442.4萬股股份,其中香港公開發售部分獲約160.06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部分獲約8.39倍超額認購。此外,NCC Fund、清池資本、Hudson Bay等10大基石投資者參與本次發行。
紅杉資本作為全球知名風險投資機構,在其多年的投資經驗中總結出一套投資理論:賽道論——即投資在于下注于賽道,而非下注于賽手。
這一理論在后來紅杉中國的投資實踐中得到進一步延伸,“投資既要下注賽道,同時還要押注賽道中的優秀賽手”。這種策略下,紅杉中國在過去短短十年間,相繼投中了京東、美團、大疆等一眾頭部企業。
毛發醫療服務市場正在成為一條無法忽視的大賽道,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20年該領域的市場規模為184億元,過去5年的年復合年增長率為23.9%,預計2025年將達到562億元,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381億元。
在這一領域,雍禾醫療成了繞不過去的投資標的。
雍禾醫療招股書中提到,2020年,以植發醫療服務產生的收入、接受植發醫療服務的患者人數、提供植發醫療服務的網內醫療機構數目以及醫師人數計,公司以11%的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一,明顯領先于其他對手。
在“大賽道+優秀賽手”的投資圣杯下,雍禾醫療的投資確定性有多高?
千億大賽道
脫發市場有多大?
據統計,中國平均10個成年男性就有一個受脫發困擾,女性的比例則是18:1,而且這一趨勢還在向低齡化傾斜。
國家衛健委201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國內2.5億的脫發人群中,其中30歲前脫發的比例高達84%,比上一代人的脫發年齡提前了20年。
這些30歲的年輕人,正值建立家庭,拓展事業之際,處處維護良好的形象,頭發卻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
“即使顏值再高,一旦脫發,個人形象便毀于一旦”、“稚嫩的面孔在稀疏的頭發下,略顯深沉”……但是,“996”的工作節奏、經常熬夜與壓力又無法止住后移的發際線。
治療脫發成了年輕人的某種剛需,各種治療脫發的方案,比如藥物、洗發水,假發產品層出不窮,但要真正根治脫發的方案還得是外科手術。
隨著治療脫發技術的成熟,植發成了毛發醫療服務市場最大的分支。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0年,植發醫療服務市場及醫療養固服務市場的規模分別為134億元與50億元,分別占中國毛發醫療服務市場的72.8%及27.2%。
并預計,到2025年,中國植發醫療服務的市場以23.0%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至378億元,到2030年,該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增長至75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為14.9%。
▲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算上與植發醫療服務配套的醫療固養服務,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預測:到2025年,毛發醫療服務市場整體將達到562億元,203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為1381億元。
由此可見,解決年輕人脫發背后還蘊藏著一個千億市場,這足以跑出一、兩家市值百億級別的上市公司。
而目前,雍禾醫療已在該領域建立了肉眼可見的競爭優勢。
行業老大哥
2005年,19歲的安徽小伙張玉加入北京楚蓉福運醫療美容診所,在大量接觸了植發相關的技術與運營知識后,敏銳地嗅到該行業未來巨大的增長潛力。
3年后,張玉決定辭職自己創業。2008年,他成立了組建專業的植發團隊,引入將健康毛囊換入脫發毛囊的FUE植發技術。2010年,張玉將植發業務統一更名為“雍禾”品牌,并率先推出了“直播整個植發程序”的透明服務,大幅提高了患者對植發手術服務的信任感。
FUE植發技術的運用及透明化服務的完善,讓雍禾醫療很快在植發領域站穩腳跟,并得到資本的認可,2017年9月,中信產業基金以3億元投資雍禾醫療。而獲得資本的加持后,雍禾醫療踏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招股書顯示,雍禾醫療的醫療機構中心由2017年末的22家,迅速擴張到2020年末的48家,平均每年擴張數量為8.7家,為全行業最快。由此,雍禾醫療已迅速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截止2021年5月,雍禾醫療在全國擁有51家植發醫療機構,覆蓋中國25個省的50個城市,排名行業第一,第二、三、四名分別為32家、30家、29家。
另外,雍禾醫療在醫生儲備方面的優勢更加明顯。雍禾醫療注冊醫生189人,排名行業第一,比第二至四名的人數總和還多。
更多的醫療機構數量及醫生數量,自然也承載了更多的脫發患者服務。招股書顯示,2020年雍禾醫療服務患者人數5.1萬人,排名行業第一,第二、三、四名分別為3.7萬人、3.0萬人、2.5萬人。
在醫療機構、醫生、服務患者的三大核心運營數據的領先下,雍禾醫療也獲得了行業第一的營收規模。2020年,雍禾醫療來自植發的總收入為14億元,排名行業第一,超過行業第二、三的總和。
▲圖源:雍禾醫療招股書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雍禾醫療目前是中國最大的毛發醫療服務提供商,其在植發醫療服務市場及醫療養固服務市場的市場份額分別約為11%及5%。
至此,雍禾醫療奠定了植發行業中無可爭議的老大哥地位。
天然延伸性
上述“大賽道+頭號賽手”只是從行業角度展示了雍禾醫療所處的位置,但并沒有細述植發生意的魅力所在。
市值觀察認為,植發生意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這個生意的可延展性與可復制性,這也是麥當勞、星巴克、愛爾眼科等連鎖企業成為大牛股的關鍵因素。
植發生意的延伸性來自兩方面:其一,通過醫療機構(門店)的橫向擴張;其二,通過增加醫療養固服務等“店中店”服務縱向延伸。過去,雍禾醫療均已經驗證上述兩種延伸的可行性。
對于橫向擴張,即醫療機構的擴張,主要取決于兩大因素——植發技術的穩定性與合格醫生數量的儲備。
首先是植發技術的穩定性。
招股書顯示,雍禾醫療目前使用的FUE植發技術,這是一種通過精密器械從植發者后腦勺直接提取毛囊,再移植到脫發區的技術。該技術具有毛囊侵害性小、移植毛囊成活率高、無需開刀,術后恢復等優點,從2002年提出至今,已有近20年的時間。
2010年,雍禾醫療在此基數上,自主研發了FUE-APL1.0無痕植發技術,并通過ISO9001認證,是公認繼FUT、FUE后第三個認可的植發技術。不僅傳承了傳統FUE植發技術的無痕、微痛、微創等特點,還極大地降低了毛囊的損傷率,取發速度大約比傳統的FUE時間減少了3到5倍。
從FUE到無痕植發技術,植發技術的創新使頭屑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好、術后毛發生長密度高及生長方向自然。從雍禾醫療過去累計服務的患者人數看,該技術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及可復制性。
其次就是配套的醫生數量。
對于植發這樣偏服務的行業,提供服務的醫生是其持續運營的關鍵,因此,醫療機構的擴張離不開大量合格醫生的儲備。
截止2021年5月,雍禾醫療已建立一支約1200人的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專業醫療團隊,其中包括229名注冊醫生及930名護士,超過行業第二、第三名的總和。除此之外,公司還建立了標準、成熟的醫生培養體系。
不過,按照當前雍禾醫療一家醫療機構約4.5名醫生的配置,要繼續保持當前的擴張速度,僅內部培養醫生很可能趕不上公司的擴張需求,這就使得從外部挖掘合格的持證醫生成為主要補充渠道。而上市后的雍禾醫療,無疑會通過資金支持加速這一需求的滿足。
對于縱向延伸,醫療養固服務(治療各種頭屑和毛發問題)作為一種非手術、泛人群的服務,是雍禾醫療增加門店坪效的主要途徑,其收入與醫療機構數量呈正相關。
招股書顯示,雍禾醫療的醫療養固服務雖然收入占比較低,但近年來增速很快,2018年整合了史云遜健發后,該業務收入占比從2019年的1.2%,上升到2020年的13%,或是雍禾醫療未來的第二增長點。
成長確定性
與市面上許多觀點不同,市值觀察認為,雍禾醫療的生意具有很高的成長確定性,主要表現在商業模式優越性及市場領先兩方面。
其一,植發生意具有“低頻、高客單價、高毛利、高增長”的三高一低特征,該商業模式有一定的優越性。
招股書顯示,2020年接受雍禾服務的人數近5.1萬,人均消費金額近2.8萬元;公司毛利率過去三年平均在75%左右;而且公司收入過去三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24.1%,高于行業的16.7%。
盡管植發業務基本屬于“一次性”消費,但因受脫發困擾的潛在消費群體數量龐大,并不擔心植發業務的天花板。
而且,相對于很多上市前仍虧損的企業,雍禾醫療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盈利,分別于2018、2019和2020年實現5350萬、3560萬和1.63億凈利潤,說明公司的商業模式已經跑通,未來收入及盈利的提升,只需等待商業模式的復制。
其二,上市后的雍禾醫療,有望繼續鞏固與擴大在植發行業的領先優勢。
上文提到,雍禾醫療目前已經建立了明顯的領先優勢。但考慮到,該行業目前尚處在早期階段,行業參與者數量眾多、魚龍混雜。因此,有必要犧牲利潤來擴大品牌知名度,建立“植發=雍禾”的消費者心智。
相對于市面上認為雍禾醫療因高額營銷費用攤薄利潤率的吐槽,市值觀察認為,短期內,雍禾醫療應繼續加碼對營銷的投放,持續“安全、可靠”的品牌形象。
招股書顯示,雍禾醫療的客單價高(3萬元/人),主要是因為獲客成本高(1萬元/人)導致,這本質上是來源于患者對植發的認知不足、對植發機構的信任度較低造成的。
加強廣告投放及擴大消費者口碑傳播,有助于降低獲客成本,繼而降低客單價,形成規模優勢,擴大公司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從上述賽道及優秀賽手的角度看,雍禾醫療無疑是一只優秀標的。其所處的植發賽道天花板高、復合增速快,公司又是賽道的排頭兵,上市資金的補充會加大這種領先優勢,成長確定性相對較高。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