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投資“補位”戰:從輸血造車新勢力到騰訊押注芯片
騰訊派息式減持京東,卻重金押注硬科技?
作者/李白玉??來源/野馬財經
關于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最新投資方向,騰訊給出了答案。
12月23日,騰訊宣布以中期派息方式,減持已屆成熟期的京東,將4.6億股京東股票全部發放給騰訊股東,持股比例由17%降至2.3%,不再為京東第一大股東,同時騰訊總裁劉熾平也將卸任京東董事。
圖片來源:罐頭圖庫
作為中國投資版圖最大的互聯網企業之一,騰訊回應道:“投資發展期的成長型企業”一直是騰訊投資的主要戰略方向,而當被投企業有持續自籌資金能力時,則選擇在適當情況下退出。會持續發掘新賽道、新機會,特別是前沿科技和實體經濟數字化,尋求對社會有長期價值的戰略協同。
過去一年,加強反壟斷與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是互聯網行業發展與規范的主基調。而在不久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政策方向已經清晰,既要防止資本野蠻生產,也要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
歷史經驗表明,來自互聯網企業的投資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墜入冰谷時,第一時間補位。騰訊此次明確投資方向聚焦“長期投資”與“硬科技”,相當于中國互聯網投資的再次及時補位。
及時補位
知名風投機構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張穎兩年多前就在微博上提示:“這段時間,外部融資環境比較惡劣,融資難度無限加大。希望各位(CEO、創始人)都能拿捏好節奏,高效用好帳上的每一分錢,不要因為大意、錯判而斷糧。”
疫情黑天鵝繼續盤旋,雖然全球迎來多次政策性貨幣寬松,但中國風險投資募資情況暫未改善。
Wind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風險資本(Venture)募資個數只有3筆,總額僅6.12億元;即便將成長(Growth)策略的募資聯合統計2366.27億元的募資額,也僅比上一次低潮時的2012-2013年略高一些。
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投資團隊正式起步于2013年前后,有兩大核心要素:
第一,這段時間,由于歐美國家經濟尚未完全復蘇,海內外中概股市場低迷,中國VC/PE機構IPO退出節奏明顯減速——賬面回報回落,一級市場估值下調,機構投資速度減慢,中國風險投資再次進入低潮,給了互聯網企業投資團隊進入市場的機會。
第二,中國互聯網進入一個歷史性關鍵時期:移動浪潮。2013年,4G牌照開始發放,智能手機開始普及,更多的中國人成為互聯網用戶,也培育出一個巨大的人口紅利市場。與一般的風險投資機構不同,互聯網企業的投資團隊扎根產業,有更為穩定的實力、更強的動力、更準確的眼光,去抓住的這次移動浪潮——也更有可能發現優質資產。
市場逐漸意識到: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逐漸完成了從資本需求者到資本供給者的轉換,進入了傳統風險投資留下的生態空位。
如前所述,2019年至今,風險投資機構進入募資困難的新周期,來自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投資及時補位,而代表了國家戰略方向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就從中獲益良多。
例如,理想汽車拿的是美團的投資,小鵬汽車依靠著阿里的投資,曾經徘徊在破產邊緣的蔚來,在2019年獲得騰訊的持續輸血。如果沒有來自互聯網企業的投資,中國造車新勢力恐已消逝于“黎明”之前,無緣與特斯拉分庭抗禮。
圖片來源:罐頭圖庫
他山之石
中國互聯網資本同樣非議不斷。尤其在陷入混戰社區團購的爭議之后,該怎樣擺脫“與菜農爭利”的隧道視野?
連續兩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明方向——國家支持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防止資本野蠻生長,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
而在互聯網平臺通過投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歷史敘事中,不乏可供鏡鑒的他山之石。以谷歌、蘋果為代表的頭部平臺,支撐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數字經濟體,它們頻繁地投資并購活動也是美國平臺國際競爭力的濫觴之一。
1999年,紅杉和KPCB聯合投資2500萬美元,獲得谷歌20%的股份。20多年后,谷歌成為全球搜索引擎、應用商店、在線廣告等諸多領域的霸主,截至2021年12月23日市值高達1.95萬億美元,相當于百度(3873億美元)的5倍。
谷歌自己很快轉戰投資賽道。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調研顯示,2001年到2019年底,谷歌及其母公司收購了大約250家公司,其一些關鍵性投資,使得谷歌獲得了移動互聯網生態的核心技術:2005年,谷歌斥資5000萬美元收購Android(安卓)。今天,Android運行在全球80%以上的智能手機上,谷歌因此也把持著全球移動互聯網的底層操作系統。
全球另一個移動互聯網核心操作系統即蘋果IOS。蘋果同樣是互聯網巨頭中的投資高手,從1988年3月的第一筆收購買下Network Innovations開始,絕大部分投資都是圍繞IOS生態進行技術和人才儲備,關鍵一躍則是向移動智能設備的上游進軍——芯片技術。
2008年與2010年,蘋果耗資不到4億美元,分別收購了P.A半導體、Intrinsty兩家公司,將250位優秀的硅谷工程師納入麾下,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自研芯片A4。此后,蘋果連續收購了閃存控制器設計公司Anobit、擅長低功耗無線通訊芯片的加州Passif半導體公司、一座芯片制造工廠等,從0到1建立了自己的芯片生態,突破了英特爾等廠商的技術限制。
過去30多年,投資并購已經成為美國初創科技公司融資發展的主導力量,影響到以英特爾為代表的芯片科技行業,以基因泰克為代表的生物科技行業,以谷歌、蘋果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底層操作系統。
再次補位
人民日報此前評論指出,近年來,美國接連在芯片、操作系統等領域制裁中國科技企業,攻克關鍵技術領域的“卡脖子”難題,成為舉國上下的關切。
擁有雄厚的財力、大量的數據資源、領先的數字技術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已經在布局“硬科技”,從阿里巴巴的達摩院、騰訊自研芯片,到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中國頭部平臺如何像美國互聯網一樣,突破關鍵技術,提升國際競爭力,已經是一個時代課題。
圖片來源:罐頭圖庫
顯然,除自研之外,投資這一經濟杠桿不可或缺。
據36氪報道,在此次減持京東的同時,騰訊投資的一個新特征正在凸顯:與此前長期支持京東、拼多多等消費互聯網企業相比,騰訊加大了對科技初創企業的長期投資。在“硬科技”領域,騰訊此前連續參與了芯片制造企業燧原科技的多輪早期融資,不久前參與了GPU芯片研發公司摩爾線程20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
據36氪不完全統計,2020年初至今,騰訊參與了超過100家科技初創企業的非控制型少數股權投資,涉及云服務、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醫療健康、自動駕駛、金融科技、區塊鏈、生物技術和制藥、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
科技初創企業在成長期具有創新風險高、投資周期長、資金需求大等特征。它們的輕資產模式決定了,從傳統融資渠道獲得貸款的難度較大,因此從風險投資機構獲得融資,是為數不多的路徑之一。
美國有大量的慈善基金、養老金、大學基金、家族基金將風險投資作為資產配置的“必選項”,一些富裕國家的主權基金同樣是美國風險投資市場的重要投資人。這些資金較為理解風險投資的特點,愿意堅持長期投資,加之美國小企業局支持的SBIC(小企業投資公司)模式,共同解決了科技初創企業的資金問題。
圖:當前SBIC資金構成模式簡圖 來源:sba.gov
而在中國風險投資行業,長期資金來源不足依舊是個突出問題。基金業協會2018年底數據顯示,中國私募基金的資金來源中,高凈值個人資金占比17.1%,各類資管計劃資金占34.1%,而養老金、社會公益基金、大學基金等長期資金占比僅0.3%。受制于資金來源,這些風險投資機構一般存在5+2(投資期5年,退出期2年)、甚至3+2的退出時限。
我國互聯網行業的頭部企業經營相對穩健、融資信用良好、自身現金流充裕,能穿越一次次的募資周期性低谷,可以拿出更多長期穩定的資金,這與科技初創企業的融資特征頗為契合。此次騰訊等互聯網投資押注“硬科技”,相當于繼2019年馳援新能源汽車產業之后的再次補位。
而且,遍布全國的政府產業基金和引導資金日趨成熟,它們與境內外的風險投資機構、我國互聯網企業的投資資金,共同完善著我國多層次風險投資供給結構,與初創企業一道,合力奔赴“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和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