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業務下滑,監管函“光顧”居首,海通證券2021年“栽”在哪?
滬上龍頭是否還會持續騰飛?
作者 | 武麗娟?來源 | 獨角金融
成立于1988年,已走過三十三載的海通證券,近兩年有點流年不利。
2019年、2020年度,海通證券營收的行業排名分別為第4、第6名,凈利潤的行業排名分別為第2、第3名,其中2020年業績增速低于行業均值。2021年前三季度,因信用減值大幅收縮,業績保持高增速。
不過,業績整體向好的同時,去年海通證券的投行業務被監管“光顧”了16次,居行業首位。
2020年,曾引以為豪的債券承銷業務頻頻踩雷,作為“永煤債”承銷商之一,遭到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的警告。2021年以來,海通證券投行業務罰單數量大增,主要在IPO、并購、財務顧問等業務上“翻車”,有十余名保代被處分,甚至還因奧瑞德重組一事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作為滬上券商三甲之一的海通證券,2021年經歷了什么?
券業被發265份監管函
海通證券在投行業務中居首
隨著監管趨嚴,去年以來券商投行頻頻被約談警示。2021年,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對違規券商下發了265份監管函(剔除重復監管對象)。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綜合各地證監局信息,這些監管函中,排名前三的業務分別是分支機構(116份)、投行(70份)、資管(32份)。
在分支機構中,接到監管函最多的券商是銀河證券,共接到12份監管函。存在的問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委托他人從事客戶招攬活動;另一類是私下接受客戶委托進行證券交易。
其中,針對投行業務下發的警示或處罰函件,海通證券(600837.SH)收到的監管函最多,共有16份函件,其次是中信證券(5份)、財通證券(4份)。
去年,海通證券投行業務違規涉及的項目包括永煤債、西南藥業、北特科技、星光農機、方正電機、富控互動、中技樁業、森麒麟輪胎、新綠食品、四方光電等。
永煤債”后屢被罰
海通證券合規敲警鐘
回望2021年,海通證券的麻煩不少。
2021年10月中旬,在擔任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現奧瑞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奧瑞德”)財務顧問項目主辦人時,因持續督導未勤勉盡責,海通證券被罰沒400萬元。同年10月末,海通證券決定對投行業務進行組織架構調整,設立質量控制部。
8月24日,上海證監局連續下發五份警示函,再次“劍指”海通證券的保薦代表人,此次涉及的上市公司為北特科技(603009.SH),同樣是未發現北特科技存在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及未按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情況。
5月7日,證監會連發4份公告,其中兩份針對海通證券,涉及海通證券及其四名保薦代表人;另外兩份針對兩家海通證券所保薦的企業,在方正電機(002169.SZ)和星光農機(603789.SH)的兩項保薦工作中,海通證券皆因發行認購對象的間接股東——中車城市交通有限公司股權結構,與發行保薦工作報告中載明的股權結構不一致,被證監會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督管理措施。
證監會4月6日曾集中列示29張投行業務違規行政監管罰單,其中就包括海通證券的多單業務,涉及IPO、并購重組、新三板掛牌等多類業務。
去年還有一起引發市場高度關注的事件,9月8日,海通證券事涉奧瑞德被立案調查,由其擔任IPO的保薦工作,至少有45家企業,其上市進程也被“中止”。
更早的2021年1月,永煤控股巨額財務造假導致違約,“永煤債”爆雷事件后,近10家參與永煤債發行、銷售等環節的中介機構相繼遭到監管調查和處罰,海通證券無疑是在這輪風波中受傷最重的中介機構之一。
事實上,債券承銷一直都是海通證券的王牌業務。2018年,海通證券債券融資業務處于上升高峰期,其中公司債承銷數量和承銷金額均明顯上升;2019年,海通證券境內債券融資業務全年共完成主承銷債券項目644個,債券承銷金額3762億元,同比增長47.5%,債券承銷家數排名第三;2020年債券承銷排行榜中,海通證券排行第六,債券承銷金額4790.17億元,市場份額為4.96%。
然而,規模的增長,掩蓋不了海通證券屢屢踩雷的尷尬。
來源:易維視
除了在永煤事件“摔跟頭”之外,wind數據顯示,2020年海通證券主承銷的債券違約數量高達24次,(包括破產重組、無法兌付),居行業首位,發行人涉及北大方正、宜華集團、新華聯控股等公司。而在2019年,海通證券主承銷的債券零違約,債券承銷業務信用評價得分位居行業第一,還因連續幾年排名靠前被監管層表揚。
從“零違約”到接連24次“中招”也影響了其評級結果。根據證監會2021年7月23日公布的證券公司分類結果顯示,2021年,海通證券評級為BBB,從2020年的AA評級,直接下降兩級。
在證監會2021年3月24日的告知書中,“風控機制存在缺失”幾個字格外惹眼。一位資深券商人士認為,有些證券公司收入考核導向相對激進,容易在具體業務條線及風控上出問題。證監會此次責令海通證券及海通資管暫停投顧等三項業務,無疑也給行業敲響了一記警鐘:任何時候不能忽略風險控制,證券公司應改變過去一味追求業務規模而忽視風控的粗放模式。
2021年業績保持高增速
投行業務下滑
券商投行的內控規范以及作為中介機構的執業質量,體現的是投行的綜合實力,不僅考驗行業美譽度,也是其投行業績有望取得長足增長的根本。
作為頭部券商,海通證券也曾陷入業績增速的瓶頸。證券業協會的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海通證券營業收入在行業內排名第4,凈利潤排名僅次于龍頭中信證券;2020年海通證券實現營業收入382.20 億元,同比增長9.64%;實現歸母凈利潤108.75 億元,同比增長14.20%,這兩項業績增速均低于行業均值。
券商如果踩雷股票質押業務,對其直接的影響便是大額計提減值損失。海通證券的2020年就有些許心酸,雖然全年各項財務指標較為穩定,不過信用減值損失達45.86億元,相當于2020年度凈利潤的42.17%,同比增長61.07%。2018-2020三年,信用減值總計達91億元。
2018年海通證券信用減值16.22億元;2019年這一數值為28.47億元,比中國銀河、國元證券、中原證券等15家券商的減值總和還要多,位居行業首位;2020年業績增速放緩的同時,海通證券的信用減值損失逐年上升,加冕“減值王”。2020全年信用減值損失45.86億元,同比增長61%,相當于當年凈利潤的42.17%。變動原因主要是應收融資租賃款減值損失增加所致。
作為行業龍頭之一,海通證券在2020年完成200億定增后資本實力進一步增強,境內外各項業務均衡快速發展,2021年,業績表現頗為亮眼,信用減值大幅收縮。
2021年前三季實現營業收入348.39億元,同比增長23%,實現歸母凈利潤118.26億元,同比增長39%,業績保持高增速。
具體看各項主營業務,經紀業務收入44.06億元,同比增速15%;投行業務收入34.55億元,同比跌幅11%;資管業務收入24.63億元,同比增幅3%;信用業務收入50.7億元,同比增幅43%;自營業務實現收入107.1億元,同比增幅33%。從各主營業務收入貢獻度來看,自營業務與信用業務構成了海通證券“雙引擎”。
而且進入2021年后,海通證券的股權質押風險進一步化解,信用減值損失也隨之大幅收縮。前三季信用減值損失同比下滑55%至15.68億元,成為業績大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收入增幅來看,信用業務增長最快,其次是自營業務和其他業務。
注冊制之下,A股IPO發行持續熱火朝天。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9日,2021年A股市場共有520家企業首發上市,合計募集資金5401億人民幣,IPO數量和募資金額分別同比增長18.99%、12.36%,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作為與A股發行市場直接相關的券商投行部門,也賺得“盆滿缽滿”。
據wind數據,2021年IPO項目的承銷金額和保薦收入方面,雖然海通證券繼續把持投行優勢位置,排名第5位,但相比2020年排名僅次中信建投,608億元的承銷金額,全年海通證券首發承銷金額減少超300億元,排名下滑3位。
2021年3月,在海通證券的王牌——債券業務被暫停12個月后,IPO承銷規模也下滑明顯。
不過,從評級來看,券商機構普遍看好其未來業績。中銀證券在對海通證券三季報的點評中表示,“自營驅動業績大增,未來業績釋放確定性較強。”中銀證券認為,前三季投行業務收入減少,主要由于上年同期基數較高。2021年前三季度海通證券IPO 承銷份額為5.1%,雖較2020年下降較多,但遠高于2018、2019年水平。
此外,海通證券半年報還曾公布年內新增(金額超過人民幣1億元)或已披露且有新進展的訴訟、仲裁事項,涉及信用業務的訴訟有5起,包括與南一農公司、紅太陽集團、南京世界村質押式證券回購糾紛案(涉案資金共計3億元)等4起質押式回購案件,以及一起融資融券交易糾紛案(涉案資金2.58億元)。因此,海通證券還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待解,同時稱上述案件中涉及的潛在損失已根據相關規定進行了充分計提。
二級市場方面,在行業板塊整體表現優異之下,2020年海通證券股價表現落后于同行,成為跌幅最大的券商股,全年累計跌幅達到16.21%。2021年,作為“牛市發動機”的券商板塊,走勢不太理想。滬深300的2021年總體跌幅為5.2%,而券商板塊跌幅為10.72%,整體跑輸滬深指數。在48家上市券商中,只有8只上漲。海通證券相對來看比較“抗跌”,從年初的12.96/元/股,全年震蕩盤整,12月31日報收12.26元/股,截至2022年1月5日,報收12.3元/股,市值1380億元。
整體來看,截至三季度,2021年海通證券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同時,信用減值計提明顯放緩,接下來滬上龍頭是否還會持續騰飛,重振投行業務?歡迎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