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懟同行,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李想是位狂人,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來源/花朵財經
懟同行、懟媒體、懟技術人員,諸如此類暴脾氣的事情,李想似乎一點也沒少干。
也就是在剛剛前幾日,李想又懟上了團車造車,一句“真是刷新了創業者的底線”,引來極大的爭議。
從創立泡泡網,到汽車之家,再到理想汽車,李想被稱為“中國為數不多接連取得成功的創業家”,這可能也是李想經常語出驚人的底氣所在。
但是狂人李想,就一定是對的嗎?
炮轟團車
李想總以暴脾氣出圈。
日前,理想汽車CEO李想在微博轉發一篇團車CEO聞偉宣布造車后接受媒體采訪的內容,并加以評論,已又一次暴露了李想的暴躁性格。
據汽車商業評論報道,1月14日,團車CEO聞偉在公司北京總部接受了小范圍媒體采訪。9天前,這家汽車交易服務平臺宣布造車,加入造車新勢力大軍。
至于為什么造車?
團車CEO聞偉表示,“除了行業機會這個共性外,團車決定造車的最大動力來自一個100多人的外來團隊。
這個團隊可以做2000萬元以上的車,也可以做5萬元以下的車,包括商用車、物流車。并且造車周期燃油車時代國際大廠是48個月,國內廠家做到了36個月,而我們現在的團隊能做到18-24個月。”
在聞偉的描述中,這個團隊幾乎無所不能,而且還是帶著半成品車型來的。團車第一款車也將采用成熟方案、成熟技術、成熟供應商,定價10萬元-20萬元區間,2022年金九銀十就能預售。
然而李想卻對此發出評論稱,“那些指望找到超級救世主的創業者,那些指望能通過打開任督二脈無所能的創業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騙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騙子。
居然還有人可以毫無廉恥的把這種觀點對外公開講出來,真是刷新了創業者的底線。創業的本質是:有節奏有耐心地長期成長。”
面對李想的炮轟,但結果并沒有得到太多網友的認可,反而質疑四起。
有網友直言,“一丘之貉,相煎何急;營銷型汽車還能嘲笑別人?看到了和自己一樣套路的造車公司,想抄自己作業,生氣啊,以后就這么幾家新勢力造車企業才高興吶。”
暴脾氣的創業者
面對李想的公然炮轟,團車也并沒有閑著。
團車CEO聞偉回應稱,“沒想到萬里長征的迎面第一槍來自李想先生。除了節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斷?馮思翰被反懟不就是當初看走了眼噴得太早?所以誰也別把自己當先知,也別成為自己最記恨的那撥人。”
據了解,這其中提到的馮思翰,是時任大眾中國總裁曾抨擊增程式新能源的風云人物,而李想剛剛用他的理想汽車打了這位大佬的臉。
去年12月22日,李想在微博上發出一張銷量數據圖。內容為感謝鞭策,繼續努力,并配上了理想ONE自2019年12月交付至今三年與大眾旗下中大型SUV的銷量對比圖。
不用多說任何話,這張銷量圖顯示,馮思翰被打臉了。所以團車的意思也十分明確,李想日后也被打臉未可知。
其實談起李想,他也的確該收收自己那暴脾氣了。
去年7月5日,一位理想汽車車主反映在理想ONE座椅中發現水銀,李想就曾在微博直接開罵,“造謠我們用水銀的人和媒體,祝愿你們血液里流動著水銀,腦子里裝滿了水銀!”
除水銀爭議之外,開罵技術人員,更能表現李想的張狂。
2020年8月,由于部分業內人士對理想汽車增程式電動車技術路線并不認同,李想直接爆粗口開罵,“TMD,一幫搞臭技術的,天天沖我們BB,什么增程電動是個落后的技術,請問,他們TMD搞出來P技術了?”
作為一家車企CEO,卻在公開演講時爆粗口,從這里可以得到一個答案,因為李想的個性,對理想汽車品牌而言,可能不是什么好事情。
畢竟唯有德才兼備,才更易得到別人的愛慕。
競爭壓力逐漸加大
而理想如今的勝利,可能也只是短暫的。
步入2022年之際,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理想汽車等主流造車新勢力已迫不及待公布了2021年的交付數據。
根據造車新勢力2021年交付量顯示,小鵬、蔚來、理想穩居行業前三,2021年交付量分別為9.82萬輛、9.14萬輛、9.05萬輛。其中,理想汽車甚至于2021年12月交付量達1.41萬輛,超越蔚來晉升為行業二哥。
不過,這仍不能完全代表理想的領先。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蔚來、小鵬、理想的研發費用分別達到了27.63億元、26.62億元與20.56億元,理想在研發上的投入,明顯存在落后之勢。
造車新勢力中,理想質量問題也比較多。
自理想ONE交付以來,該款車型經常被曝剎車失靈、磕碰斷軸,甚至汽車自燃等質量問題。2020年11月6日,理想汽車甚至發布了致歉信,承認錯誤表示將對2020年6月1日及之前生產的10469臺理想ONE免費更換球銷脫出力更高的前懸架下擺臂。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車的增程式市場還同時面臨著強大的挑戰。
自比亞迪推出系列低油耗的DM-i車型后,根據比亞迪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12月份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為92823輛,同比增長236.4%。其中,DM車型銷量達44506輛,同比增長448.6%,比亞迪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明顯要遠高于理想汽車。
不同于蔚來和小鵬,理想前期主要通過另辟蹊徑走增程式電動捷徑獲得了勝利,但是隨著混合動力市場競爭也開始愈演愈烈,理想的領先又還能維持多久呢?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