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人求職的“卷”,已經極端到1:1000了 || 深度
地產人被裁員,大半年找不到工作。投了幾百份簡歷后,進入面試環節,卻發現僅招聘1人的崗位,卻引來數百、數千名競爭者,競爭程度堪比考公。一些失業的地產人,開始白天開網約車,晚上送外賣,插空播抖音,伺機賣保險。
作者/陳欣苗??編輯/方斯嘉? 來源/無冕財經
“門前冷落車馬稀。哪怕是年薪百萬的(地產)高級經理人,哪怕過去再風光,手下能管上百人,失業了也啥都不是了。”
一位網友在知乎回答到:“過去經常和朋友說,我舅舅是地產公司的高管,等你考上了二建給你安排一下,結果到現在朋友二建還沒考上,我舅舅也失業了。”
地產高管級別求職狀況慘烈,并非危言聳聽。
自去年四季度開始,大批民企暴雷,裁員隨著而來,比例基本不低于30%,有的甚至達到50%、60%,區域公司、投拓部門被一鍋端的故事并不罕見。
此后,千人、百人,爭奪同一基層崗位;老總面經理、經理面基層……地產人求職之艱、競爭之激烈,令人窒息。“卷到什么程度?比公務員還厲害。”有業內人士如此表示。
看過一個評論,“地產全行業都在裁員,涉及幾百萬上千萬人,從沒見有熱搜關注;阿里騰訊幾十萬人的體量,裁個員居然有一億人在關注。不得不說,互聯網的話語權,還是掌握在互聯網企業手中。”
滿世界飄著地產人的簡歷。這批地產人,可比互聯網人難太多了。他們本盼著,趁春節后的招聘旺季謀份工作,可沒想到春招冷得發怵。有些地產崗位僅招聘1人,卻引來數百、數千名競爭者,競爭堪比考公。
還因為疫情這個突發因素,工作越發難找。難道地產人只能靈活就業了?
地產人離職即失業
招聘行情冷淡,這批地產人,慌慌張張,進退兩難。
去年10月份從某TOP10房企離職的林宸(化名),在離職后,他先給了自己一個長假,釣魚、做飯、學習感興趣的知識,享受以前從未有的慢生活。
令他沒想到的是,此后半年,他找不到工作了。
“過往都是簡歷掛在招聘平臺上,內容也是隨意填一下,就有獵頭或房企HR找上門介紹工作機會。但現在投了基本如‘石沉大海’,鮮有反饋。”林宸對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研究員表示。
他開始著急了。每日上各大招聘網站看是否有崗位可投、時不時刷新簡歷以提高被查看率、找同行問問是否有工作機會介紹,成了林宸每天的標準動作。
“一開始完全沒有反應,還以為是簡歷的問題,于是開始將簡歷‘個性化’。”林宸說,針對每家房企具體的崗位需求,他都對應進行簡歷內容修改,“為的是提高HR的初步篩選率”。
效果同樣不理想。“投著投著,越來越絕望。每天都很早醒來,因為焦慮。”林宸說,跟原崗位能搭上邊的都投,投遞數近500份,收到面試通知的僅有2家,其他的,要么連被查看都沒有,要么被查看后也無反饋,“我都懷疑這些房企是否真的要招人,還是只是掛著職位在上面。”
傳統招聘渠道之外,他甚至付費給廣州某地產招聘內推渠道,“把簡歷發那對接人好久,也遲遲沒有反饋”。雖然不確定渠道是否靠譜,但他還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饑不擇食,萬一真的有機會呢”,他如此表示。
僅有的兩次房企面試,林宸都沒有通過。
“都是小房企,其中一家是地產圈二代創立的民營房企,一輪面試聊得還算順利,只是問到公司財務狀況時,對方的HR就支支吾吾,估計是不太好。當時心里就有些疑慮,但想著還是個機會,二輪面試完再看看。”他說,但最后還是被刷下來,“感覺很敷衍,連業務負責人都沒見著,給的理由是想找資歷更老的”。
林宸的遭遇并非個例。
“2個月時間,投了快300份簡歷,收到面試通知的也只有約15家公司。”另一位地產求職者余航(化名)對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研究員表示,行情實在太差了,像龍湖、保利這樣的穩健型房企都在裁員,招人的極少。
往年春節后的兩個月,往往是地產人的求職招聘旺季。但今年,地產就業形勢特別嚴峻。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春節后首月,房地產招聘位數仍同比下降30.3%,僅次于教培行業近50%的跌幅。其發布的春招調研中,近7成地產人認為今年春季求職更難,這一比例排在全行業第一位。
▲教培行業需求受創,房地產和旅游消費回升困難。圖片來自智聯招聘。
地產招聘的冷清行情,讓部分地產人遲遲沒有挪窩,一方面是難有匹配的崗位,“沒辦法,很多人出去后,基本沒啥合適的坑。”一位已暴雷房企員工對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研究員表示,他仍“堅守”在原房企。
另一方面薪酬不達理想。據無冕財經研究員了解,現階段,許多地產人的求職崗位薪酬基本回落,當中不乏工資直接腰斬。“一些前同事現在都是邊保住工作,邊投簡歷,有的雖然降薪了,但也不一定能找到超過現有薪酬的工作。還有的更慘,跳槽后房企就暴雷,直接被裁。”林宸說。
焦慮之下,失業的地產人只能一邊投簡歷,一邊“吃老本”。
競爭堪比考公,太卷!
人多坑少,注定了更激烈的求職競爭。
地產人圈子里,“慘烈”的應聘故事屢見不鮮。50:1、500:1、1000:1的供需比。另一則可以比較的數據是,2022國考212萬人過審,平均競爭比達68:1。
令人瞠目結舌之余,又不僅感嘆一聲,地產人求職難度堪比考公,太卷了!
比如2月份,鄭州某國企項目招聘現場,僅僅是一個基層策劃崗位,便有超50人在現場面試,這還是篩選過后的人數,可想投遞簡歷的人有多少。
3月份,國企金地招聘一個策劃主管,收到500份簡歷,當中有8個平臺策劃總監,9個項目總。“這不但是職位上的‘以高見低’,你直接可以理解為一個部隊里的團長想爭取當一個班長。”一位業內人士侃稱。
▲一個12k的崗位,迎來500人競爭,其中不乏策劃總監、項目總。圖片來源于網絡。
又如,據“36氪”,4月份有國企一工程管理崗位,甚至出現1:1000的錄取比例,新招進的一批員工,也大多來自恒大、融創、新城及華夏幸福等大型房企。
這樣的供需比,雖難說是普遍現象,但確實道出當下地產求職的艱難。
無冕財經梳理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年春節市場行情周報第一期至第三期發現,在熱招行業TOP10中,“房地產/建筑/建材/工程”的競爭指數(單崗位的平均競爭人數),均排在行業T0P1,分別為25.3、31.7、36.5,遠高于排在第二位的互聯網/電子商務。(第四期未發布該項指標)
應聘者擠破頭,手握有限糧草的房企,用人需求越發嚴苛,“卷了起來”。
“老總面經理、經理面基層,太卷了,令人窒息。”林宸亦感慨,他應聘的其中一個崗位,開出的年薪26萬,在過往也就是招一個主管的水平,但這個房企卻想要一個資深經理級別的。另一個崗位,要求的工作年限寫著一年,跟他一同應聘的,卻是有6年、8年工作經驗的同行。
還有一種新起的風氣是,一些房企對曾任職于暴雷房企的員工不感冒,萬科甚至直接“一刀切”,拒接來自恒大的簡歷。
“卷到什么程度?比公務員還厲害。在珠三角,我身邊的案例,老總面試經理的,總監當銷售的都有。原來干銷售的咋辦呢?”上述業內人士稱。
地產國企不是 “避風港”
它卷任它卷。地產人轉投進入國企,想尋求避風港。
無冕財經研究員發現,在民企不斷的暴雷聲中,部分地產人出現了“國企信仰”,缺乏安全感的他們,不再向往重薪加身,而是要避險、求穩。
“以前更多地追求職業發展,無論是薪酬水平、升職加薪的速度,還是快節奏下對個人職業能力的提升,感覺民企都會更勝一籌。但這輪雷暴下來,民企活得好的所剩無幾。現在找新東家的心態,就是‘企穩’、規避風險,想要一個國企的工作,薪酬差一些也關系不大。”林宸表示,即便得到了民企的工作機會,也不太敢去,萬一哪天就暴雷了。
另一位地產人孫皓(化名)也有類似心態:“年前辭職后,就奔著找國企這個目標,穩定,不像民企,‘朝不保夕’的感覺。只是投著投著發現找上門的實在太少了,就擴大了范圍。”
幸運的是,他在今年3月終于得到了一家地方小國企的offer,雖然這距離他開始找工作已過去了4個月,期間投遞了500多份簡歷,有面試機會的也不超過7個。
“現在的工作,雖然薪資比之前少,但穩定、福利好,偶爾加班,工作壓力也沒有之前大。” 孫皓說,還能勻出時間準備考研。
不過,雖說現下呆在國企是更為穩妥的選擇,但謀得一份國企的工作,也并不代表能過得更輕松。
最終也進入國企的余航,就有截然不同的感受。“經常加班,事多錢少,像是進了假國企。”作為業務負責人的他,經常感受到壓力山大,行事也是小心謹慎,“上頭兩個領導搞派系斗爭,干啥活都要好好揣摩上意。”
但也正如余航此前所說,國企自身的人才需求也在收縮,想擠進國企的地產人們,面臨的競爭激烈程度不容小覷。
行業、疫情雙重夾擊
目前的地產招聘市場上,有限的職位供給,無法滿足龐大的求職需求。
行業冷清趨勢仍在。今年的一季度,市場開局慘淡。據克而瑞數據,一季度,百強房企的整體業績規模同比大幅降低47%,超8成的百強房企累計業績同比降低,其中近4成企業的降幅高于50%。
近期還添了疫情這一不確定因素。
“不少剛需的招聘需求都因疫情不得不推遲或放緩。企業即使想招聘,現在的情況下也無法進行。即使企業掛出招聘需求,也很難像正常一樣吸引到求職者。即使有些職位前期可以視頻面試,但終面需要到面還是無法進行,甚至有些公司已發出offer,入職時間也不得不一次次推遲。”一位地產獵頭表示。
老大哥萬科就說了,要“節衣縮食”,“花小錢,辦大事”。在此邏輯下,房企更強調人效,用更少的人,辦更多的事,而薪酬,也無法出現大范圍、大幅度的增長。
只能說,過往那些只靠著行情升值加薪的地產人,危上加危。
當人才泡沫、薪酬泡沫,齊齊被擠破,房地產市場再也不需要那么多人了。被擠掉的這一大批人,該何去何從?
“不少人被迫離開地產,他們的狀態是:白天開網約車,晚上送外賣,插空播抖音,伺機賣保險。”偶然刷微博,一位地產界人士如此說。
(文中林宸、余航、孫皓均是化名)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