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迎來七年首虧,湊湊能否“海底撈月”
近日,呷哺呷哺發布盈利預警,公告顯示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61.5億元,同比增長13%,但同時預期2021年將錄得凈虧損約2.75億元至2.95億元之間。
來源/互聯網那些事
呷哺呷哺的日子依舊不好過。
近日,呷哺呷哺發布盈利預警,公告顯示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61.5億元,同比增長13%,但同時預期2021年將錄得凈虧損約2.75億元至2.95億元之間。
據財報數據顯示,呷哺呷哺2上一財年虧損2.93億元,這是呷哺呷哺七年來首次虧損。
呷哺呷哺的股價除在二月末上漲之后,開啟一路下跌,當前報3.80港元/股,總市值41.27億港元。而在去年同期,呷哺呷哺最高價報27港元/股,市值報300億,跌落已近九成。
呷哺呷哺的一年虧損究竟發生了什么?呷哺呷哺推出“湊湊”、呷哺“X”之后還有什么想象力?
且看本文拆解!
一、七年首虧,呷哺呷哺經歷了什么?
繼海底撈之后,號稱“連鎖火鍋第一股”的呷哺呷哺也迎來虧損,這也是呷哺呷哺自2014年登上港交所之后首次虧損。
(圖片:天眼查)
據呷哺呷哺3月末公布的財報顯示,其在2021年全年收入實現61.47億元,同比上漲12.7%。但在收入上漲的同時,呷哺呷哺實現2.93億元的虧損。
早在3月11日,呷哺呷哺就曾發布公告預警了這一結果,受限于2021年全年關閉約230家餐廳,導致長期資產一次性虧損,這與海底撈同期虧損原因保持一致;其次則是部分餐廳經營層面的虧損,業績下滑、疫情原因等導致的虧損額約為2.2億元。
同時,呷哺呷哺也提出自2021年新冠疫情影響之下,部分餐廳雖未關門,但無法營業帶來的長期消耗。
拋開疫情影響,呷哺呷哺在疫情還未到來的2018年就隱有增速放緩之勢。
據數據顯示,2018年,呷哺呷哺2018年、2019年營收分別是47.34元、60.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9.2%、27.4%,增速分別比上一年下降3.6%、1.8%。
營收增速放緩趨勢下,隨著近幾年的擴張,呷哺呷哺的凈利潤迎來下滑,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呷哺呷哺凈利潤同比增長為39.7%、14.2%、10.1%、-37.7%和-99.4%。
當然,呷哺呷哺可以“甩鍋”給疫情大環境,但另一方面,呷哺呷哺自身就沒有問題嗎?
二、呷哺之后,“湊湊”轉身
決定連鎖餐飲品牌的關鍵其一在于供應鏈。
較為成熟的供應鏈、品控對餐飲品牌的毛利等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能最大化保證口味、品質和經營管理;其二在于品牌調性,呷哺呷哺本就以“性價比”標簽出拳,凈利潤等關鍵指標總體偏低。
這也意味著,呷哺呷哺需要在各個環節進行成本控制,以維持凈利潤。例如呷哺呷哺無法像海底撈一般在服務質量上做大文章,也無法像巴奴一樣重點培育“毛肚”等品質食材。
如果說,決定呷哺呷哺能否沖擊IPO的核心是規模和目標人群,那么決定呷哺呷哺進一步成長的則是品牌。
呷哺呷哺也敏銳的捕捉到了這一點,于是在高端火鍋投資熱潮之下,推出了“湊湊”品牌。
呷哺呷哺并因此從外部聘請CEO張振緯。帶著濃厚“家族企業”標簽的呷哺呷哺因此廣受行業議論。
張振緯是一個執行力很強的人,2016年,湊湊開啟第一家門店,四年后,湊湊門店數開出140+門店,該品牌也常在各大城市被“排隊王”、“網紅店”、“高端”、“有特色”等標簽跟隨。
自創辦后,湊湊對呷哺呷哺的營收貢獻日益增大。
2016年至2020年,呷哺呷哺營收分別為27.58億元、36.64億元、47.34億元、60.3億元和54.55億元,而湊湊在同期營收為1.96億元、3.60億元、5.56億元、12億元、16.89億元。
如果從明面上看,湊湊幾乎是呷哺呷哺集團中的“長期想象力”,但,真的如此嗎?
三、“內訌”之后,尷尬的呷哺
2021年,曾帶領湊湊走向“光芒”的CEO張振緯于4月離職,緊接著在5月,呷哺集團行政總裁(CEO)趙怡5月底被免職,后者曾發文暗指被董事長報復,視為“內部人士內訌”,這場內訌風波一直持續到七月。
即使張振緯后續接受采訪時否認了這一“傳聞”,但呷哺呷哺的股價卻在這半年中迎來大幅跌落,從28港元/股一路跌到7元/股,市值蒸發近70%,這似乎也是如“云里霧里”似的作為回應。
在品牌側,呷哺呷哺和“湊湊”即使都屬于一個集團,但卻屬于定位不同的品牌。
據財報顯示,2021年,呷哺呷哺、湊湊兩大品牌營收分別占總營收的57.3%、38.30%。湊湊的人均消費已經從2020年的137元增加至2021年的140.6元,而呷哺呷哺客單價維持在60-80之間。
湊湊的出現,看似為呷哺呷哺帶來了增長希望,但遺憾的是二者也曾爆發品牌“內訌”。
2017年,呷哺呷哺宣布自己的品牌轉型計劃,董事長稱,未來將轉型為休閑正餐,以“火鍋+茶飲”的組合來打造“火鍋界中的星巴克”。
首先是將門店小火鍋餐位、吧臺全部去除,取而代之將湊湊的裝修復刻,并在裝修上也向湊湊靠攏。
但很快,問題就接踵而至,呷哺呷哺意圖更好地“滿足年輕消費者的新需求”,但實際上的年輕人并不全是“野性消費”。
首先是呷哺呷哺的目標人群本就是追求性價比、一人食人群,強行改道不僅不會改變用戶心智,反而會流失原有人群。
其次在已有湊湊高端品牌的情況下,內部將另一品牌升級,實現品牌“內訌”,造成的管理消耗也并不小。
作為普通消費者,很少會有人過多關注湊湊的老東家原來是“呷哺呷哺”,一個主打高端、一個主打性價比面向下沉,何樂而不為?
呷哺呷哺明面上想要向上躍遷成長為小“湊湊”,也要看目標人群說話。
2021年8月,呷哺呷哺發布消息稱,將回歸大眾消費,客單價保持在60元以內,并計劃向二三線市場擴張,吧臺、單鍋也將重新出現。
面向中端市場,呷哺呷哺也將在2022年推出客單價約90元附近的“呷哺X”,與此同時,外賣、呷煮呷燙、茶飲等將成為新增長點,這樣一來,呷哺呷哺終于在經歷了一次激進轉彎之后,回到了原路。
在疫情影響之下,七欣天、海底撈也迎來虧損。據海底撈年報顯示,該公司2021年營收同比增加43.7%至411億元,但凈利潤由盈轉虧至-41.6億元。
呷哺呷哺反而提出了新的擴張計劃。據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呷哺呷哺目前共經營841家呷哺呷哺餐廳和183間湊湊餐廳。
為了維持市場占有額,呷哺呷哺將在2022年繼續華向東、華南等市場開啟擴張。
屬于呷哺呷哺的“轉身”還將繼續。
參考資料:
數據來源:天眼查、呷哺呷哺、海底撈財報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章:
鹿財經:呷哺呷哺,還能向高端市場“湊湊”嗎?
海外網: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呷哺X”明年將亮相中端消費市場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