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文件,泰康保險或遇大麻煩
一紙意見稿,在保險行業掀起軒然大波。
來源 /深藍財經??撰文 /鄭婷??編輯 /楊波
一紙意見稿,在保險行業掀起軒然大波。
而那個保險巨頭,則可能遇上了大麻煩!
監管重拳出擊
這絕非聳人聽聞。
最新報道顯示,銀保監會出臺的《人身保險銷售行為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已于4月15日下午下發至各險企。其中明確規定:不得將健康、養老服務與人身保險產品強制搭配銷售!
這意味著,投保人以后可以自主選擇健康、養老服務,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保險銷售人員此前帶有強買強賣性質的捆綁行為被監管叫停,各頭部險企布局的超過10萬張優質養老床位攤上了大事。
而險企之所以布局養老社區,惦記的無非是老百姓口袋里的碎銀幾兩,癡念的是價值20萬億元的養老藍海。
畢竟,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經從2000年的7%上升至14%,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介紹,今年將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前是老齡化中社會,預計到2035年是超級老齡化社會。
增量幾乎是確定的,于是在不久的將來,潛藏的消費市場有希望迸發出巨大能級。據工信部數據,到2030年,國內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將超過20萬億元。
所以,圍繞在誘人的金礦周邊,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組織早早地入局以分走一杯羹。一時間,“保險+養老”“物業+養老”“互聯網+養老”等概念層出不窮,養老社區成了被資本搶灘的高地,逐漸形成了“央企系”“房企系”“保險系”三足鼎立的格局。
央企入局就不用說了,房企和險企則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對房企來說,某時間某地區對純住宅用地不予撥地,但如果做康養社區,不僅會撥地,還會出一些利好政策。
跟房企比,險企的野心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享受政府的優惠與補貼低價拿地,更重要的是,它們想隨著養老疆域的不斷擴展,急速匯聚起一張張百萬量級的保單,從而持續維持整個龐大帝國的運轉。
但現在,保險強制搭售養老社區的路子,算是被徹底堵死了。
對險企來說,堪稱重大利空。
劍指保險巨頭
提及中國的康養產業,泰康旗下的“泰康之家”是繞不開的案例,它是填補市場空白的先行者,也是走在隊列前面的領軍者。
泰康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
此次新規的出臺,讓不少人替泰康捏一把汗,因為在此之前,泰康飽受“以養老社區為噱頭吸引客戶投保”的爭議。
在黑貓投訴平臺及知乎上,也能找到類似的蹤影。
一名黑貓投訴網友曾稱,泰康業務員以養老社區向客戶推銷保險產品,承諾用戶投保總保費達到一定金額即可入住泰康之家北京燕園,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去年,一名知乎網友也發文稱,2014年8月,其購買了泰康保險養老社區的保險產品,每年繳納20萬元,繳費15年,營銷員承諾次年5月就可以入住。但繳費4年后,當她第二次提出入住申請,這時營銷員才如實告知:要想入住養老社區,還需要滿足其他條件,包括20萬元的保證金和每月13800~16800元的其他費用。
以為交了保費就能理所當然地入住,沒想到每月的房租、服務費和餐費都是單獨結算的,這讓上述知乎網友異常憤怒。
據了解,買保險模式只是入住泰康之家的方式之一,另一種叫押金模式。
兩種模式的區別在于,押金模式下的人群,擁有的是“現房入住權”或者稱為“優先入住權”,而買保險模式下的人群,享有的是保證入住資格。簡言之,只有選擇買保險模式,才能保證百分之百入住。
因此,為了鎖定入住資格,投保人往往選擇購買泰康旗下與養老社區綁定銷售的保險產品,通常是年金險、分紅險等理財型產品,數額在200萬元以上,以期繳10年、每年20萬元的額度或者躉交(保險術語,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費的意思)200萬元的方式購買。
承諾的雖然是買了保險就能立即入住,但實際情況遠比想象中復雜。
以泰康之家在上海的養老社區申園為例,2021年,一位泰康保險工作人員告訴中科財經,即使用戶購買了滿200萬元的保險產品也無法立即入住,因為申園一期已無空房,二期暫定2021年10月開園,屆時需交付押金預約進入排隊系統,而按照以往經驗看,住戶需排隊至少1-3個月才可以入住。
重資產下的盈利之困
如何平衡供給和需求?這似乎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命題,但不論客戶排隊排得多辛苦,反正錢是進了泰康的口袋。
據財經天下周刊報道,泰康依靠養老項目,在全國賣出的保單已經在10萬單以上。一位知情人士感嘆道,“每單至少200萬元,你計算下,很恐怖了。”
這一數據是真是假?一位泰康員工沒有對媒體正面回應,僅僅表示,對于一個營銷員而言,平時談一個3萬、5萬的保單可能比較吃力,但對于客戶來說,如果有養老社區的存在,那么一張200萬元的保單就比較容易接受,其團隊中的一個新人營銷員,在一年的時間里,就賣出了80多張相關保單。
南方都市報也曾于2017年報道稱,深圳是全國購買這類保險最多的一個地區,平均每年可以賣1000份左右保費達到200萬元的保單。
發展至今,泰康之家的養老版圖遠不止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就在3個月前,泰康發布的2021年度大事記顯示,截至目前,泰康之家已經覆蓋了全國24個核心城市,其中8地9家社區開業運營。
這份大事記雖然沒有公布具體的營收凈利數據,但從往幾年泰康保險的報表可以窺見,泰康在醫養方面的盈利其實較為困難。
2017年-2020年,泰康醫療及養老社區運營收入為2.69億元、19.87億元、34.84億元、33.39億元;相對應的運營成本則依次為4.34億元、19.58億元、32.35億元、33.97億元。
這與泰康走的重資產模式以及我國特殊的養老結構有關。
據了解,泰康、太保、大家保險是保險業中堅定布局養老的3家機構,這3家機構也代表了3種典型模式:泰康代表重資產模式、太保采取的是輕重兼并策略,大家則走輕資產路線。
輕、重資產路線的區別是,輕資產是保險公司通過投資、并購、合作等方式加入到醫養領域,重資產則是險企將自有資金投入到養老地產的建設和運作中,特點是前期投資大、盈利慢、回報期長,一般需要10年-20年,另外對公司的現金流要求較高。
在養老結構方面,我國90%的老年人仍習慣于通過家庭照料養老,7%依托社區養老,僅3%入住機構養老。
然而從國際經驗看,險企做養老,只有當入住率達到一定比例時(65%~70%),才能夠實現盈虧平衡和良性運轉。
泰康之家的入住率是多少呢?2021年7月,有媒體報道稱,開業5年,申園的入住率已經達到了95%。更早之前,泰康保險也對外公布:最早開業的燕園一期入住率已接近100%。
泰康熱門養老社區的入住率明顯高于指標線,但這一看似完美的數據里可能摻雜著一定水分。
“入住率是很容易‘偷換概念’的數據,如何偷呢?”一位業內人士向財經天下周刊分析,“養老社區的項目通常是分期進行,入住率往往是某一特定的開業區域來統計。整體來說,泰康之家的床位可能空置率在一半以上。”
財經天下周刊也分析認為,泰康之家整體的入住率僅在40%左右。
若真實數據就是如此,那么可以想象,在未來沒有明確政策激勵的情況下,老齡人口還會受限于傳統觀念的影響,更多選擇居家養老的方式,這導致,泰康之家的入住率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提升,從而引申出結論:泰康在盈利方面仍將繼續面臨挑戰。
新規影響幾何?
泰康曾美化賺錢目標,集團副總裁劉挺軍此前公開批評,中國當前的健康產業鏈,支付和服務兩端都不夠。而按照國際發展趨勢,健康產業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包括支付和服務兩大體系。
為此,劉挺軍稱,“泰康當前正從‘保險、資管、醫養’三大板塊協同來解決這兩大問題。”
事實上,保險、資管、醫養這三大板塊也構成了泰康最核心的三大業務。
其中保險業務又是核心之核心。
2020年年報顯示,泰康保險實現歸母凈利240.37億元,同比增長8.34%;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706.4億元,同比增加14.79%。
需要說明的是,泰康保險旗下經營保險產品的有泰康人壽、泰康養老和泰康在線,其中泰康在線是泰康除養老產業之外的另一大“燒錢項目”。2016年至2020年,泰康在線逐年凈利潤分別為-0.85億元、-1.94億元、-3.56億元、-4.67億元、-6.5億元,虧損持續擴大。
也就是說,以壽險業務為主導的泰康人壽才是泰康保險中的“利潤之王”。2020年,泰康人壽凈利潤為183.33億元,再度蟬聯非上市壽險公司第一名。
圖源:每日財報評論
深藍財經查詢發現,目前對接泰康養老社區的5款保險產品均屬于泰康人壽旗下。
另外還有一個比例值得參考。劉挺軍曾在“2018長三角醫療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高峰論壇”上透露,泰康養老社區第一批入住的客戶,30%都是從保險的銷售端導入過來。
多年后,這一比例是否有所上升?
若上升,新規出臺后,將對泰康的整個保險業務產生何種影響?帝國大廈的根基是否被動搖?靈魂人物陳東升又將采取什么方式化險為夷?保險行業是否將迎來新一輪洗牌?都有待進一步探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