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被王德明實名舉報“核酸檢測不準”,華大基因:造謠!
而作為華大基因“老冤家”的王德明,在和華大合作生變后,多次實名舉報并引發訴訟和輿論關注,此后雙方陷入了長達數年的拉鋸戰。近期,王德明再次實名舉報華大基因核酸檢測不準確,并自稱被打斷七根肋骨。
??雷達財經出品 文|李亦輝 編|深海
華大基因的實名“舉報門”事件,有了新的進展。
5月9日,華大基因在官網發布了一則聲明,稱王某明通過社交媒體不斷造謠,編制各種視頻、文字資料,惡意詆毀華大業務和相關管理人員。
聲明表示,王某明與華大之間原本是商業糾紛,并有司法判定結果。但其不僅不尊重法律,還屢次惡意誹謗華大,捏造虛假信息,煽動公眾情緒,對此華大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對于舉報中“被暴徒毆打致傷殘”一事,華大基因表示與其發生沖突的不是華大員工,此事已經由當地公安機關依法依規處理。
而作為華大基因“老冤家”的王德明,在和華大合作生變后,多次實名舉報并引發訴訟和輿論關注,此后雙方陷入了長達數年的拉鋸戰。近期,王德明再次實名舉報華大基因核酸檢測不準確,并自稱被打斷七根肋骨。
華大基因最新財報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7.66億元,同比下降19.42%;實現歸母凈利潤14.61億元,同比下降30.08%,原因是新冠業務市場競爭加劇,全球新冠核酸試劑和檢測單價下降。
再被舉報檢測不準確
“很多人以為我舉報的華大檢測不準只是疫情的新冠檢測,并不只疫情新冠檢測,華大檢測什么都是不準確,如一把尺子刻度錯了,它測量的一切都有問題。”王德明在一篇文章中表示。
據其描述,知曉華大檢測不準并實名舉報,是因為與華大基因合作時發現,該公司孕婦檢測的陽性率高于國家衛健委和世衛組織標準十倍。
文章舉例,按華大自己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5月他們共檢測313萬例,檢出‘常異’1.9萬例,概率合1/164。”與國家衛計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數據,唐氏綜合征發病率低于1/1000,還是高出六倍多。
王德明將檢測不準的原因指向華大技術缺陷,測序流程不同,流程多、容易出錯等方面。其中提到,華大基因的試劑盒被國家食藥監局查處存在缺陷,華大多位檢測工程師跟其說過,在已知的醫院里有質控品失效的情況。
除了王德明的舉報,2018年7月,虎嗅網一篇《華大癌變》的文章刷屏,據文中的描述來看,一位湖南長沙市的產婦之所以誕下異常兒,是因為三位醫生在彩超和B超都出現明顯異常數據的情況下,仍然拿無創DNA檢測的可能性結果,給出了令產婦放棄確認檢查的建議,最終導致產婦生出帶有生理缺陷的嬰兒,且不予理賠。
文章稱,因為華大基因無創DNA檢測做出的“低風險”判斷,導致三位醫生接連誤判,產婦又在醫生建議下,連續放棄或忽視了四次其它產前檢測(唐篩、超聲、穿刺)。華大基因的結論,直接和間接地將這家人送進了深淵。而這個湖南家庭,只是眾多“無創漏檢”悲劇家庭的縮影。
隨后華大基因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在相關無創知情同意書中明確告知了無創基因檢測的適用范圍和技術局限性。由于無創基因檢測作為一項篩查技術存在假陰性的風險,為保障受檢者,華大基因為每一位受檢者購買檢測醫療保險。”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近兩年的公開報道中,也出現過數起質疑華大基因新冠檢測產品不準確的案例。
2020年8月25日,據路透社報道,瑞典公共衛生署近日宣稱,中國華大基因公司出口給該國的檢測試劑不準確,導致了約3700個“假陽性”病例的出現。
公共衛生署表示,有兩家瑞典的實驗室通過核查發現,華大基因的檢測試劑導致了約3700個“假陽性”的結果。但后文隨后又稱,出現“假陽性”結果的“大多是只有輕微癥狀或沒有感到癥狀的人”。
對此,華大基因發布公告回應稱,所謂的“高陽性檢出率”問題主要是因為無癥狀感染者通常病毒含量較低,不同國家和地區在針對無癥狀感染者確認及管理規范方面存在差異。
此外,2021年4月22日深夜,據香港政府發布通報稱,華大基因化驗所報告了29宗核酸檢測陽性及1宗“不確定”,多個病患被送往醫院后,接受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均呈陰性,顯示他們并未受到感染,即華大的檢測結果可能為“假陽性”。
2021年2月,該化驗所還因為出現16宗新冠檢測“假陽性”案例,遭食物及衛生局警告。
而華大提交的假陽性調查報告分析,可能出現的失誤包括:人為原因、試劑殘留或污染,以及環境污染。警方通報則提及,化驗所經過內部調查后,懷疑是一名化驗所助理涉嫌搖晃新冠病毒檢測樣本影響化驗結果。
在最新官方聲明中,華大表示王德明與公司合作期間出現多項嚴重違約行為,華大依法解除與其合作。此后其向華大提出高額無理“索賠”,并從2018年開始通過自媒體多次捏造事實詆毀公司,就此公司已通過司法訴訟進行維權。
華大基因稱,此人屢次對華大進行造謠詆毀,毫無底線,侵犯華大名譽權,其微博、微信賬號也已經多次被平臺永久封禁。就此,華大已通過司法訴訟進行維權。
宿怨始于6年前的合作
華大基因提到的合作,是雙方于2016年4月4日簽署的一份《國家基因庫技術服務合同》合作項目。
資料顯示,1987年出生的王德明,此前曾做過醫生、做過醫藥代表、醫療行業獵頭、新華網健康醫療媒體記者。
上述合同簽署時,王德明任總經理的南京昌健譽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昌健譽嘉”),內容約定昌健譽嘉在江蘇省區域內將合格樣本運送給華大基因研究院,再由后者進行制備和儲存并收取技術服務費。
根據一份裁判文書記錄,2017年8月28日,華大基因向昌健譽嘉發出《關于撤銷對貴司區域授權的通知》,稱昌健譽嘉未完成考評標準(在合同約定的啟動期內,被告未完成考評標準要求的 150例送樣量,且遠遠低于該標準)、未經原告許可擅用 “國家基因庫江蘇分中心”等名義對同行企業進行實名舉報、擅用國家基因庫 L0G0、名稱開辦網站等嚴重違約行為。
復函中昌健譽嘉接受解除合同,但對解除的理由持有異議:一是啟動期未達150例樣本量是由于魏則西事件突發、行政執法部門干預影響以及華大基因擔心籌備上市被影響而放棄細胞業務要求;二是昌健譽嘉對采集臍帶血殘害嬰兒的違法行為向江蘇省衛計委反映,是基于法律法規并有充分科學依據,配合打擊違法犯罪。
“這個聲明徹底將合作關系否認了,我也被定義為騙子,這讓我以后在行業是‘混’不下去的。”據第一財經,王德明對華大基因公開聲明一事耿耿于懷。他認為,與昌健譽嘉的合作并未向監管部門進行報備,華大為保證上市順利,單方面解除合同讓昌健譽嘉經營無法繼續。
2018年1月9日,華大基因向昌健譽嘉郵寄《關于解除<國家基因庫技術服務合同>的通知函》,稱“截卡本函發出之日,貴司提交的儲存細胞樣本量僅為17例,僅占本年度考校量的5.7%,遠未完成本年度考核量,已構成嚴重遲延履主要合同義務,現解除合同”。
上述解約理由被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法院所采納。但王德明認為,自己長期以來“被華大基因欺騙和玩弄”,隨后開始了網絡舉報之路。
其中備受關注的“圈地門”風波,源自王德明《舉報華大基因偽高科技忽悠欺詐涉嫌賄賂官員,大規模套騙國有資產》一文,文章直指華大基因聯合碧桂園套騙國有資產,以各種名目“套騙土地資源和政府財政補貼。”
舉報帖中,被舉報的公司是深圳華大基因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21日,是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為生命健康小鎮建設而成立的全資子公司。
不過據中國證券報調查,相關“圈地”證據并不充分。華大基因也表示,華大控股及華大研究院并未在江蘇參與任何房地產項目,也未曾獲得土地資源。
2019年3月15日,深圳市鹽田區人民法院對華大基因訴王德明名譽侵權案做出一審判決,支持原告華大基因的訴訟請求,確認被告王德明公開發布的內容導致原告社會評價降低、構成名譽侵權。一審判決王德明通過天涯論壇網站,連續三天發表致歉聲明,向原告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去年凈利下降3成
在涉足新冠檢測的企業普遍增收的情況下,華大基因的表現卻正好相反。
根據財報,2021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收67.66億元,同比下降19.42%;凈利潤為14.62億元,同比下降30.08%。
對于業績下滑,華大基因表示,主要是因新冠業務市場競爭加劇,全球新冠核酸試劑盒檢測單價下降,以及部分國家和地區防疫策略的變化,公司主動戰略性調整新冠相關產品結構與供應鏈策略,基于新冠相關的利潤較2020年較高基數相比有所下降。
資料顯示,早在2020年疫情出現的第一時間,華大基因就推出多款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同時還在全球多地區推出了“火眼”實驗室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
核酸檢測機遇讓公司的業績迎來爆發式增長。2020年公司營收同比增長199.86%達83.97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656.43%達20.9億元。
其中,當年“感染防控綜合解決方案”一項,即基于新冠病毒下的核酸檢測服務營收就達51.42億元,一舉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
但由于疫情檢查的技術門檻不高,華大基因自身也沒能抓牢這個機會。
2022年04月12日,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提問:貴公司的經營策略是不是出了問題?核酸檢測試劑盒國內基本出局,沙特土豪這邊不再續購,歐美沒有什么份額,非洲倒是干的起勁,可惜非洲一年的銷量也追不上達安基因國內三天的銷量。
華大董秘回復稱,在后疫情時代,公司將不斷推動常規業務在海外的轉化落地,力爭將華大基因全球抗疫的勢能,轉化為常規業務發展的動能。
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公司稱截至2021年年底,其新冠檢測產品覆蓋了全球超過180個國家和地區。但在2021年,公司海外市場整體營業收入規模為38.8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5.99億元同比下降超過30%。
但在營收下滑的同時,公司的銷售費用不降反升。根據財報,2021年華大基因銷售費用12.38億元,而2020年為10.78億元,同比上漲了14.82%。與此同時,公司的研發費用比2020年有所下降。
同期公布的一季報顯示,2022年一季度,華大基因實現營收14.3億元,同比下降8.52%,凈利潤3.3億元,同比下滑37.06%。
業績增速下滑,公司股價也連續調整,繼去年下跌31%后,今年以來再次跌去24%,目前股價66.33元/股,總市值約270億元。
對比去年年報和一季度股東名單來看,一年前定增入股的高瓴資本已減持止損。2021年2月,華大基因以145元/股完成定增,高瓴資本旗下禮仁投資進駐成為第七大股東。
但伴隨著股價下跌,高瓴資本的持股量從422萬股減至404萬股,截至去年年報時保持不變。至今年一季度時,高瓴資本相關基金已退出華大基因前十大流通股東之列。
按照該公司第十大流通股東持有約167萬股測算,若非清倉退出,高瓴一季度至少拋售237萬股。行情數據顯示,一季度華大基因股票均價為89元,較145元的定增價下跌近四成,這意味著高瓴的“割肉”幅度不小。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