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轉債“打新”2天賺3倍,市場為何對風險視而不見?
在可轉債市場“打新”,獲得超過3倍的收益,一時間吸引眾多投資者關注。
作者 | 伯懿?來源 | 債市觀察
5月17日,永吉轉債(113646.SH)上市當日收報376.16元/張,漲幅高達276.16%;5月18日,永吉轉債再次走高,收報390.96元/張,兩日合計漲幅超過3倍。
漲幅迅猛,上交所也關注到這一現象,并在“上交所發布”微博中提示稱,個別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拉抬永吉轉債價格,上交所暫停相關賬戶交易。
上市當日漲幅超276%,刷新歷史記錄
據“DM查債通”顯示,永吉轉債在5月17日開盤時漲幅達50%,價格達到150元/張,因漲幅較高隨即臨時停牌。當日14點57分復牌后,價格瞬間超過300元/張。5月17日收盤,永吉轉債報收376.16元/張,漲幅達276.16%。
公開資料顯示,4月14日永吉股份公開發行了約146萬張可轉換公司債券,每張面值100元,發行總額約1.46億元,上市當日的成交金額已經遠遠超過發行金額。如果以5月17日當天376.16元/張的收盤價計算,中一簽永吉轉債的投資者便可獲利近2800元。
再來看永吉轉債的正股,永吉股份5月17日股價收盤價下跌3.17%,18日股價報收7.15元/股。而永吉轉債的轉股價為8.76元,也就是說,正股股價相比于轉股價格來說已打了近八折。
資料來源:Wind
5月17日晚間,永吉股份緊急發布公告解釋,自查后不存在導致永吉轉債價格出現異常的未披露事項,從17日收盤價來看,純債溢價率382.72%,轉股溢價率369.40%,主營業務未發生變化,可轉債價格與公司股票價格有較大偏離,存在較大的估值風險。
4月29日,永吉股份發布2021年年報,顯示全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0.65%至4.36億元,利潤總額同比下降7.6%至1.72億元。另據2022年一季報顯示,雖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47%至1.18億元,但利潤總額同比卻由凈利潤0.06億元轉為虧損0.28億元。
針對2022年一季報虧損,永吉股份解釋稱,因公司部分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壓縮印刷主業的經營利潤,同時公司持有的投資產品份額收益回撤。若未來原材料價格進一步上漲、公司持有的投資產品收益繼續表現弱勢,可能存在未來業績不達預期的風險。
可轉債市場估值過高,投資還需謹慎
融智投資基金經理胡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可轉債既有股性,也有債性,所以在每次下跌的過程中,可轉債往往表現出債的特征,有明確的債底,所以相對來說,可轉債的下跌幅度會比正股小很多。
德邦證券分析師高遠向“券商中國”表示,2022年初至今,隨著正股價格的大幅調整,雖然轉股溢價率進一步被動抬升,但是債底保護屬性凸顯,可轉債進入下有底的狀態。即使在正股價格下跌的情況下,轉債價格的下跌幅度由于有純債債底作為支撐,下跌空間較為有限,展現出了“退可守”的特征。
進入2022年,在新冠疫情多點多源多鏈頻發的當下,股市行情波幅較大,可轉債備受關注。
雖多次做出調整,但目前有機構認為,可轉債的估值仍偏高。
廣發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劉郁認為,近期各價位轉債估值水平出現大幅回落,但轉債市場整體估值中樞依然處于歷史高位。同時,不同于2021年2月大幅調整之后出現的歷史性配置良機,本輪低價券調整幅度仍相對有限。進一步從破面轉債占比來看,當前轉債市場破面轉債仍寥寥無幾,而彼時破面轉債甚至占比近半,指向價格處在絕對低位的個券在歷史中其實并不算多。
規模小或是可轉債暴漲的主要因素之一。
按照可轉債新規,董監高和持股5%以上股東受減持限制,買入后六個月內都不能賣出。考慮到截至2022年3月末第一大大股東貴州永吉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持股41.18%(其他股東因持股比例未達到5%而不受限制)后,雖然永吉轉債發行規模有1.46億元,但最終市場的流通盤或只有8000多萬。
資料來源:Wind
“迷你”可轉債瘋漲,永吉轉債并不是首例。按照規模靠后排名,此前再升轉債(1.14億元)、橫河轉債(1.4億元)、樂歌轉債(1.42億元)和同德轉債(1.44億元),永吉轉債在“迷你”規模排名中位列第五。
作為規模最小的橫河轉債,2020年曾最高漲到603元/張,較發行時漲幅高達503%。此前,規模僅有1.72億元天地轉債,上市一個半月,投資者獲得2.84倍的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價格暴漲的同時,更要引起投資者高度警惕。
5月18日上午,“上交所發布”微博內容顯示,個別投資者在交易永吉債過程中存在盤中拉抬等影響市場正常交易秩序、誤導中小投資者交易決策的異常交易行為,上交所對相關投資者采取了暫停賬戶交易等自律監管措施,并再次提醒投資者關注風險,合規交易。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我們要做的是認清風險并規避風險。永吉轉債接下來又會以什么樣的價格走勢出現在資本市場?歡迎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