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操盤又要海外展業,興全基金謝治宇能否“一人分飾兩角”?
興全基金,一直是中國基金行業的標桿性公司。
文|翠鳥資本
當眾多大中型機構紛紛發力指數ETF,力爭成為“全門類“基金公司之時,興全基金的標簽始終是主動權益管理。
歷史上,興全基金誕生過多位明星基金經理,諸如楊東、董承非、杜昌勇、王曉明、傅鵬博等早期人物,以及如今的謝治宇、喬遷等。
以挖掘超額收益著稱的權益策略,成為這家上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如今,這家機構的“拳頭產品”出現了乏力跡象,而操盤者又被賦予了新的管理職務。
一時間,投資者有些“摸不著頭腦”。
又要管理外部客戶的資產,又要進行子公司展業的戰略規劃,精力足夠嗎?能否科學規劃時間,并以持有人利益作為優先考量?
在這個時點,興全基金必須要從投資者角度去回應“質疑”。
“拳頭產品”業績如何?
據天天基金網,興全基金目前規模最高的產品是“興全合潤混合A”,規模達到226億元人民幣(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
上述基金的操盤者是謝治宇,可謂興全基金的權益投資“扛把子”。
公開資料顯示,謝治宇1981年生,經濟學碩士,歷任興全基金研究部研究員、專戶投資部投資經理、基金管理部基金經理、基金管理部投資副總監兼基金經理、基金管理部投資總監兼基金經理、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基金管理部投資總監。
他現任興全基金副總經理、研究部總監、國際業務部總監等職務。
從公開披露的履歷可以看出,謝治宇并沒有在其他金融機構任職的經歷,屬于這家公募機構的自主培養人才。
既然是內部從研究員培養到基金經理的人才,謝治宇的投資風格就代表著這家公募投資決策委員會的核心思路。
來看2025年年內收益,截至6月27日,年內凈值漲幅為2.32%,跑贏了滬深300指數兩個百分點。
此種業績屬于相對“滿意”的水平,畢竟目前屬于權益市場相對底部階段,沒有大行情的情況下,能夠階段性戰勝指數,對基金持有人的體驗較好。
然而,如果稍微拉長一下凈值曲線的時間,持有人的體驗可謂天差地別。
以近三年時間維度看,興全合潤的凈值漲幅為-9.94%,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為-11.76%。由此可見基金持有人的體驗并不“美好”,距離絕對收益有著一段肉眼可見的距離。
那么,這只“拳頭產品”對于興全基金的主權權益策略品牌,則有著較為尷尬的效果。
操盤者要去哪兒?
對于謝治宇產品的“回血”,目前出現一個不確定的因素。
近日,證監會官網披露:核準興證全球基金以自有資金出資,在新加坡設立興證全球資產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新幣。
結合市場消息,新加坡子公司擬任董事長為謝治宇,此前興全基金進行監管審批過程中,曾收到的反饋意見就包括“補充說明擬任董事長是否有足夠精力履職”。
那么,未來謝治宇作為國內公募的操盤手,未來究竟要分配多少精力在海外公司展業中?
據現有媒體的報道,興全基金向外界回應稱,謝治宇將主要負責子公司規劃,而具體運營由總經理等高管負責。
然而,上述回應依然無法解釋清楚謝治宇“投資+管理”雙重身份的切換問題。
身兼兩職的疑問
看看目前國內大型公募巨頭,張坤等百億基金經理紛紛卸下公司副總經理的管理職務,而專心進行公募產品的管理。
這種背景下,興全基金會否讓謝治宇“反其道而行之”?畢竟一個人的精力十分有限,投資涉及大量的細微工作,包括公司調研、產業鏈研究、投研團隊培養等一系列工作。
而管理工作同樣消耗大量心力,主要涉及團隊建設、流程優化、跨部門溝通等諸多事務。
因此,一位投資出身的人身兼兩職,可能導致在投資研究和管理工作上顧此失彼。
這里還涉及一個更加深層次的利益問題:理論上基金經理要為持有人的利益進行服務,而擔任管理職務的人士則要服務于公司利益。
進一步來說:公募基金的高管要加大公司的盈利,這是資產管理公司活下來、活得好的關鍵,但是否能完全符合持有人的短期、中期和長期利益,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那么,謝治宇在投資業績還是海外團隊打造上,能否同時達到理想狀態?我們拭目以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