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凈利潤暴跌且今年股價跌幅近五成,光峰科技如何扭轉?
作為激光顯示領域的高科技企業,2022年4月27日,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007.SH,以下簡稱光峰科技)披露2021年度報告以及2022年第一季度報告。
來源/《港灣商業觀察》 施子夫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告別了傳統的放映方式,開始選擇使用激光投影儀代替觀看傳統的智能電視。火爆的激光投影也同樣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各大傳統電視品牌、互聯網企業以及新興智能科技公司紛紛開始涉足。
作為激光顯示領域的高科技企業,2022年4月27日,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007.SH,以下簡稱光峰科技)披露2021年度報告以及2022年第一季度報告。
財報顯示,光峰科技2021年營收凈利雙雙穩步增長,整體表現優異;不過,今年一季度公司業績則反其道而行,收入和利潤雙雙承壓。
資本市場表現來看,截至5月20日,光峰科技每股收報于17.75元,今年以來股價跌幅48.33%。
? (光峰科技今年股價走勢圖,同花順)
年報表現優異的光峰科技,何以今年一季度出現凈利潤下滑?二季度凈利潤能否止損?光峰科技對2022年營收情況是否有信心?這些問題無疑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 ?2021年報不錯,但一季度凈利潤暴跌
光峰科技作為全球領先的激光顯示科技企業,主營業務是以ALPD?激光顯示技術和架構為主導,研發、生產與銷售激光顯示核心器件與整機,將激光顯示技術應用于不同場景。目前光峰科技的激光顯示業務已輻射家用顯示、影院放映、商教、工程等應用場景,并向航空、車載顯示、AR等領域擴展。
根據光峰科技年報顯示,2021年度實現營業收入24.98億元,同比增長28.1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33億元,同比增長104.9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1.24億元,同比增長208.46%。
光峰科技的業務營收主要來自于銷售業務、影院放映服務業務以及其他業務。其中銷售業務細分產品包括激光光學引擎、激光投影整機、激光電影放映機、激光電視、激光商教投影機、激光工程投影機、智能微投和其他產品。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大,光峰科技積極調整業務結構,發力To C業務,形成B端+C端雙業務驅動布局。
2021年C端業務實現營收11.34億元,占總營收比重45.39%。其中智能微投實現營收5.72億,同比增長10.51%;激光電視實現營收5.62億元,同比增長2.64%。
B端業務方面,影院放映服務業務實現營收3.61億,同比暴增109.99%;激光商教投影機實現營收2.94億,同比增長9.56%;激光光學引擎實現營收2.89億,同比增長42.48%;激光工程投影機實現營收2.17億,同比暴增113.55%;激光電影放映機實現營收0.63億,同比暴增110.57%。
作為光峰科技的基本盤,影院放映業務、激光工程業務和商教業務發展態勢整體穩健。毛利率方面來看,影院放映業務毛利率回升至60.31%,同比增長23.06%;工程方面毛利率55.28%,同比增長3.21%;商教業務毛利率32.1%,同比增長3.83%。
今年一季度,光峰科技實現營收5.25億,同比增長0.0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86萬元,同比下滑67.18%;扣非凈利潤55.07萬元,同比下滑98.5%;基本每股收益0.04元。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6822萬,截止2022年一季度總資產合計40.79億。
至于一季度凈利潤下滑情況,光峰科技表示,2022年以來,國內多地疫情反復對公司業務開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導致公司一季度收入和利潤雙雙承壓,其中商教業務和影院業務受疫情影響較為明顯。公司商教業務收入同比下滑48.73%;影院放映業務同比下滑11.58%,且毛利率下降4.54%,是本期利潤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時光峰科技今年一季度銷售費用同比增加1816.73萬元,同比增長49.46%。公司稱,主要是實施積極的市場競爭策略,加大C端市場投入和自有品牌建設。根據貓眼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電影觀影人次同比下滑27%。
博惠投資研究員陳龍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國內觀影市場受疫情沖擊較大,影院業務、租賃業務等作為光峰科技短期利潤的主要來源,毛利率的下滑肯定會對2022年經營業績產生一定影響。目前來看全國多地疫情反復,二季度光峰科技經營業績仍有可能繼續承壓。”
值得關注的是,在4月27日財報發布同時,光峰科技董事長李屹在致股東信中表示:“2022年,對于光峰,是一個全新的開端。為了讓光峰再次迎來‘爆發’,我們確立了四大舉措,1、升級產品力,要對市場需求保持充分敏感,同時推動極致降本,進而打造出更多的爆款。2、持續推進人才梯隊年輕化建設和變革激勵機制,讓更多年輕的優秀管理人才和專業人穎而出,從而提升團隊戰斗力。3、創新合作模式,與各領域內的頭部客戶合作,快速搶占新市場。4、保持破局者的敏銳,時刻對新興市場機會保持足夠的嗅覺,實現快速破局。”
? 多起專利糾紛案,光峰科技研發有所增長
科技型企業涉及專利訴訟案必然會引起市場關注,光峰科技作為激光顯示領域開拓者,曾與臺達電子的一起專利糾紛被稱為“科創板專利第一案”。
2019年7月30日光峰科技發布公告稱,7月29日收到廣州知識產權法院送達的關于臺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達電子”)起訴光峰科技、深圳市福田區索普尼投影視頻系統商行(以下簡稱“索普尼投影”)的三份《民事起訴狀》以及廣州知識產權法院三份《民事裁定書》等相關材料。上述案件涉案金額合計4843.60萬元。
2021年6月8月,此案迎來二審終審裁定結果。最高法院終審裁定,光峰科技與臺達電子關于“藍光合成方法及系統”(專利號:201310625063.1)中準許臺達電子在二審中撤回起訴。
在2021年12月21日,“關于臺達公司惡意訴訟的訴訟公告中”光峰科技表示:2019 至 2021 年間,被告(臺達電子)對原告(光峰科技)及其子公司以及經銷商等主體累計起訴了12 起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案件,在數案被法院駁回其訴訟請求后,被告仍然在多個法院起訴原告及原告經銷商;同時,被告明知其專利存在權屬糾紛的情況下,仍然使用該專利向原告提起專利侵權糾紛案件;且多起案件起訴之后又主動撤回起訴,對原告商譽造成不良影響并試圖影響原告正常生產經營。
除了與臺達公司的多起侵害發明專利糾紛案件之外,光峰科技及其子公司尚有多起與極米科技(688969.SH)、日本卡西歐的專利訴訟案件。
2020年6月3日,光峰科技在公告中表示,控股子公司峰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峰米科技)與成都極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極米科技)、成都極米視界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天津第二分公司(以下簡稱:極米視界)之間的1項專利侵權糾紛,向天津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并已收到法院送達的《受理通知書》((2020)津 03 知民初 159 號)。
涉案專利號為ZL201110086731.9(以下簡稱6731專利),發明名稱為“高亮度激發方法及基于光波長轉換的發光裝置”,光峰科技方系該專利的專利權人。峰米科技經調查發現,極米視界銷售和許諾銷售由極米科技制造的被訴侵權產品Z6系列型號投影儀包括Z6和Z6X,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完全落入涉案專利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構成侵權。
峰米科技請求判令極米科技及極米視界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并要求合計賠償經濟損失4600萬元。
2020年8月29日,根據光峰科技披露的《無效宣告請求受理通知書》的公告顯示,公司于近日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以下簡稱“國家知識產權局”)出具的《無效宣告請求受理通知書》等文件。
其中,針對 6731 專利,成都極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前于 2020 年6月提起的1次無效宣告請求(案件編號:4W110558),并于 2020 年 8 月主動撤回,國家知識產權局已出具結案通知書。
此外,在2020年3月21日,光峰科技發布《關于公司與卡西歐公司簽署調解協議暨訴訟進展公告 》稱,光峰科技與卡西歐公司簽署《調解協議》,就雙方涉及的多個專利訴訟案件自愿達成調解。
多起專利糾紛案件,企業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關于光峰科技的多起專利訴訟案,有市場人士認為,“光峰科技的產品研發都基于LPD(激光熒光技術)的技術專利。在研發相關產品時,其他品牌也有可能會使用到相同的技術路徑,所以存有侵權的可能。”
針對2022年一季度利潤出現下滑以及與臺達公司的多起糾紛案,如何有效進行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等問題,《港灣商業觀察》聯系光峰科技董秘辦后,光峰科技表示:對于投資者普遍關注的問題將通過上交所以及上證路演中心留言板與公司進行交流互動。
2016至2019年,光峰科技研發投入分別為7012萬、9330萬、1.36億和2.02億。2020年,受疫情影響公司業績承壓,光峰科技研發投入2.04億,占全年營收比重為10.46%。
2021年,光峰科技研發投入2.37億元,同比增長15.78%。截止2021年12月31日,已累計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授權專利1434項,全球累計專利申請及授權專利共計2419項。
今年5月7日,光峰科技在深圳公布自研的首個PPI破萬AR光學模組。據悉,光峰科技AR技術負責人介紹,該自研AR光學模組重點從底層技術架構上進行突破,在高像素密度層面取得重大進展,成為全球首個PPI破萬AR光學商業化模組。
可以預見,作為激光顯示的龍頭企業,光峰科技的未來要面臨疫情之外影院業務大幅下滑的風險。同時行業競爭激烈、市場不確定性加劇、核心供應商能否及時保質保量的供應核心零部件、經營業績能否達到預期等,對光峰科技而言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激光顯示是第四次科技革命中的大賽道,站在風口上的光峰科技,能否抓住當前的機遇,《港灣商業觀察》將持續關注。(港灣財經出品)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