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庫存全國前三,成交大跌50%,武漢卻上演了“新政一日游” || 深度
部分城區解除限購的新政一天就撤回,新房庫存量居全國前三的武漢,在賣不動房的情況下,為何還不大力救市?
來源/無冕財經??作者/方斯嘉??編輯/陳澗
中部第一大城,也坐不住了?
5月22日凌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媒體中心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武漢經開區的沌陽、沌口、軍山新城區域全部解除限購。
▲圖片截自武漢經開區微博。
然而,一夜沸騰過后,消息被刪了。媒體在當日致電上述城區房管局,得到回復是:“未接到放松限購通知”。
對于這場新政“一日游”,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評論稱,“撤回自然說明政策發布存在問題,和政策擅自發布、政策規定過于粗糙、市場對于政策放松出現過激反應等有關,總體上和政策發布后出現的新情況有關。”
需要注意的是,在今年前四個月,武漢新房交易量銳減近50%,接近腰斬。在這個當口,武漢為何還不大膽救市?它在等待什么?
新政“一日游”,武漢樓市怎么了?
“二手的還是限購的。5月23日開放了一天,之后就又限購了,但一手房還不限購。”5月24日,武漢一位房產中介說:“現在可以直接網簽,說不定哪天就關了的,要搞就抓緊了。”
但到了5月25日,一手房就關上了“門”。
“沌口一手房現在限購了。買的新房當天認購當天就把資格核查做了。”武漢沌口區一位房產中介對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研究員說。
該中介表示,房價并未聞聲而漲,但成交量高了不少,“新政開放的首日(即5月22日),沌口新房成交了80套。”要知道,沌口所在的武漢經開區,今年4月的總成交量,才219套。
但武漢并不是完全放棄救市。
5月21日,武漢市建立和完善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消息稱,湖北省武漢市出臺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多項措施,促進武漢市房地產市場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具體出臺的措施有三條:
1.對父母來漢投靠子女,或子女來漢投靠父母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除了在武漢的2套房外,可以在限購區買多一套房;
2.“二孩或三孩”家庭,在武漢有2套房外,還可以在限購區買多一套房;
3.針對首次購房的剛需購房門檻,在武漢市繳納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年限由2年調整為1年。
政策背后,是武漢一手、二手房銷售量走低。
看一組武漢房管局發布的數據:
2022年1-4月,新建商品住房網簽銷售36639套,網簽銷售面積404.48萬平方米,同比減少47.26%。
與往年四月份一手住房銷售量對比,今年成交量仍低于疫情期水平。
▲近幾年前四個月武漢新房成交情況。
2020年全年,武漢的銷售情況也并不算火熱。
當年1-12月,武漢新建商品住房銷售202916套,銷售面積2333.8萬平方米(其中,預簽約2724套,預簽約面積32.6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3%。
此外,據克而瑞統計,武漢、青島、沈陽三城,截至今年4月末的狹義庫存量均超過了2000萬平方米,位列庫存量前三。
要知道,新房銷售關乎土地出讓行情,而武漢恰恰是土地財政依賴度較高的城市。
據中指院測算,2017至2021年,武漢的土地財政依賴度約為120%,為全國第四大城市,僅次于杭州、佛山、南京。
▲圖片來自國民經略。
轉言之,房地產銷售乏力,但房地產對武漢尤為重要。于是,官方出新政“試探”,但又不敢大力“救市”。
中部人口第一大城,為啥賣不動房?
武漢樓市并非都是壞消息。
今年發布的《2021年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去年末,武漢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364.89萬,較上一年增加120.12萬人。
120.12萬人,直接讓武漢成為2021年人口增量全國第一、全國人口第八多的城市。
新增100多萬人,房子怎么還那么難賣?
這要考慮兩個因素。第一個,是這120萬人,從哪里來?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對媒體解釋,2020年,湖北特別是武漢曾遭遇嚴重的疫情影響,大量外出人員無法返鄂,隨后疫情蔓延至其他省份,進一步延長了這些人員的滯留。
說白了就是,2020年的疫情讓很多武漢人滯留在外地,回不來。于是,2021年返鄉后,將常住人口數據推高了。
當然,也有“后疫情時期”的政策優勢。2021年9月,武漢將落戶幾乎降低至“零門檻”。
無論人口增量多少,都無法改變武漢是中部城市人口第一大城的事實。
那么,既然不缺“潛在客戶”,第二個考慮的問題則是:武漢人買得起當地的房子嗎?武漢房價高嗎?
天下苦房價久矣,沒人會說當地的房價便宜。不過,若對比東邊的長三角區域,武漢房價還真不貴。
目前,武漢中心區域的房價,基本在2萬元/㎡以上,包括武昌、江岸、東湖高新區,均價分別在2.3萬-2.1萬元/㎡。周邊的洪山、漢江、硚口、漢陽、青山基本都在1萬-1.9萬元/㎡。
▲武漢幾大區域二手房價格,圖片來自貝殼網。
但問題在于,武漢人均收入趕不上長三角。
參考智聯招聘發布的數據,2022年第一季度,武漢平均月薪是9757 元,武漢東邊的杭州是11388元/月。
差距似乎不大,但這個數據存有爭議。
武漢當地人對無冕財經研究員評價:武漢月入過萬的人肯定有,但沒有長三角的人多。甚至有網友吐槽:“全日制大學理工科,畢業三四年,兩千多一個月,食宿五險一金都是夢。”
可以看下500強公司數量。
截至2021年末,湖北僅有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東風汽車,營業收入為868.56億美元,在國內排名僅次于上汽集團、一汽集團。
在長三家,500強企業就有7家,其中蘇州有3家。從企業數量看,武漢跟長三角沒得比。
但武漢已成為中部房價第一高的城市,高于鄭州、西安、成都等城市。
▲全國省會城市房價地圖,圖片來自公眾號“米宅”。點擊可看大圖。
所以,歸根結底,當地人的收入,還追不上房價。加之疫情影響,當地人本就不“富裕”,如今又怎能掏出錢買房?
不想大力“救市”,在打什么算盤?
從樓市放寬的力度看,武漢還在小心翼翼試探。為什么武漢不敢大力“救市”?
其一,武漢的賣地情況還未跌入谷底。
今年3月31日,武漢第一批集中供地推出11宗土地,賣出10宗。其中,一宗位于武漢硚口區(中心商務區)的住宅用地,被房企拍至封頂價,最終由新加坡凱德集團拿下。按成交樓面價15821.92元/㎡保守計算,屆時的新盤售價必然在2萬元/㎡以上。
相比起“無人問津”、依靠國企托底的地方,武漢行情還算可觀。
在此次土拍中,除了中交、武漢城建等國企“托底”外,還有凱德集團、武漢九蓉置業兩家民營企業拿地。
從2021年全年賣地情況看,包括萬科、龍湖、新希望、香港置地、香港瑞安、南京維恒等內地港資企業,仍有在武漢拿地。
房企青睞武漢,是因為拿地門檻并不算高。在2022年首批供地上,企業搶破頭的武漢中心商務區用地,到手單價不過1.5萬/㎡出頭。
▲相比往年的前四個月,今年武漢土地供應明顯增加。
其二,武漢的產業正在逐步發力。
一些產業正遷移到武漢。目前,包括小米、中國聯通、長江沿岸鐵路集團、霍尼韋爾等企業,均在武漢設立總部或地方總部。2022年1月,武漢市發布《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在武漢投資世界500強企業有309家。
拉勾招聘創始人、CEO許單單曾提到,由于一線城市互聯網企業的高薪人才爭奪戰,不少企業正退居武漢、成都等二線城市設立分部,以便在合理薪酬下,留住人才。
要知道,武漢被稱為“大學之城”。
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21年9月,武漢共有84所高校,數量僅次于北京,位居全國第二。其中,教育部主管的高校就有7所,分別為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
豐富的大學畢業生資源,為武漢高新產業打下人才基礎。
武漢早已意識到,人才就是黃金。武漢市委副書記、市長程用文曾表示:“解決新市民住房困難,讓人才留得住、住得好。”
更難得的是,武漢一直是長三角、珠三角等勞動力輸送城市。也就是說,武漢還具有大量勞動力基礎。
上不缺高技術人才,下不缺勞動力,又占據全國中部樞紐位置,武漢具有極高的發展潛力。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現在看來,“東風”便是企業、產業落地武漢的風潮。長年以來,武漢因“知名高校多,但留不住人才”一直被外界詬病。這缺的,就是企業與高薪崗位。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武漢為什么不大力“救市”?
“救市”是把雙刃劍。正面來看,可以去庫存,救房企;但反面看,限購放松過大,可能為炒房客撕開一道口子,助推房價上漲。像是杭州、東莞,在“救市”政策發出后,已有賣房者漲價上百萬。
武漢要學的,是長沙“重產業,輕地產”的路子。從長期發展角度看,武漢絕不能盲目推高房價。如果房價過高,無異于為外來的人才豎起一道高高的圍墻,阻斷這座城市的發展進程。
所以,武漢“救地產”,會慎之又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