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昌的8000億復星帝國,巨債壓頂
還是甩賣的不夠快
來源/易簡財經
6月20日,復星國際宣布對旗下于2023年8月17日到期的票息5.5%的美元債,以及于2022年10月9日到期的票息3.3%的歐元債進行要約回購。今日盤中,復星國際各期美元債整體提升。
而就在上周,6月15日,復星國際被穆迪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受此影響,復星國際美元債迎來三個月內最大跌幅。
這個總資產超8000億的資本帝國,負擔沉重的國際債務也因此被撕開一道口子。受疫情影響,復星國際的消費和旅文板塊首當其沖,而在現金流緊張之下,其信用風險也開始蔓延。
美元債坐過山車
對于此次下調的原因,穆迪認為:公開債券市場投資者避險情緒的升溫,將令復星國際本已緊張的流動性承壓,且未來6-12個月其境內外債務到期規模較大。
另外,國內房地產行業低迷亦將加大信用蔓延風險,并增加復星國際核心房地產子公司的流動性壓力。
評級出來后,復星美元債持續下跌。
6月17日,由復星國際發行的“FOSUNI 5.95 10/19/25”報74.86,下跌4.94%,“FOSUNI 5 05/18/26”則更低,報69.36,下跌4.46%。
據DM查債通,目前復星國際共存續10只離岸債券,存續規模53.98億美元,其中一年內到期規模有14.4億美元。
來源:DM查債通
截至2022年3月,復星國際一年內到期債務占比45%,而其即將到期的短期債務中約有一半為境內外公開債券。但復星國際的現金流動性卻很緊張,能否覆蓋債務仍需打上問號。
除了穆迪,最近兩個月,摩根士丹利、花旗和美銀證券等也都下調了復星國際的目標價。
超3000億流動負債
截至2021年末,復星國際營收1612.9億元,同比增長18%;歸母凈利100.9億元,同比增長26%,總資產超過8000億元。
但翻看歷史數據我們可以看到,由于2020年復星國際凈利潤腰斬,才使得2021年數據較為好看。其業績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來源:同花順
復星國際的業務龐大而繁復,創始人郭廣昌將業務劃分為四大板塊:健康、快樂、富足和智造。
來源:復星國際2021年年報
但其中主打品牌消費和旅游文化的快樂板塊,如今卻成為拖累業績的主力軍。2019年,該板塊凈利22.33億元,2020年轉為虧損2.8億元,2021年虧損則繼續擴大為5.9億元。
整體來看,在去年營收凈利潤雙增的背后,復星國際仍面臨著現金流緊張及債務壓力。
2019-2021年,復星國際的經營性現金流分別為78.34億元、88.85億元和-32.86億元。
截至2021年年末,復星國際有流動負債3377.74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的有息負債達1052.27億元。同時,從2016年到2021年,復星國際的財務杠桿水平就一直在74%以上高位徘徊。
相較于短債壓力,復星國際流動性緊張,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962.78億元,不足以覆蓋短期債務。
總的來看,復星國際債務負擔沉重,尤其是短債規模較大,流動性持續緊張。
復星帝國的形成
復星集團的前身是廣信科技,成立于1992年。
那一年,在鄧老南巡講話的鼓舞下,畢業于復旦哲學系的郭廣昌拉上同學梁信軍,辭職下海。郭廣昌曾表示,“廣”是我,“信”就是梁信軍,公司名便是從二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組成的。
次年,因給臺灣元祖食品成功輸出市場調研報告,郭廣昌收獲了第一桶金30萬元。很快,郭廣昌叫上另外幾名同學,開始轉戰房地產銷售和生物醫藥領域,公司也改名為復星。這被外界解讀為“復旦之星”。
“復星五劍客”中,郭廣昌畢業于哲學系,談劍畢業于計算機科學系,而其余三人梁信軍、汪群斌、范偉都畢業于遺傳工程系。這也奠定了復星很早就將醫藥領域作為主攻方向。
在復星發展的過程中,梁信軍一直擔任“投資大腦”的角色。在商學兩界,梁信軍以博聞強記、身經百戰著稱,可以說沒有梁信軍,就沒有后來發展壯大的復星。
1998年,復星醫藥的前身復星實業在A股上市,募集資金3.5億元。2007年,集復星系眾多產業于一身的復星國際在港股上市,成為當時港交所的第三大IPO。至此,郭廣昌成為新任上海首富。
通過資本的運作,復星的版圖快速擴張,郭廣昌的資本帝國觸角延伸至醫藥、地產、鋼鐵、零售、證券、保險、礦產、黃金珠寶、餐飲、信息、物流等多個領域。
2010年后,復星重心轉向國際化,收購保險、旅游、奢侈品等海外資產,至2016年底復星資產規模已近5000億元,參控股上市公司超過20家。
2017年,梁信軍以“身體原因”辭任在復星的職位,當時媒體廣泛討論與猜測,包括梁信軍是“裸退”“兄弟情絕”或“戰略轉型的犧牲品”。隨后他便淡出了公眾視野,外界對于其辭任原因的討論也不了了之。
直到《聯合早報》最新一則報道顯示,曾是復星集團二號人物梁信軍早已移民新加坡,并且也在當地開展著十分順利的投資。根據美國《福布斯》雜志估計,梁信軍財富凈值達22億美元,2022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位列第1397名。
但郭廣昌以及他的復星,日子可就沒這么好過了。
疫情沖擊下的“拋售保身”
此前,郭廣昌旗下“復星系”A股、港股上市公司合計達11家。但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后,復星國際的矛盾變得尖銳。文旅、消費、地產等板塊受重挫,這也是導致復星的多項業績指標下滑的重要因素,從而給公司經營帶來巨大壓力。
比如復星國際旗下的豫園股份,主營黃金珠寶、地產和酒業(舍得酒業和金徽酒),去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流出68.77億元,今年一季度凈利下滑四成,其中房地產營收占已三年連降,毛利率跌至低谷。
作為承載復星系地產業務的主要上市平臺,截至今年一季度,豫園股份流動負債高達593.9億元。
另外,作為受疫情影響的重災區文旅領域,復星也栽了跟頭。2020年和2021年,整個復星旅文均分別虧損27億元左右。
來源:復星旅文2021年年報
大象難轉身,疫情沖擊下,復星國際也加快了拋售資產的動作。
2019年,復星悄然把廣州華南總部的南塔賣了,接盤方是新加坡的豐樹集團,作價43億元。有知情人士透露:當時復星開價60億左右,但最終成交價并不如愿。近期,復星北塔也傳出想要轉售的消息。
同樣在2019年,復星醫藥賣掉了其持有的私立醫療服務機構和睦家股份。此前和睦家長期不盈利,比如2018年就虧了1.8個億。股權出售時作價5.23億美元,與復星醫藥此前購買所花的4.6億美元相比也無太多增值,更像是覆蓋了這些年的利息成本。
另外,自2020年起,復星國際便開始頻繁減持青島啤酒,最近一次是5月31日,套現41億港元,出售事項完成后,復星國際將不再持有青島啤酒股份。從2017年入股青島啤酒至今,5年時間里,復星國際已累計套現套現150億港元。
遭“復星系”減持的并非青島啤酒一家。6月16日,復星公告稱擬再次減持中山公用不超過6%股份。戰投8年,復星集團已通過減持中山公用股份累計套現約2.47億元。
可以看到,早在2019年,郭廣昌和他的復星國際便早早意識到了風險,且一路都在拋售資產。但現在回過頭看甩賣的速度還是不夠快。其一次賣一點的操作,好比戰場上的兵家大忌“添油戰術”:逐次攻擊就像給油燈添油,一次不夠,再加點還不夠,再加。然而結局就是次次不夠,無謂地損失兵力。
同樣布局文旅的萬達,從2017年開始,王健林在2年內集中拋售了1700億的資產,現在便是“一身輕”的狀態。如果郭廣昌像王健林一樣,從意識到風險開始,便一鼓作氣火速出清,或許還能在疫情沖擊下避免不少虧損,現在的債務包袱也就能輕一點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