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周報:周內546只ETF累計漲幅為正,多只醫藥類ETF漲幅居前、最高上漲12.6%
數據顯示,6月20日-6月24日,周內并無ETF新品“誕生”,546只ETF周內累計漲幅為正,多只醫藥類ETF漲幅居前,港股醫藥ETF(159718)最高上漲13.10%,465只ETF實現周內規模增長。
來源/資本邦
數據顯示,6月20日-6月24日,周內并無ETF新品“誕生”,546只ETF周內累計漲幅為正,多只醫藥類ETF漲幅居前,港股醫藥ETF(159718)最高上漲13.10%,465只ETF實現周內規模增長。
上周五(2022年6月24日,下同),A股三大指數紛紛高開,早盤市場震蕩上行,截至當日收盤,滬指漲0.89%,報3349.75點,深成指漲1.37%,報12686.03點,創業板指漲2.33%,報2824.44點。
值得一提的是,拉長時間線,上周內(2022年6月20日-2022年6月24日,下同)三大指數均實現累計。其中,創業板指周內累計上漲6.29%;其次是深證成指周內累計上漲2.88%、上證指數周內累計上漲0.99%。A股個股方面,周內滬深兩市累計上漲個股有3136只,累計下跌的個股有1503只;兩市日均成交額破萬億,達1.1萬億元。
市場ETF方面,上周內并未“誕生”新的ETF;業績方面,546只ETF周內累計漲幅為正,最高上漲12.6%;規模方面,465只ETF實現周內規模增長,其中新增規模排名前十的ETF合計新增超70億元。
發行篇:
周內并未“誕生”ETF新品,現有14只ETF發行中
根據Choice數據統計,以基金成立日為統計口徑,截至上周五,2022年以來全市場新成立59只ETF,其中,含55只股票類ETF。
從基金管理人來看,55只股票類ETF中,易方達基金、銀華基金、國泰基金、華泰柏瑞基金、華夏基金、匯添富基金、招商基金所管ETF數量均超4只,分別為7只、5只、4只、4只、4只、4只、4只。
從單月情況來看,55只股票類ETF中,2022年1月(18只)、2月(5只)、3月(12只)、4月(9只)、5月(6只),6月(截至6月24日,5只)。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內并未“誕生”ETF新品,但在基金發行方面,截至上周五,市場上目前有14只ETF新品正在募集中。其中,華夏中證智選500成長創新策略ETF上周四(2022年6月23日)正式首發,計劃募集截止日為2022年7月8日,該基金將以被動投資方式跟蹤對應指數,擬在中證500指數成分股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優質成長標的,以期實現超越中證500指數的業績表現。
中證指數公司資料顯示,華夏中證智選500成長創新策略ETF緊密跟蹤的中證智選500成長創新策略指數(簡稱:500成長創新,代碼:931590.CSI),以滬深300、中證500和中證1000為樣本空間,采用質量、成長、創新等因子進行選樣和加權,旨在為投資者提供基于寬基指數的多因子策略投資工具。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24日,自基日(2004年12月31日)以來,該指數累計收益率為2381.94%。
截至上周五,該指數的前十大權重股分別為新宙邦(300037)、萬孚生物(300482)、永興材料(002756)、石大勝華(603026)、飛科電器(603868)、當升科技(300073)、興發集團(600141)、晶晨股份(688099)、巨化股份(600160)、德方納米(300769),權重之和合計為18.43%。
業績篇:
546只ETF周內累計漲幅為正,最高上漲12.6%
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五,合計630只股票類場內ETF基金中,546只ETF周內累計漲幅為正。從涉及主題情況來看,周內漲幅排名TOP10的ETF中,大部分為醫藥生物科技等行業主題產品,此外還涉及醫療、科技、電池等。
具體來看,周內漲幅榜TOP10中的股票類場內ETF,7只上漲幅度超10%。其中,平安基金、易方達基金旗下的港股醫藥ETF(159718)、港股通醫藥ETF(513200),周內上漲幅度為12.6%、12.44%,位居榜單第一、二名。
除上述2只ETF之外,恒生生物科技ETF(159892)、香港醫藥ETF(513700)、港股通醫藥ETF(159776)、恒生醫療ETF(513060)、民企領先100ETF(159973),周內上漲幅度分別為11.88%、11.81%、11.17%、11.15%、10.03%,位居第三至七位。
除了前七名,本周漲幅榜前十中,還有港股通科技50ETF(513150)、港股科技50ETF(513980)、電池ETF基金(562880),周內上漲幅度分別為8.77%、8.73%、8.28%,位居第八至十位。
近期,受政策預期轉暖和中報業績期臨近等消息影響,相關ETF出現明顯反彈。光大證券研報認為,近期市場對醫藥板塊的關注度逐步提升,關注點集中于三個方面。政策端:從近期廣東聯盟集采落地情況和醫保目錄的調整工作方案,可以看出醫藥相關政策正在逐步回暖。業績端:2022年一季度醫藥板塊公司保持較快增長的勢頭,營收增速為14.80%,同時綜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制造業和社會零售端消費數據,在疫情影響較大的月份,醫藥制造業表現出較強的韌性,中西藥品零售需求持續旺盛,彰顯醫藥企業的中報相對良好的預期。估值水平:目前的醫藥板塊的估值處于近5年來的低點,估值下降空間有限。
年內漲幅方面,截至上周五,2022年初至今合計630只股票類場內ETF中,53只ETF漲幅為正。從上漲幅度來看,超30%的ETF合計1只、20%-30%的ETF合計2只、10%-20%的ETF合計10只、9%-10%的ETF合計2只。
具體來看,年初至今漲幅排名TOP10的股票類場內ETF中,光伏ETF華安(159618)、港股通消費ETF(513960)、煤炭ETF(515220)位居前三,分別累計上漲39.46%、25.09%、24.33%。
除上述前三的ETF,年初至今漲幅排名TOP10中還有能源ETF(159930)、能源ETF基金(159945)、家電ETF基金(560880)、恒生新經濟ETF(513320)、恒生科技基金ETF(513380)、電池50ETF(159796)、醫藥ETF滬港深(517990),年內分別累計漲幅分別為19.01%、17.19%、17.11%、16.40%、15.67%、15.17%、13.61%。
成交額方面,上周內成交榜單TOP10的股票類場內ETF中,3只股票類場內ETF成交額超百億元,1只ETF成交額在80-90億元之間,3只ETF成交額在70-80億元之間,1只ETF成交額在60-70億元之間,2只ETF成交額在50-60億元之間。
具體來看,恒生互聯網ETF(513330)、中概互聯網ETF(513050)、滬深300ETF(510300),周內分別累計成交160.36億元、118.93億元、101.51億元,位居成交榜前三位。
緊隨其后的證券ETF(512880)、上證50ETF(510050)、恒生醫療ETF(513060)、科創50ETF(588000),周內分別累計成交86.82億元、77.88億元、75.01億元、73.60億元,位居成交榜第四、五、六、七位。
此外,成交額榜單前十的ETF中還有中證500ETF(510500)、A50ETF(159601)、恒生科技指數ETF(513180),周內分別累計成交64.42億元、59.57億元、58.66億元。
規模篇:
465只ETF實現周內規模增長,最高增長12.5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五收盤,全市場630只股票類場內ETF基金中,465只ETF實現周內規模增長,其中新增規模排名前十的ETF合計新增70.07億元。從涉及主題來看,周內醫療、互聯網、新能源車、半導體、芯片、醫藥、煤炭、酒類ETF受到資金青睞,此外還有納指ETF同樣在周內規模新增居前。
具體來看,恒生醫療ETF(513060)、恒生互聯網ETF(513330)、新能源車ETF(515030),周內規模分別新增12.5億元、8.52億元、7.59億元,位居前三。
此外,半導體ETF(512480)、芯片ETF(159995)、醫藥ETF(512010)、煤炭ETF(515220)、醫療ETF(512170)、酒ETF(512690)、納指ETF(159941)同樣位居周內規模新增前十,分別新增7.44億元、5.89億元、5.77億元、5.73億元、5.69億元、5.58億元、5.38億元。
從基金管理人的角度來看,上周內合計30家基金管理人旗下股票類場內ETF總規模出現增長,其中6家總規模增長超10億元,分別是華夏基金、國泰基金、易方達基金、博時基金、廣發基金、華寶基金,周內旗下股票類場內ETF總規模增長32.51億元、26.44億元、21.16億元、16.52億元、12.07億元、11.15億元。
拉長時間線來看,2022年初至今全市場合計186只股票類ETF規模實現增長。其中,27只規模增長超10億元,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旗下的恒生互聯網ETF(513330)、中概互聯網ETF(513050),年初至今規模分別增長90.51億元、67.55億元,位居第一、二位。
此外,年初至今規模增長同樣位居前列的還有:納指ETF(159941)、恒生科技指數ETF(513180)、基建50ETF(516970)、創業板ETF易方達(159915)、恒生醫療ETF(513060)、房地產ETF(512200)、H股ETF(510900)、恒生科技ETF(513130),分別新增64.58億元、63.23億元、52.17億元、48.8億元、48.25億元、40.81億元、33.07億元、32.72億元。
國務院日前發布《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在穩投資促消費方面提出6項具體政策,包括加快推進一批論證成熟的水利工程項目、加快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因地制宜繼續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穩定和擴大民間投資等。近日,多地出臺穩投資政策,在聚焦傳統基建的同時,不少地方將新基建作為投資重點。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